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解码、特征辨析与时代价值
作者: 张玉亮 李宗赫[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底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新的文化使命、以“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法指南。突出的人民性、极强的实践性、鲜明的创新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特征。通过系统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与特征,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确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力量提供精神引领。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强国;精神文化;思想文化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5)02—0023—07
[作者简介]张玉亮,男,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宗赫,男,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功构筑起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致力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提“习近平文化思想”[1]。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我国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际,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一思想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并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发展道路中赓续前进。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解码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我国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剖析了我国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明确指出了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使命,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蓝图,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2]。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需要进行科学的解读才能领会其真谛。
(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文化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国家的战略方针,坚持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在领导文化强国建设中,习近平科学把握其建设规律,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含着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具体要求,提出了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明确了文化强国建设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又满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二)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底线
底线是唯物辩证法中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强调事物保持原有状态和性质不变的最低限度,任何事物一旦突破底线,其性质和状态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底线就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安全线和警戒线,这条底线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容置疑、不容突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全面建设,并在实践工作中确立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找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他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5]意识形态安全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前进道路,没有意识形态的安全就没有我国文化的繁荣兴盛。因此,意识形态安全既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则底线。同时,将保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底线,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底线思维在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三)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
人民的需求不是单一的、静止不变的,而是多元的、动态发展的。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基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人民的需求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6]。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和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符合人民需求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也是新时代党领导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他深刻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7]这一重要论述既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性,又彰显了党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其文化思想的目标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人民性的坚守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发展文化事业价值立场一以贯之的坚持。
(四)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8]这一使命的提出为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失去了以往的光辉和荣耀。当前,资本主义文明“自私自利”的特性尽显。在资本主义文明的主导与影响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矛盾加剧、冲突升级,资本主义文明已经成为阻碍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巨大障碍,世界呼唤着先进的文明引领人类走出困境和泥潭。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借鉴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有益成果,以其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可与尊重,正逐渐成为引领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高度文明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建设文化繁荣、文明强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上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从实践上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式,所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准则和新的文明样态,有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五)以“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法指南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思想文化工作领域坚持“两个结合”原则,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不偏向、不转向,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坚守中国本位又面向世界。一方面,坚持“第一个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确保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立场的关键。恩格斯曾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9]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文化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本质上是对其立场、观点、方法在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坚守和运用。另一方面,坚持“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确保文化发展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面向世界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脉,但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无法直接融入我国现代思想文化体系中。坚持“第二个结合”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征辨析
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工作实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理念的“两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区别于其他理论或思想的鲜明特征,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是其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突出的人民性: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民初心和坚定的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刻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旗帜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理论题解,始终坚守文化发展为人民的初心不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立场不动摇。
1.坚守文化发展为人民的初心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力建设,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新需求。人民需要文艺,文艺离不开人民,“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10]不断创造出反映人民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经过持续建设,我国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既形成了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向,不断满足人民对幸福的文化追求,提升人民对幸福的认知水平,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2.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立场不动摇。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民文化权益的维护,人民至上是其根本立场。他曾深刻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11]这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强调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立场,与人民至上的立场义同而词异,是对人民至上立场在文艺工作领域的具体阐释。“源于人民”蕴含着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原理,是对人民精神财富创造主体地位的尊重,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认识前提,即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要立足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具体实践以获得源泉活水。“为了人民”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服务的对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人民性”方向的关键。“属于人民”既解决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的归属问题,又明确了检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的主体,从而确保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体明确、方向清晰。
(二)极强的实践性: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理论或思想只有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被证明其科学性才能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同时这也就具有了指导实践的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为基础,是被文化事业发展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源于实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生动力。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又是理论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既提出了理论创新的需求,又为思想文化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经过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新中国七十余年、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持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外在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文化创造力匮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资源分配不均、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不能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较弱,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基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现状,呼唤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与“在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并不断探究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和使命追求。经过持续的文化建设,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