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理路

作者: 宋洁 杨丽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提供有力破解之道。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文本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论述,呈现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贬低、继承弘扬革命文化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的否定、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澄清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历史的歪曲三条显性批判理路。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理路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2—0030—10

[作者简介]宋洁,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杨丽,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边疆实践、边疆多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同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本质危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贬低、对革命历史的否定和对社会主义历史的歪曲,实质为不以具体分析而主观否定一切的历史唯心主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文化理论方面的深刻总结与文化工作方面的创新布局。历史与文化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本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批判和破解历史虚无主义三大特征提供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以上三方面重要论述从逻辑上呈现出明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阐释革命文化的继承弘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三大板块,构成一一对应历史虚无主义三大特征的批判理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特别强调,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确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彻底击碎了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动摇中华民族历史根基,彻底击碎了历史虚无主义从意识形态层面瓦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及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有效应对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伴生而来的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贬低

全面贬低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以传统文化劣质、民族历史断裂和传统文化无用为主要论调,通过贬低、否认传统文化进而误读和消解民族历史,从历史根基上瓦解中华文化的合理性与传承性。质言之,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意图是否认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灿烂文化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事实,抹杀各族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和文化传承中的创造作用,进而质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统一多民族历史,消解民众家国观念。“民族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基本遵循,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象征着党对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重视和深刻见解,为逐一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统文化劣质、民族历史断裂和传统文化无用三种论调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要以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为方法,以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原则,以坚定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遵循,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三种贬低论调。

(一)辩证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反驳传统文化劣质论调

因传统文化中制约社会发展的部分因素而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是历史虚无主义贬低传统文化的突出论调。主要表现为因特别个例而以偏概全,无视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历史资源与思想精髓,将其中因无法顺应时代潮流而落后愚昧的糟粕部分放大并泛化。并对外来文化大肆崇拜与过度宣扬,不断以各种形式灌输西方海洋文明优于中华黄土文明的意识观念,推崇西方文明优越论,以此试图全盘推翻传统文化。这种论调从源头上而言以胡适的“中国百不如人”和陈序经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中提到的“中国文化要彻底地西化”为典型代表,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诸如“传统文化是垃圾堆里的东西”“传统文化没有未来”“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一毛不值”等片面极端言论充斥当代网络空间,对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造成极大危害。

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继承与创新发展,有力反驳传统文化劣质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优秀传统文化因记载、凝结和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而具有独特价值,作为潜存于血脉中的民族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作为国家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对待传承上千年的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4],以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需要对其批判性继承,推动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5]。辩证继承“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余韵”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其经过必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适应并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6],在深入发掘与审慎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实现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中,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使之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全过程,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持续进步相得益彰。

(二)巩固文化主体性,反驳民族历史断裂论调

历史虚无主义贬低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论调是质疑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统一多民族历史。民族历史断裂论对数千年来各族同胞追求的“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这一民族大义予以否认,并将历史演进中因民族内部斗争而引发的冲突状态,在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上过度放大,进而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区域与民族构成上提出“七国论”“元清时期中国两次亡国论”“明亡之后无华夏”“崖山之后无中华”等论调,尤其是以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政权交替为舆论话题,鼓吹诸如“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内亚史观”等歪曲中华民族历史的学术观点,对中华文明连续传承的合理性加以否定。实则旨在从根本上打压各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自信,压抑民族个性的展现、瓦解深层的民族认同,导致民族历史价值观念的迷失和民族文化根基的破坏。

澄清民族历史断裂论调,要巩固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主体性。世界上有诸多文明体系,各自都有灿烂的文化元素成分和自身的文明演进逻辑,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是唯一一个经历了数千年演化发展却始终在政治结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伦理体系等方面保持自身特色且延续至今的政治实体。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主体性的论断:“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7]在人类文明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中华文明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主体一致性和民族历史连续性,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多元格局中熠熠生辉。“文化主体性意味着人作为主体有能力主动地创造、传承和转化文化,表现在面对文化挑战时的自主选择、独立自觉和融合创新。”[8]明确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发展主体在从古至今数千年历史进程中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历史-现实-未来的时空场域中以“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9]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赓续历史文脉,有力澄清与反驳民族历史断裂论。

(三)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反驳传统文化无用论调

历史虚无主义中的传统文化无用论以“中华传统文化无法推动文明进步”“传统文化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现代文明”等理由片面和主观地主张全面抛弃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推崇西方普世价值观,宣扬全盘西化。其观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发展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内部机制存在缺陷而导致文化闭塞与文明排异,因“其高过于西学而无实”“其事繁于西学而无用”[10]使得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文明的传入才使得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第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放在矛盾对立面,主张现代社会中的教育体系、生活方式、管理制度等均受西方文明影响而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社会并未产生实际作用和影响,在某知识问答平台上有关传统文化的回答下充斥着“中华传统文化是阻碍中华民族前进的沉重枷锁”“人类文化的主体是西方引领的现代文化”等认为传统文化无用而主张全面抛弃的言论。传统文化无用的种种观点实质是一种病态的文化自卑心理,无法客观看待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演进并否认中华民族自我革新的可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精神价值而将西方式现代化视作人类文明进步的唯一途径。

批判传统文化无用论,应对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保有坚定的自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释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深沉积淀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血脉源泉、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提到“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11]。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是发生主体对自身历史文化所蕴含价值的高度肯定,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仍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以“有用”或“无用”为标准判断和决定传统文化的去与留,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与马克思主义内在契合之处,在科学解答时代新题中实现二者贯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的强劲生命力,以由内而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批判传统文化无用论调。

二、以革命历史文化的继承弘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的否定

虚无革命历史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总体上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段内,对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光辉历史的虚无。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的否定主要表现为质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出场、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美化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诋毁革命英雄人物四种论调,试图在政治层面割裂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间内在的血肉联系,在精神层面破坏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主体自觉,在历史层面破坏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集体记忆,在文化层面破坏中国人民对于英雄先烈的信仰归依,从根本上动摇我党的执政地位,使党的领导失去执政依据。“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12]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彰显出党对继承与弘扬革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剖析,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的否定提供有力理论依据。具体而言,需要以大历史观把握历史脉搏,以人民性文化立场回应历史曲解,以历史自觉与文化自觉应对思想交锋,以革命文化信仰凝魂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革命历史文化的继承弘扬中有力批判四种否定革命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

(一)坚持大历史观,反对质疑党的历史出场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于家国蒙难历史场景中诞生的历史必然,和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来质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出场。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苏联政府在斯大林的指引下一手操作使中国一步步变成傀儡的过程,无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秩序失范背景下对能够重构国家统一的先进政党的需求,否认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的创造性贡献,这一论调以美国反共理论家卡尔·魏特夫的《“毛主义”的传说》和胡适于1950年在美国撰写的阴谋论文章《史达林战略下的中国》为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以我党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13]“不打敌人专吞友军”[14]等为代表言论否定党在抗战敌后战场的领导贡献,随意抽取抗战过程中看似确凿的只言片语及个别案例,对国共两党的抗战作用进行重新评价,意图贬损中国共产党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中的砥柱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