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特征及路径

作者: 邢国忠

摘要:“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就新征程上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来自塑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来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比较优势。中国文化自强,是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主体面向文化客体改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取性状态,具有主体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成分,不断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自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6-0020-11

文化自强是一个民族在其精神上的一种刚健积极的状态,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走向世界的决心以及开创未来的勇毅。高度的文化自强,是一个国家在文化精神上创造创新的底气,是一个民族实现复兴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自强。从理论上讲,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跃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重要理论,明确把文化自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自强”这一新概念,“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42。从现实层面看,文化自强往往出现在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时刻。站在“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文化”成为高频词,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提及“文化”高达54次之多。文化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反映出全社会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关注。弄清中国文化自强底气从何而来、中国文化自强具备哪些显著特征以及中国文化自强具体实现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

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民族兴。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和人口的占有,不仅仅是其军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总体提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必须首先实现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的前提就是文化自强。中国文化自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深厚的底气来源于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重逻辑统一之中。

(一)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根植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沃土

简而言之,文化沃土就是指文化发展所具备的良好环境和肥沃土壤。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沃土形成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脉络。《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中华“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中国成为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家。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提到“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2]。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现存的国家,中华文明在发展中形成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灿烂文学体裁,产生了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丰富学术门类,是世界历史上文化发展最为连续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强大的感染力展现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长期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的文化发展。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七世纪末,中国占据着世界文化轴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传统社会乃至西方欧洲等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793年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时,就曾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国力日益衰弱,中华文明蒙尘。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一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予以全面否定,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不可取。中华文明尽管历经沧桑,但仍然是全世界保存完整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这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沃土孕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自强的基因密码。近年来,考古学界不断在探寻中国文化的起源,诸多考古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拥有10000年的文化历史、5000年的文明史。可以说,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中国文化的“根”都是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继承并发展形成的。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知其性,则知天矣”“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阐述了中国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折射出强调宽容、以人为本的文化精华。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厚德载物、与时俱进等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丰富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精神底气,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精神支撑,创造出生生不息的人类文化之光,塑造了绵延不绝的人类文明之路。

(二)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来源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来源。“战争与革命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3]。“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4]421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推翻了“三座大山”,诞生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斗争精神,这些革命斗争精神共同构筑了伟大的革命文化。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革命文化发展史,是中华儿女不断奋斗、不屈抗争的革命斗争史。革命斗争文化是中国文化自强的坚实动力,为中国文化发展进步提供了“革故鼎新”的重要支撑。

革命文化给中国文化自强带来承上启下的生命力,筑造了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支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先后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用铁的事实粉碎了“中国崩溃论”,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36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社会主义文化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神力量,创造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等新时代精神,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为实现文化自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中国文化自强的底气依托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比较优势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也是中国文化自强的最大底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将资产阶级文明称为虚伪的文明,“野蛮现象再度出现,但它是在文明本身的怀抱中产生的,并且归属于文明;因此便发生了染有麻风症的野蛮现象,作为文明的麻风症的野蛮现象。”[6]在这里,之所以将资本主义称为虚伪的文明,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造成了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物质和精神更大的贫困,其对待生产力是野蛮粗暴的。其次,资本主义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周期性危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贫乏,要想摆脱本身过度生产的财富,就需要掠夺更大的市场或被迫毁灭大量生产力,但这一举动必然引发新的危机。最后,资本主义对自然界的掠夺是野蛮的,以不加约束、毫无节制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占有,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本主义是推动人类现代化的主要甚至唯一力量。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各国有了更多走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空间。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言:“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中国将根据本国的独特思维重塑国际秩序,并展现出与西方国家迥异的行为模式和政治传统。”[7]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联系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先进文化,是对以往文明成果的克服与扬弃、包容与超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中国文化自强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华民族的近代奋斗历程纚风沐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践经验证明,这一历史性飞跃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中国文化自强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强,是在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强。中国文化实现自强,应该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探索更先进更和谐社会制度的底气信心,也为中国文化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中国文化自强的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首先就要坚持中国文化自强。中国文化自强是文化主体面向文化客体改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取性状态,具有主体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

(一)主体性

一方面,主体性是中国文化自强最鲜明的特征,包含两层意蕴:一是主体性从本质上决定了文化自强具有民族性,二是主体性体现了文化自强根本的独立性。法国学者库什将文化的民族性定义为“是在将一个群体跟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群体对立起来的关系中确立的建构之物”[8],指出法国与德国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民族意识的表达差异,法国文化强调的是普世主义,德国文化强调的是特殊主义。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存在全球化,但西方国家也特别强调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自强的民族性是由其自身文化主体决定的。文化自强的主体是人,中国文化自强的人涵盖三个方面:第一层是各族人民,第二层是中国人民,第三层是世界上的中华民族。也就是说,实现中国文化自强,不仅仅是中国人民作为文化主体,更应该是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主体。中国文化自强是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体意识的文化自强,即民族自觉的能动性。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强首先就是强调民族意识,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长期改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必将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只有本民族的文化个体不断实践,才是真正的文化自强。尽管会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但如果完全是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那就不是文化自强,而是文化他强。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自强中的“自”是独立性的最佳体现。这里的“自”有自我、自主、自发的含义。自我是指中国文化要强起来,就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自主是指中国文化自强是在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基础上的文化自强,以中国自身的核心利益为核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自发是指中国文化自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而来,能够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当前,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格局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较大影响,中国文化自强必须坚持主体性,保持独立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自强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9]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