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杨威

摘要: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关键在于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力,并以此增进世界人民对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当前,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中尚存在着传达水平不高、辐射范围不广等问题。因此,阐明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分析其对外传播研究的主要论题,进而探索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实践路径,这对于提升其对外传播水平乃至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治理;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6-0012-08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宝库”,它能够孕育生命,供给人类所需,并且联通世界。无论何时,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均离不开海洋、不能不依靠海洋,这在当今世界所处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尤其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1]的必然趋势,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从而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旨在更好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体系。这不仅能够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效应,更为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人-海矛盾、破解人-海关系危机,建立合作共赢的世界海洋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一、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面对后疫情时代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局势,面对世界愈发突出的人-海矛盾和海洋生态问题,尤其需要在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以增进世界人民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这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的海洋文化软实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同时亦可为国际社会完善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对马恩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全球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下的主动选择。

(一)理论逻辑: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中合作共进的海洋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马克思认为,所谓“社会共同体”,是表现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劳动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以及以此共同体为基础的所有制,归根到底归结为劳动主体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而和该阶段相适应的是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2]。因此,社会共同体也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共同体的本质也发生了改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评价为“虚幻的共同体”[3]536。纵览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都是与海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本积累、海上殖民、产品倾销、文化输出等都离不开海洋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为了深入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指明全人类解放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对海洋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指出:“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3]562可见,海洋贸易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和巨额财富,同时也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商品的流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这一现象逐步加深了西方资本主义强权国家以海洋贸易为借口对其他国家所进行的政治欺压、经济倾销与文化压迫,进而造成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更加失调,世界海洋治理秩序逐渐失衡。对此,恩格斯进一步总结道:“航海业确确实实是资产阶级的行业。”[4]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在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遵循的海洋治理理念和发展方式,是具有尖锐矛盾、且无法代表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利益、阻碍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必将走向灭亡的“虚幻”产物。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真正的共同体应该是能克服自身缺陷、代表成员共同利益,促使生产力极大发展,并且使人在共同体的联合中获得自由与发展的社会形态,即“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为目标的联合体。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逐步完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使各“原始封闭状态”的民族在新的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不同于一个国家的现象”[3]540,即打破壁垒,在多元交流中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而如果将其置于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语境中,就是要以海洋为联结,加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力,最大程度地获得世界人民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进而切实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二)实践逻辑:改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必然趋势和正确抉择

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是在当今海洋问题日趋凸显、全球海洋治理迫在眉睫的重要时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与国家综合实力的主动选择。首先,是我国基于世界局势的现实考量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然。海洋广袤无边、互联互通的自然特征,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关于海洋资源、海洋技术、领海主权等方面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日俄北方四岛归属权之争、海洋捕鲸之争、美国对纳瓦萨岛、塞拉尼亚滩和新浅滩的鸟粪岛海洋资源之争,以及西方强权国家设置海洋科技壁垒等皆是海洋权益之争的实例。尤其是在西方海洋治理观频遭国际社会质疑与指责,西方大国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冷战思维重新抬头的当下,各国面对的风险挑战交织叠加,海洋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频现,进而使国际海洋管理秩序逐渐失衡。因此,在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道路上,世界各国必须管控分歧,共同维护海洋合法权益,以构建可靠、牢固的蓝色伙伴关系,切合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次,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海洋事业经过多年发展,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自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后,我国在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生态、海洋安全等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譬如,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利用仍不够充分,海洋产业开发建设尚不够全面,海洋经济质量不够集约高效,海洋综合治理能力不够成熟,海洋沟通交流手段较为单一等现实问题,无疑阻碍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而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既展现了我国在海洋治理、海洋发展中的政治态度与价值导向,也有助于进一步彰显我国在全球海洋发展中的大国担当。最后,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是当前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纵观全球,进军海洋业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力,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于海洋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和海洋经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广阔前景中。然而,由于一些国家对海洋的无序开发,致使海洋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过度捕捞、白色污染、滥投滥采等都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降低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因此,上述种种现实问题要求人类必须要以共同体思维来治理海洋这一人类的共同家园,并将海洋视为我们生存生活的“共同体”,从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以促进海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增进海洋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目标和初衷之所在。

二、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研究论题剖析

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既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和促进世界安定与繁荣的大势所趋。同时,对于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维持世界海洋安全秩序和维系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伙伴关系,以及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家园,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仍存在内容传达力不强、辐射范围不广、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为主题在CNKI和web of science中进行检索,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研究,大多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生态”等为主题的研究,而真正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提高。且已有成果大多是围绕对海洋命运共同体进行价值解读、路径建构等方面内容的研究,反映的是研究者对海洋命运共同体意涵的解读及阐释,缺乏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专门研究,更少涉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研究逻辑,且未形成基于大量考察数据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在“发现对外传播问题”方面,尽管当前有学者以不同背景、不同视角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对其对外传播问题的本质及对外传播各要素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把握不足,对问题的研究深度及广度尚有待加强;在“研究对外传播问题”方面,诸多学者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其对外传播问题的研究则较为欠缺,因而呈现出多应然推断、少实证研究的状况;在“解决对外传播问题”方面,缺少微观实证研究,一些研究往往根据既定理论对研究成果进行宏观概括,多侧重于他律性研究,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众所周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由我国率先提出,并加以倡导、推广和传播。但与此前提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尚缺乏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辐射范围的深度考察,仅将其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二级分类”或是在海洋治理范畴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应用,并未将其作为对外传播的对象予以探讨和运用。譬如,在网络搜索引擎“百度”中,在2021.5.1-2022.4.30的搜索时间节点内,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为搜索主题,共获得440条结果,但在这些结果中抓取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为文章标题的关键词却显示为0。将搜索时间扩大为“不限”后,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为主题的结果共有488,000个(截至2022-04-30),但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为标题的搜索结果仍旧为0。同样,在CNKI中搜索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篇名的论文结果也显示为0。通过在网页中抓取相关性前10的文章以“微词云”进行分析,可得出在前20位高频关键词中并没有出现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相关内容,也未出现关于“构建”“创新”“路径”等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路径息息相关的关键词汇,其关键词主要体现为“文化”“外交”“经济”等。可见,学界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实践的研究,无论是深度抑或是力度均有待进一步加强,且对外传播实践的范围尚须进一步拓展。

当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及海洋治理问题,人类已经意识到必须抛弃以其他民族和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孤狼”式的发展模式,而是应将人与自然置于同一视域中,整体性地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唯有正确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解决海洋争端,进而携手保护海洋资源,而这也正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显然,现今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尤其在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尚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对外传播的传达水平不高。对外传播的传达水平是指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过程中,对其传递内容、传递目标、传递价值等方面的传达程度,是衡量和评价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前文分析可知,目前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对外传播的各要素较为分散,对外传播的领域与维度尚有待拓展,更未形成推动对外传播各领域协同发展的合力,这也导致各领域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并未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因而使其对外传播的目标较为分散,对外传播的传达水平不高。

第二,对外传播的辐射范围不广。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学界较为缺乏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研究,更缺少对其对外传播涉及范围与领域所进行的考察与实践。众所周知,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安全与海洋发展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目前尚未出台关于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发展的政策文件,且在其对外传播中也仅集中于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个别领域或个别现象,这便容易导致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辐射力度不够,因而使其对外传播出现“后劲不足”“点状辐射”等问题。

第三,对外传播路径的信度和效度亦有待提高。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路径的信度和效度是落实对外传播政策、考察对外传播水平的重要标准。21世纪是蓝色世纪,海洋治理问题更是成为全球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既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立场,又表达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促进互联互通、共同维护海洋和平与安宁的明确意愿,进一步彰显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担当。当前,国外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仍集中于海洋法、海洋政策等方面,其研究范围相对狭小;与国内相比,其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存在不足,且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误读”也时有发生,因而亟待通过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予以纠偏,同时提升其对外传播路径的信度和效度。

三、新时代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实践路径

拓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路径,就是要尽可能地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路径的传达力、辐射力、信度和效度等,以切实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保存传播“能量”,拓展、整合和创新传播路径,从而强化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力度,不断完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体系。这不仅能够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学指导,更对拓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增进“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