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建设融入社区教育发展的价值、现状与路径
作者: 朱忠彪摘要:思想政治建设是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保证,深入分析思想政治建设融入社区教育发展的客观现状,准确把握社区教育发展特有规律,着眼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实现思想政治建设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必然拓宽社区教育发展视野,强化社区教育发展内力,提升社区教育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建设;社区教育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3-0041-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教育发展突出思想政治建设这个主题指明了行动方向[1],也为新时代深入推进社区教育注入了新动能,明确了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如何把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融入到社区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建设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思想政治建设融入社区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保证社区教育属性品质
1.社区教育的社会教育属性必须强化党建引领的主导性。社区教育来源于西方社会,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开放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呈现出教化与文化交融、外化与内化相生、包容与开放并存的复杂特点,同时基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社区教育的推进方式具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这客观上需要我们在借鉴西方社区教育理念和做法的同时,要善于抽象出规律性,始终把握我国社区教育的自身特点,确保社区教育既要保持其固有的社会教育属性,又凸显我国制度特色的教育特性。思想政治建设是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社区教育,实际上是把社区教育纳入了党的建设的范畴,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高度统一,为社区教育发展把舵领航。
2.社区教育的终身教育属性必须坚持思想教育的基础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强调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施主体,[2]“立德树人”始终是其功能作用的目标指向。社区教育主要面对的是“社会人”,其服务对象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社会阅历的多样化、差异性,有教无类、终身教育的大众化、群众性,折射出了社区教育服务需求的多维度与发散性。这就要求社区教育要突出“终身教育”的基本特性,以区域“社会人”思想政治建设为主线,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主要目标任务,以思想教育为主要手段,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树立,确保思想教育服务的全覆盖、长远性和持久性。[3]
3.社区教育的社会治理属性必须强调政治建设的根本性。现代社区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理论层次上的问题,社区教育的功能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直接与间接、显现与隐现的辩证复合体,但更偏向于与时代节拍同频,倾向于教育理念的实践兑现,使得社区教育成为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最基础的细胞体,其人员构成的复杂性、社会组织的广泛性,势必带来各种观念、各种诉求、各种矛盾的集中显现,诸多改革开放的焦虑迷茫、意识形态领域的交叉碰撞必然沉淀其中。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社区教育作为城市区域治理的重要载体,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作用,矫正修复扭曲失范的社会情绪,在全社会弘扬主旋律,培树正能量。
(二)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1.确保全面性。实践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建设领域,始终坚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巨大政治优势,也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总体布局中重要一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其固有内涵和基本要求,把思想政治建设融入社区教育,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和克服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社区教育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和认识误区,另一方面,也必然增强思想政治建设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突出思想教育的价值内核,着力对“社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精神引导,使社区教育目标更清晰、内涵更丰富。
2.增强专业性。社区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承担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关乎社会发展的特殊新兴学科,其内涵和外延需要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完善和拓展。[4]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其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分量和地位在不断加强,这是新时代教育学科建设的方向和主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区域治理及终身教育的实际,通过社区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设计、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升,创新社区教育的载体和措施,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实现思想政治建设与社区教育无缝对接,必然增强社区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5]
3.提升思想性。思想政治建设既有原则性和严肃性,其工作方式又讲究灵活性和艺术性,这是思想政治建设的特有文化特征。思想政治建设融入社区教育,可以丰富社区教育的实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一般来看,社区教育的文化性呈现的是人文环境、艺术活动、个体素质等外在表像和舆论氛围,带有松散性和无序性,社区教育与思想政治建设深度融合,有利于社区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聚焦社会群体的思想动态,通过社区教育中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元素互动融合,促进社区文化的组织性与严密性,从而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自信、群体追随的主流文化效应,提升社区教育文化育人的品味与质量。
(三)推进社区教育协同运行
1.与区域党建融合发展。思想政治建设是区域党建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教育思想政治建设有利于加速区域党建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当前,社区教育仍然是由教育部门主导、垂直管理的传统格局,条块分割、单线运作的基本模式还没有根本打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区域党建是立足于街道社区,由区域党组织牵头,对整个区域党的建设工作统筹布局,系统化运作,实现党的建设工作全覆盖,社区教育与区域党建具有思想基础的一致性、价值目标的同向性、运行模式的互补性,加强社区教育的思想政治建设,把社区教育纳入到区域党建的整体布局中,必然促进党的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提升社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6]
2.与文化宣传协同推进。近年来,随着区域化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宣传教育基地逐步健全完善,红色教育、红色讲坛气氛日渐浓厚。同时城市文明建设加速提质,也使得城市社区各种文化活动日渐丰富,既有文化下基层活动,也有社区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挖掘培植,社区文化的土壤和底蕴已趋成熟。加强社区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建设,有利于社区教育共建共享社区文化、宣传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推进模式和运行载体,进一步突出宣传引导和以文化人的功能作用。[7]
3.与社会服务同步提升。服务基层、服务人民,这是党的中心工作的核心要义,加强社区教育的思想政治建设,可以强化社区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社区教育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基于思想政治建设视域下的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不再是单纯的教育产品,而是社会服务的延伸和渗透,其质量的评判标准是“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人的服务需求成为社区教育开展的直接动力,必将促进社区教育实现形式与社会服务的高度统一。
二、思想政治建设融入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所在
(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1.对社区教育政治属性理解不足。教育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是明显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一个阶级有一个阶级的教育,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从来没有脱离于政治的教育,教育从脱胎以来就打上了政治属性的烙印。社区教育因其社会性与开放性特征,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推进社会民主化的职责,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必然以政治属性的完整表达得以实现。当前社区教育实践中,形式主义尚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格局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不重视社区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社区教育呈现出内在人文关怀不足、社区精神内核不突出、群众参与度不稳定等情况。外功有余,内功不足,对群众活动过度依赖,而活动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政治生活涵养,从而影响了服务群众的效果;社区思想教育空洞化现象也比较突出,没有紧扣时代主题,仍以“填鸭式”为主,缺乏吸引力。
2.对社区教育特殊规律把握不准。社区教育是公共教育的新样态,既具有“教育”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自身特殊性。一般性特征是指知识的传授性、文化的引导性、习惯的养成性,这是教育的共性特征和普遍规律;特殊性是指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理念,其核心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年的教育,是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社区教育不囿于专业性,而致力于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偏重于思想的引领、舆论的引导、文化的熏陶,更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当前社区教育实践中,对社区教育的特殊性规律把握倚重倚轻,教育的一般性特征掩盖了其特殊性规律。
3.对社区教育施教环境研究不够。社区教育是开放性的社会大课堂,是处在不限时空环境的全面教育、全民教育,要上好社区教育这堂公开课,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紧跟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才能凸显社区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然而,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因为社区教育来源于西方,照搬照抄、拿来主义仍有市场,对我国社区教育所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区域环境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性研究不足。综观近年来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社区教育对社会问题关注度还不够,与改革开放推进衔接还不紧,对意识形态领域敏感度还不足,社区教育的思想性、斗争性还远未显现。
(二)功能发挥上的局限
1.社区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完整性问题。现代社区教育是基层区域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建设既是社区教育发挥功能作用的保障,又是社区教育功能效果的直接体现。近年来社区教育创新发展,其整体功能辐射放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夯实,但不容忽视的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党建、重表象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思想政治建设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格局还未形成,思想政治建设核心功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社会服务、区域治理和思想引导的主体意识、责任担当不足,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够。
2.社区教育服务群众的满意度问题。社区教育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社区教育直接面向社会、直接服务群众,群众满意度的高低是社区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近年来社区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的表象,折射出的是群众参与度、满意度的深层问题,社区教育所面对的群众主体需求是多方面的,社区教育要聚焦主业主责,也就是要始终突出思想政治建设这条主线、思想引导这个中心、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抓手来开展工作。当前社区教育对于改革开放的热点难点、辖区经济事业发展、民生多元诉求聚焦不够,对于社区教育的广大受众思想状况深入分析不够,满足于一般化、一刀切的灌输式教育,缺乏形式多样、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教育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
3.社区教育主流文化的渗透力问题。现代社会基层社区是一个开放体,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集合部,社区教育担负着培树主流文化、传播正面声音、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职责,这也是社区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社区教育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种社区群众活动、文化活动空前繁荣,但是在结合辖区经济社会特点、居民构成实际和国家政策发展变化,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构建社区文化教育基地、时事政治论坛熏陶方面还有欠缺,社区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还需增强。
(三)保障机制上的缺失
1.目标任务尚不清晰。我国社区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区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由点到面逐步成熟,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基本功能、基本原则日渐清晰,对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了明确定位,纯粹从社区教育本身的系统建设来看已经是比较完善健全了,但就思想政治建设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还很不够。思想政治建设既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内涵,又能促进与提升社区教育整体功能发挥。然而思想政治建设在社区教育中的定位、目标任务等基本原则、基本问题没有进行专门明确,社区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建设尚处于潜意识、自发性,缺乏目标化、指标化的量化设计,思想政治建设失之于软,带有随意性,缺乏规范性和制度化,影响社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