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赋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
作者: 郭明飞 许科龙波摘要: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国家软实力治理的重要内容。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其唯一且不可篡改性、溯源性、去中心化等特征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多元主体性、精准性、整体性、即时性相契合,具有赋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价值。由于区块链技术自身发展尚未完善,在赋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方面,仍存在未形成统一标准、核心技术及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与技术发展关系失衡等诸多困境。着力培育锁链式治理共识、强化区块链核心技术、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打造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区块链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过程中,使其更具科学性、长效性,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优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巩固。
关键词:区块链;网络意识形态;分布式存储;战略契合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3-0028-13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作为网络时代的鲜明特征,已经融入到国家、社会、企业甚至是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互联网科技为依托的信息传播开辟出了一个信息化高度集中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捕捉到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价值,就区块链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1]所谓区块链技术,是指包括拼P2P网络通信、数据库技术、分布式存储、密钥技术、共识机制等技术在内的互联网多重技术的合体,通过哈希算法将原本分散的数据整合成统一表达形式的数据进行存储、记录的模式。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占据技术高点,利用网络进行价值观输出和主流意识形态渗透,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软实力战争,是新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硬仗”。应时代而生的区块链技术具备非中心化、溯源性、自治性等特征,蕴含着改变传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模式的内在价值,既能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新方案,也能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一、区块链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战略契合
网络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网络空间舆论场中,受众群体基于热点问题的演化刺激,通过网络媒介将其对热点话题的认知、情绪、态度进行表达、传播的过程。[2]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一定程度上依赖技术的更新迭代,区块链技术从其生成框架和技术本质属性、特性上看,符合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技术需要。当前学界对区块链技术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方面存在的潜力及可能性缺乏一般性研究,本文从区块链技术的内生逻辑出发解读区块链赋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战略契合点,以期能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助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一)区块链基本框架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区块链最早应用于比特币,去中心化、数据公开性、不可篡改性、可溯源性以及匿名性等特性源于其基础框架,其应用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内生价值可以从区块链的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如图一所示,区块链系统自下而上分为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以及合约层五个层面。
数据层是区块链结合密码技术,如默克尔树及非对称加密等创建的数据存储格式。数据环环相扣,想要破解只能从头到尾逐一破解,难度相当大。将其应用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上,通过区块链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有效把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控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网络层原应用于比特币过程中,是将区块链底层的P2P网络组织起来,并且通过互联网将交易信息迅速扩散,以实现全网监督并及时验证交易的精准性。将其应用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上,可以利用网络层信息完全透明化、公开化的特点,打破原有的网络言论随意化、言论主体无责任感的现状,在支持信息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同时,也通过技术手段将非主流意识形态从源头上拒之于门外。
共识层通过网络中完全分散的节点将交易和数据快速提取出来并形成共识网,实现全网记账一致性。将其应用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上,可以通过区块链将不同种类的网络意识形态迅速整合并分类形成点面式共识网,在这个过程中,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可以被准确筛选出来,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激励层通过奖励机制对区块链中每个独立节点中的参与者进行奖励,刺激其主动参与到区块链中区块的生成及验证,以确保区块链每一链的完整及稳定运行。将其应用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同样可以利用区块链上每一个节点的独立性及确定性的特点,通过鼓励机制,鼓励网民参与到网络信息安全的建构中来,将每一个网民看成是区块链中一个小的节点。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可以通过每一个节点的精准把控来实现,当节点检测到信息为非主流意识形态时,即刻启动拦截并进行一定惩罚,甚至可以用法律手段完善奖罚机制。这一方面可以鼓励网民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拦截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并予以相应惩罚,从而有效实现区块链上每一个节点的意识形态传播的信息安全。
合约层是在前四层的基础上通过编写接口代码,运用算法机制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实现区块链的实际应用。将其应用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就需要组建由意识形态治理专业人才与区块链核心技术人才共同组成的团队,共同维护与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网络强国的期许。
(二)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区块链在本质上是分布式存储系统,在存储结构上,数据区块是区块链的基本构成单元,由区块头(block header)、交易数量(number of transactions)和区块体三部分组成。[4]从区块链的数据区块分析其特征可以看出区块链具有唯一且不可篡改性、溯源性、去中心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将有效赋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1.唯一且不可篡改性
区块链技术通常通过哈希函数将任意原始数据采用哈希运算的方法进行二进制处理并将其换算为32字节的256位,进而方便统一识别和存储。每个信息区块在传播过程中都将其区块头信息进行两次哈希运算,运算后得到的统一256位值即为这一信息区块的唯一哈希值,按照区块链唯一性的这一特征,如果将全网所有信息做区块处理,那么不同区块所得到的哈希值都是唯一的且不可篡改的,一旦区块链中任何一个信息被篡改,整个哈希值就会出现巨大变动。将其应用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每条信息的唯一且不可篡改性就可以杜绝黑客将非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技术上的优势渗透进网络。
2.溯源性
区块链的唯一且不可篡改性还衍生出第二个特征,即溯源性。区块链从原理上看区块头中的hashPrevBlock字段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根据哈希运算继而推出下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不同区块根据字段连接成网链状,所以称为区块链。由于区块链链条由无数个独立节点组成,其信息一方面无法修改,即不可篡改性,另一方面具有溯源性。溯源性应用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上可以用默克尔树来解释。默克尔树主要由根节点、中间节点以及叶子节点三部分组成,如图二所示,h即为根节点,t0,t1,t2,t3为叶子节点,如果将信息视为叶子节点,那么,信息转换为固定的哈希值以叶子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根节点,信息间的结合以叶子节点的两两结合形式统一存储在根节点即区块头上。由此可以看出区块链具有很强大的溯源性,在网络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时代,区块链技术能够很好地溯源并锁定信息源头,一旦有包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出现在区块链的节点上,第一时间就可以被发现,并迅速溯源到信息源头,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网络安全。相较于传统网络信息监管,区块链的溯源性提供了信息的完整性及信息源头,且信息传播过程不存在更改,因此区块链的溯源性一旦应用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上将会具有非常出色的安全性能。
3.非中心化
区块链是建立在非中心化的、对等点对点的网络基础之上的,允许全球范围内的任意人员自由进出。区块链按技术分类可以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专有链,这里的非中心化特指公有链,联盟链、专有链及部分具有若干超级节点的公有链仍然具有中心化特征。传统网络资源传播是通过某一大型中介,如微信、QQ等提供中心平台,信息流通需通过中介把控,意识形态的管控和自由流动很难实现两手同时抓。公有链的非中心化特点将网络中的资源分散在区块链所有的节点中,信息的传播及服务都在节点与节点之间直接进行,省略了传统的中介环节,实现全球数据同步,但相应的管控难度也一定会增加。将其应用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带有一些中心化意味的联盟链就显得更胜一筹。联盟链上所有节点都是互连的,每个节点都可以用来管理较大规模用户,包括个人信息、使用权限等,同时采用密码技术锁定。联盟链不支持全球范围内的任意人员自由加入和撤离,并且通常具有与实体机构组织相对应的固定节点,实现了区块链先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模式,管理更加严格,更适合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二、区块链赋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价值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迈向信息化时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泰曾预言,谁能够掌握信息、控制网络,谁就能拥有整个世界。区块链技术能够创造出一种无需信任的、纯粹的数据交互环境,对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有着重要价值。
(一)区块链技术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新理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6]新兴科技的发展,不仅会对人的物质生活产生影响,同时也对物质生活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网络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思维上的转变、观念上的变迁。网络交往的自由、平等、开放特性对传统的单一价值观造成冲击,价值观的多元趋势不可逆转,鱼龙混杂的意识形态传播会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国家的整体安全。面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隐患,我们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反驳错误言论,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7]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同步存储、智能合约等全新理念既能保证链上信息的真实性,又为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打开了一个新视角,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新契机。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上的应用强化了网络空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溯源性,在保证链上信息的安全性同时能够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能力与理论解释能力。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行之有效地将网络空间中的错误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剔除出来,减轻负面舆论传播影响。与此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肃清网络空间流毒,对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网民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区块链技术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新契机
信息传播理论、区块链理论和治理理论三者有机结合,充实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基础,为区块链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领域落地生根创造了可能性。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性、非中心化等特征为治理网络非法信息及重构网络信任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将区块链运用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通过密钥技术、溯源机制可以保证每一组数据、每一条意识形态信息都具有自明身份的原始“身份证”。在存储过程中,“身份证号”作为固定信息不可更改,并且能够做到事后取证,这让可能发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无处藏匿,从而有效遏制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传播。同时,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也有利于重构网络信任体系,区块链上的每个节点都由计算机和参与信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各类终端组成。意识形态信息的存储需建立在绝大多数节点信任并通过的前提下,在此过程中,省去了第三方参与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提高意识形态治理效率。从社会心理的视角出发,区块链技术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上的应用可以提高公众对线上意识形态信息存储的信任度,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者也可以获取区块链上的意识形态信息,并且结合大数据分析对公众进行正面引导,这不仅使公众更容易接受,同时也不易产生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