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视角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使命及路径选择

作者: 朱小云 包晓斌

摘要:都市现代农业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是联结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与乡村土地、人力和生态资源的桥梁和纽带。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探究新时代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价值、着力重点和路径选择,充分发挥其标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城市优质生产要素与乡村资源禀赋的深度耦合,加速形成“一产促二产带三产”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对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建设好繁华城市和繁荣农村、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流动;时代使命;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5-0108-09

一、引言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城镇化率计算,当前有超过5亿的农村常住人口,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则有接近8亿的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城乡融合的关键因素。农业天然的弱质性与农村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平等性,也决定了必须要走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以实现城乡从“二元”到“一体”融合的转变。目前学界对破解城乡在空间、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二元对立问题已进行诸多研究,魏后凯从城镇化角度,预计到“十四五”末期,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格局等维度,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1];张克俊、高杰等立足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从城乡要素权利对等、交换过程平等、交换结果公平三个维度,为探讨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价值[2];王文彬基于资源流动视角,提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融合的路径和方案[3];蒋正云等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现代化时空耦合协调研究,论证了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等[4]。既有研究更多是站在宏观层面去探讨城乡关系,而对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借助什么样的载体去有效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尚缺乏一个清晰具化的研究载体。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功能复合、场景丰富、产业融合特点,在联城带乡、配置资源、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桥梁纽带和联结撬动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城乡关系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如果能有效发挥都市现代农业毗邻城市消费中心、商业设施配套完善、物流基础条件良好、科研密度较高等独特优势,对于推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

二、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其价值

城与乡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空间载体,我国在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积累的城乡发展矛盾,诸如公共品供给失衡、民间投资失衡、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等,促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5]。现行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大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与拉大了城市近郊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实现乡村地域空间格局以及功能优化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6]。都市现代农业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具有经济、绿色、生态、环保等特点,在内涵上更强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的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在空间上更强调城市与乡村、行政区划与经济功能的互补协调,在建好繁华城市和繁荣农村方面具有重要的衔接和缓冲作用。1935年,日本经济地理学家青鹿四郎首次提出都市现代农业概念,此后都市现代农业内涵被不断地深化和延展:陈锡文认为,都市现代农业是现代社会中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的反映[7];谢瑞武认为,都市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市场体系为基础的高度市场化的发达农业[8];刘玉博认为,都市现代农业是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教育和服务等功能多样化的载体[9]。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发展阶段,都市现代农业迸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都市现代农业不仅是个农业概念,更是一个产业概念、载体概念和流量概念

都市现代农业不单是具有食物产品供给功能的“一次产业”,更强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要素联结、资源共聚、市场贯通、优势互补。从产业来看,都市现代农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发挥城市的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优势,激活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城乡先进要素资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因区位条件、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带来的发展差距。从载体来看,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既是联结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乡村稀缺资源要素的纽带,也是均衡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中心和边缘等差异化发展的缓冲载体,以及城市优质要素流动与乡村多样性和差异性多重功能发挥的重要媒介。从流量来看,都市现代农业所带动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平等交换,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示范效应、规模网络效应产生正外部性进而带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增长。立足新时代,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产业、空间和要素资源的融合发展[10],都市现代农业以服务城市、振兴乡村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城市、乡村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教育科研、观光休闲等二三产业形态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需求。

(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激发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需要均衡乡村和城市的发展质效,发挥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与城市在发展上的互惠共生、空间上的协调共融、要素上的双向互动、关系上的平等互利、乡村与城市文明的共同发展[11]。近年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12至2019年(除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业对GDP的贡献率由5%下降至3.9%,同时,以2019年GDP排名前十大城市为例,农业产值在GDP中占比较高的重庆、成都、武汉仅为6.57%、3.60%、2.34%,占比较低的深圳、上海、北京更是低达0.09%、0.27%、0.32%[12],占比虽低但作用更加重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社会发展将整体由“食物需求”阶段转向了“农业调整”阶段,农业相继解决了“吃得饱”问题、“吃得安全”问题之后,面临新的“吃得健康”“生活品质更高”等问题,亟需从农业功能上寻求解决。孔祥智认为,都市现代农业是安全、优质、功能化、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农产品的供给主体,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教育、体验、娱乐、休闲的载体场所[13]。罗能生、孟湘泓指出,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进入“扩张时代”[14]。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为农业关联文化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文化产品属于高收入弹性产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消费结构的改变,为都市现代农业转型融合发展带来了广阔消费场景。与此同时,持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加大了对健康食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的需求,供需结构的调整为强化以城带乡作用、促进城乡商品要素双向流动创造了巨大空间。

(三)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有助于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困境

从空间组织来看,都市现代农业是城乡空间协调衔接、要素优化配置的缓冲带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连接体”,在都市毗邻区,加快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突破,培育城乡高度融合的新兴单元,对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提升城镇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一是顺应城乡政策体系的演变。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乡二元结构先后在强化与削弱中不断调整,改革开放以后城乡要素流动、市场化配置资源成为了处理城乡关系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标志着城乡关系开始走向融合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明确了“农业强、农村富、农村美”的战略目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更加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城乡融合发展“三步走”实施步骤。二是顺应城乡关系的调适。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互补互促、互利互融的有机整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引领、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乡村承载的康养、休闲、教育等功能也更加突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将更高效地推动实现城市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与农村的资源和生态优势有机结合,形成“1+1>2”的城乡融合发展增益。三是顺应城乡关系内涵的转变。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要素扩散与乡村要素集聚区域,既是发展变化最迅速又是问题最集中、最敏感的地区,是研究城乡关系演变的典型[15],其效应主要可以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空间效应四个方面来体现[16]。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城乡关系[17],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部分削弱了城市空间的集聚效应,大大拓展了人的虚拟空间活动范围,给城乡关系带来了资源配置方式、区域联动模式、时空发展效率的新变化,赋予了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大的作用发挥空间。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都市现代农业将释放更多溢出效应,形成以乡村为场景、创新为驱动、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为特征的“六次产业”集群,推动城乡功能互补、多元融合发展。

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使命

长期以来,城乡要素流动呈现显著的以农村流向城市为主的单向特性,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是逐步实现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18]。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实现8亿农村户籍人口的高质量发展,依靠传统高密度资源投入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必须另寻他径,其重要选择之一在于发挥都市现代农业功能作用,促进城乡要素高效流动,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一)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剂”:破解城乡产业发展二元分割矛盾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产业发展问题,始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乡村经济落后的地方,往往集体经济也非常薄弱,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增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曾一度出现大量的乡镇企业,但随后相继倒闭,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脱离了“农业”这个根本,造成水土不服,难以持续。长期二元分割的城乡关系,带来了城乡产业融合度不高,城乡要素流动割裂,先发城市地区的人力、技术、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难以有效地流向乡村地区,城乡之间产业发展鸿沟逐步扩大,以城带乡动力不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优势产业难以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城乡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产业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二)城乡均衡发展的“缓冲带”: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异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为90199万人,农村人口为50979万人,城镇化率为63.89%,参照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仍需2.3亿的农村人口市民化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在农村人口中,大约有2.9亿人属于流动的农民工,这个群体是未来提高我国城镇化、市民化水平的中坚力量。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72元,两者相差12837元,城乡收入比是3.05:1;到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两者相差28481元,城乡收入比是2.50:1。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破解农村人口流失的“空心化”问题,重点在于实现农业就业属地化,增加就地收入水平。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好、产出附加值高、就地吸附农村劳动力能力强,为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特别是区位差距和人力资源差距提供了有力缓冲。

(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助推器”:破解要素平等交换难题

要素交换关系是城乡关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决定着城乡关系的外部协调性和内在融合性。由来已久的二元户籍制度,导致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徘徊于城乡之间,居高不下的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率,既给城市安全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又削弱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比较收益的增加,扩大了资金、土地、人才等城乡要素配置的不均衡性,农村优质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集聚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良性逆转。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动力,可更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城市在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要素优势,循环畅通城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提高要素组合配置效率,进而以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自身内涵式增长,与此同时,通过示范效应、规模网络效应产生正外部性带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增长。

(四)先进生产力的“引领区”:技术、产品、市场供给

城乡融合发展不是城乡的趋同发展,强调的是城乡之间的制度一体、市场统一和互联互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应重点发挥都市现代农业在科技、人才、产业、区位方面的优势。一是发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乡村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化区域,原因在于城市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外溢不足,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衔接,可以为城市科研人员、多元化技术运用提供试验载体,减少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试验和推广先进生产力。二是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在解决“吃得饱”的问题之后,农产品供给已向“好不好”转变,都市现代农业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使命之一在于提供优质、高价值、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满足市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进而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城市是农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消费链条的延伸是提升农产品价值,促进农业生产者就业、增收的重要环节。都市现代农业可以在城市消费市场、农业生产环节发挥在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方面的优势,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转型升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