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何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梁江艳 郑伟光

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何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0

[摘要]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不同时期设立的自贸试验区战略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我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自贸试验区的设立通过贸易效应和投资效应两种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相比南方地区,这种促进作用对北方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异质性分析显示,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自贸试验区;经济高质量;贸易效应;投资效应

[中图分类号]F752.8;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2—0084—08

一、引言

2008年以来,世界贸易普遍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为日趋疲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增长。为了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以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党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实施自贸试验区战略。自2013年国务院批复第一家(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来,到2020年批复北京、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我国设立运行以及获批在建的自贸区数量已经达到21个。各自贸区以仅占不到全国万分之二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占比超12%的外商直接投资和12%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并在制度创新和全面深化改革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在我国自贸易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之际,国务院于2023年10月印发了《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批准设立新疆自贸试验区,使得新疆成为我国西北边境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也是我国第22个自贸试验区。

上海作为我国首个批复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其设立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2],而随着自贸试验区的不断扩容,对自贸试验区的影响效用研究也从单一的自贸试验区转向全方位的评估。自贸试验区虽然能够显著提高地区GDP增长率,但这种促进增长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区域异质性,上海和广东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天津和福建则为第二产业[3];也有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上海、广东、福建和天津四个省市的部分相关经济指标产生了促进作用,但具有差异化特征[4]。在西部设有自贸试验区的省市,其设立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影响效果先强后弱,且存在着地区差异性[5]。

已有文献关于自贸试验区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首先,大多数文献对自贸试验区的研究集中于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来,单维度地评估经济增长效应显然已经有些片面,对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效应的评估理应从多个方位全面展开;其次,多数文献对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分析多为基于某个视角的单因素分析。本文尝试从贸易和投资两方面对自贸实验区设立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

为此,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自贸试验区战略效应评估的角度出发,基于2012—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计量方法对自贸试验区给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

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能够通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对外贸易以及矫正区域内资源错配等途径,有效推进地区经济增长。一方面,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打破市场分割[6],降低或者减少国内税费及管理措施[7],推动外资准入壁垒制度改革[8],从而使得各种要素能够充分自由流动,提高了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有利于投资管理体制和地方治理体系的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贸易便利化体系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增长[9];自贸试验区市场机制的强化可以有效矫正资源错配,以改善资源配置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1]。也就是说,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为削减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加速要素自由流动,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提升自贸试验区内部贸易便利化水平,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第一,自贸试验区的设立通过相关的贸易体制变革削减了贸易壁垒,降低了贸易的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自贸试验区的设立缩减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资进入的门槛在一定程度得到了降低,放松了对部分产品的限制,使得贸易产品更加多元化,并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设立后削弱了非关税壁垒,同时补贴措施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提高,贸易更加自由化,在此基础之上经济得以高质量发展。第二,自贸试验区制度促进了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设立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级的政策具有制度优势,能够吸引大量企业进入,从而间接促进创新技术向自贸试验区集聚。自贸试验区成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其设立吸引大量创新人才流入,促进创新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自贸试验区通过逐步破除制约创新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而推动创新要素流动[10]。第三,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有助于建设贸易便利化体系。自贸试验区制度使得各个省份之间的通关程序得到了简化,提升了贸易效率。在各个省市的自贸试验区之内,政府管理部门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并创新管理方式,更加透明公开的服务方式使得贸易双方的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掌握贸易信息以及贸易动态,从而深层次地提升了贸易效率。诸如沪、津、闽、粤四大自贸试验区所设立的“三互”大通关体系、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以及创新通关监管制度等都为进出口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关机制,为企业简化了审批程序和缩减了通关时间,提供了极大的贸易便利[11]。由此,本文提出:

假说1:自贸试验区的设立通过促进要素流动和降低贸易成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贸试验区作为吸引外资、促进出口、提升外汇、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可以提升外商投资和贸易联系的广度深度,扩大贸易总量并吸引境外投资,进而提升区域福利和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的繁荣[12]。

首先,从资本集聚的角度来看,我国自贸试验区内实行的以负面清单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扩大投资门槛的情况下吸引了大量资本向自贸试验区集聚,从而对自贸试验区内多个产业进行投资后形成产业集聚,进而提升投资绩效。

其次,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可以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宽利率管制,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使金融领域资金能够顺畅传导至实体经济,从而推动项目直接投资,进而增强直接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13]。

最后,多个省市的自贸试验区辖区内实行限额内资本项目可兑换,这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体现,提高了企业贸易过程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我国的多个省市以往对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限制,要打破这些限制,就需要新的制度来实现。自贸试验区所带来的制度改革为打破这些限制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

假说2: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改善了区内的投资环境,提高了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及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措施,最终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贸试验区设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详见下图:

三、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设计

双重差分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评估政策效果,其优点是能够排除个体固有的差异,从而得到政策的净效应。由于不同省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时间不尽相同,而多期DID模型刚好能够有效地衡量自贸试验区设立所带来经济增长净效应。因此,基于已有研究,本文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年份(2013年)为起点,构建多期DID模型1。

本文采用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12—2021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将设立自贸试验区的21省市、自治区作为实验组,其余10个未设立自贸试验区的作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构建如下的计量模型来研究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其中,d和y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QUALITY为被解释变量,用来衡量一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D为省级层面的控制变量的集合。[νd]表示个体效应,[γy]表示时间效应,[εdy]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和数据

1.被解释变量。由于从单一层面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不具有全面性与可信性,本文根据孙豪、桂河清[14]以及部分其他相关文献的做法,基于新发展理念,通过14个指标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到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详见表1)

2.解释变量。由双重差分的基本原理设置核心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TREATED与TIME的交互项。其中,若国家批复了所在省份设立了自贸试验区,则TREATED赋值为1,否则为0;样本省份没有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年份将TIME赋值为0,否则为1。最终得到DID为衡量政策净效应的解释变量,其中DID=TREATED*TIME(为方便起见,下文均以DID表示地区虚拟变量与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

3.控制变量。引入控制变量的原因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能因素较多,本文参考已有的文献,引入以下控制变量:(1)财政分权度(Finadp)。参考赵涛、张智[15]等的做法,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值来表示。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情况。(2)第三产业比重(Third)。用各省份的第三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表示。(3)经济聚集度(LnCluster)。用省份每平方公里的GDP对数值表示。(4)城镇化水平(Town)。用城镇人口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表示。同时为了避免极端值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对部分数据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处理。

在数据方面,本文使用的是2012—2021年的中国31省(市)面板数据,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由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和各个省份的统计年鉴中的各项指标综合计算求得,第三产业比重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其他的数据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结果分析

对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以及中介变量等多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经济聚集度(LnCluster)指标的最小值为2.138,最大值为10.947,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平均程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从进出口(IE)的角度来看,不同省市的贸易发展规模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IE的最大值为20.969,最小值为12.646。经济高质量综合指数的最小值为0.059,最大值为0.485,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也较大。其中经济聚集度和进出口额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较高。整体来说,所选数据有一定的跨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二)基准回归结果

表4反映了自贸试验区战略实施所产生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净效应,其中列(1)为未加控制变量以及固定效应的基本回归结果,列(2)至列(5)为在双向固定效应基础上逐步引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否引入控制变量,DID的系数都是显著为正的,这充分表明自贸试验区战略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加入四个控制变量后,DID的回归系数相较列(1)虽然有所下降,从0.029下降至0.016,但依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自贸试验区战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从而假说1得到了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使用双重差分的前提是所选样本必须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如果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政策实施之前变动的趋势是一致的,则证明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为此,本文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以观测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由图2可以看出,在删除政策前一期后,政策之前的各期的政策效应均不显著,但在政策实施之后,政策效应在最初的两年开始显著为正。说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本文的平行趋势检验得到了通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