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自我锻造、科学方法与实践路径

作者: 吴传毅

[摘要]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锻造,通过制定科学规划与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协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推动开放合作等科学方法,探索出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化;自我锻造;科学方法;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2—0005—08

[作者简介]吴传毅,男,中共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和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锻造,通过科学方法,探索出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自我锻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自我锻造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一系列实践与过程,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使命任务需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我锻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社会革命作为矢志不渝的目标。党的一大党纲明确指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在于实行社会革命,这不仅表达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坚定政治决心,还强调要与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彻底断绝联系,为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路线斗争,不断纠正错误倾向,确保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面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路线、李立三冒险机会主义路线、王明先左后右的机会主义路线”[1]等,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及时拨乱反正,使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同时坚决反对罗章龙、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径,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避免了革命事业遭受更大挫折。延安整风运动堪称中国共产党自我锻造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大力“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通过深入学习和研讨,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在纪律建设方面,成立了党的监察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还颁布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对贪腐行为绝不姑息,一经发现,严惩不贷。通过这些举措,中国共产党有效保持了肌体健康,维护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自我锻造的举措,中国共产党才能一次次在绝境中重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我锻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全国执政的全新考验。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展现出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察觉到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带来的严重问题,果断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这一过程艰难而曲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努力摆脱初期“以俄为师”的道路困境,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国共产党深知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将思想改造作为自我革命的中心任务。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三反”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即“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3]通过这些运动,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纯洁了干部队伍,巩固了新生政权。同时,多次进行整党整风,让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制度建设层面,成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等相关机构,构建起严密的监督体系。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坚决惩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些举措如同坚实的盾牌,捍卫着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也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坚定的党的自我革命,使得新生政权得以稳固,社会主义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自我锻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自我革命,为国家的发展扫除障碍。“文化大革命”曾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内乱,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为了打破思想禁锢,中国共产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实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重新走上正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所滋生蔓延。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开展全面整党,对党员进行深入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4],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纯洁党的队伍。在制度建设方面,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成立行政监察部门并合署办公,构建起严密的监督体系。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法规制度,使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有法可依。通过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将自我革命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我锻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一场刮骨疗毒、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面对党内长期存在的一些顽瘴痼疾,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果断亮剑。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禁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细节入手,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无论是违规公款旅游,还是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都被严肃查处,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同时,以空前力度惩治腐败,“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彰显了党中央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强化了不敢腐的震慑。党中央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或修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一系列管党治党制度,明确行为规范,严密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扎牢了不能腐的笼子。在思想建设方面,持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回望初心,勇担使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仰,坚守了初心使命,强化了不想腐的自觉。通过建立健全‘三不’一体推进体制机制”[5],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全面的概念体系,是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发展出来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手段和策略,涵盖了思想引领、战略规划、组织保障等多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规划与战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国家的发展绘制宏伟蓝图。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这一系列长远发展规划意义深远。“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让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迈出了坚实的工业发展步伐。此后,每个五年规划都紧密结合时代需求,明确国家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些规划将长远目标巧妙分解为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以“十三五”规划为例,在脱贫攻坚方面设定了具体的减贫指标和任务,各地精准施策,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脱贫攻坚胜利,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这正是规划稳步推进带来的伟大成果,使现代化建设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形势和任务,提出众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和科技摆在重要位置,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中国在5G 通信、高铁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让农村发展迎来新机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差距。这些战略相互配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指引,共同推动中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迈进。

(二)坚持改革创新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卓越的智慧,全方位推进各领域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中国经济腾飞。“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促进民主政治建设”[6],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产业活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如故宫文创火爆出圈,让传统文化以崭新姿态融入生活。社会体制改革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如医保改革让更多人病有所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空前,“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守护绿水青山,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破除了制约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大科研投入,“嫦娥”奔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成果频出,彰显我国航天实力。在理论创新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为新时代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制度创新不断完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丰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创新百花齐放,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完善创新生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通过一系列举措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脱贫攻坚战役里,广大基层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引导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转型为特色种植、养殖。许多贫困群众成为乡村产业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还成为乡村发展的推动者。在科技创新领域,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科研人员、创业者积极投身其中,以创新为驱动,推动着科技进步,也让自己成为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同时也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生活,成为受益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方面,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公平,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让无数孩子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就业上,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支持。医疗领域,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新农合、医保改革不断推进,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养老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住房保障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更多家庭实现安居梦。通过解决这些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