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作者: 韦燕 廖和平

[摘要]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凸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成为必然要求。从理论内涵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的文化使命”具有不同的要义旨趣。从二者关系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本质内核、内在要求与目标追求。从行动逻辑看,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以理论学习为文化引领力,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方向;以党的领导为文化凝聚力,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基础;以“第二个结合”为文化驱动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华章;以“三个超越”为文化塑造力,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感召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4—0076—07

[作者简介]韦燕,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廖和平,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秘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XYCSR2024016)、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广西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4MSZ005)、广西哲社课题“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示范区背景下广西统战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BKS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兴则国运兴。对此,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也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进一步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目前,学界对“新的文化使命”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层逻辑进行分析,如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发,探析“新的文化使命”的价值意蕴、思想逻辑与践行路径[3];另一方面则是讨论“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进路,如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多维向度来实现“新的文化使命”[4]。然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目前来看,学界对“新的文明使命”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结合分析的研究仍较少。本文重点探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的文化使命”的要义旨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关系以及如何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机活力。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的文化使命”的要义旨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不同内涵与特征,具体如下。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结合中华文明的发展境况,发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的时代号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涵与鲜明特征集中表现为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动态性,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人民性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1.动态性:革故鼎新、辉光日新。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1],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向上向善向前发展的动态性。具体来说,“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气质一方面体现在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自主生长过程,另一方面体现在创新进取、与时偕行的自我更新机制。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着从古至今的文明赓续“母体”。例如,生态保护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生存课题,中国古代先贤就对此做过深入思考。荀子认为:“斩伐养长不失其时……而百姓有余材也”[5],体现了古代哲学家“仁民爱物”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生态保护,“水利是农业的命脉”[6]“解决农村资源……都要靠科学”[7]“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8]“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9]等生态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建设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生态困境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10]6“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10]5“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11]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与传统生态思想的一脉相承。从文明更新的角度看,中华民族通过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建设要求,使中华文明始终契合社会之变、人民之求、时代之需的发展态势。例如,中国共产党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破除了陈旧的文明传统,又更新了先进文明因子,创造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根脉奔流不息、愈加壮阔。

2.人民性: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将人作为文明的主体,创造出真正满足“现实的人”需要的文明新形态,构成了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对此也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2]从生成动力来看,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财富产生的源泉。党和政府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大众传媒、教育培训等方式,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13]441,使之增强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添砖加瓦的奋斗力量,进而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不断焕发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灼灼华光。从价值指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立足点,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建设历程。从革命战争时期将“人民解放”放在首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个现代化”“两手抓”,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位一体”,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围绕人民诉求制定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3.包容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现了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包容性。首先,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的世界性大国,各民族在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融通知行,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次,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断传入中国。既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保留了其文明印迹,又使自身更具中国气质。最后,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华民族始终将交流互鉴作为文明交往之道,一方面通过吸收借鉴,在移动支付、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实现了从模仿到超越的跃迁,另一方面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积极举办亚洲文明大会、世界遗产大会等,推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在开放包容中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14]进一步建构了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坐标系,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具体来看,“新的文化使命”体现为推动文化繁荣是主要抓手,建设文化强国是进路落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根本举措。

1.主要抓手:推动文化繁荣。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所积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繁荣”则蕴含量化与向上发展的定性意蕴。因此,“文化繁荣”主要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兴旺状态。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进一步体现了文化看似形无、实则有力的强大力量,表明推动文化繁荣已成为现代化征程上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抓手,具有一体两面的战略意蕴。一方面,推动文化繁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文化是国家的精神命脉与民族的思想灵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起着精神引领、激励、支撑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上“发力”和“借力”,即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将其所积淀的深沉力量激发出来,能够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文化繁荣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就本质而言,只有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同联动,才可实现国家实力的综合提高。因此,通过深入推动文化繁荣,自觉培育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总结“中国经验”中创造出“中国理论”,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焕发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气度与文明气韵,实现对中华文明的赓续与重塑。

2.进路落点: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与中华民族发展大势。从国际视野来看,“文化强国”主要指一国的文化在文化生产力、文化凝聚力、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优胜于他国文化[15];从手段与目的角度看,“文化强国”则强调要将文化作为传播工具,不断发挥其在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16]。“建设文化强国是一场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的巨变。”[17]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围绕举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8],表明建设文化强国已成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进路落点,具有独特的建设意义。首先,建设文化强国是夯实中国文化底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沃土,主要呈现为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文化惠民的人民情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全球格局等等。通过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能够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中华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此外,建成文化强国是凝聚中国文化合力的根本举措。文化合力包括文化价值引领力、文化民生保障力、文化创新创造力等等,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内生动力。因此,通过建设文化强国,能够发挥文化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18]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国文化合力的综合提升。

3.根本举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建设跃迁至文明发展的高度,是文化由“量”到“质”的升华进阶。因此,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表明了中国新的文化生命体的诞生,是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举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生发于马克思文明观的科学引领,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诞生于现代中国的实践探索,是将中华文明引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时代产物。对内来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相契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历经百余年斗争,实现了中国由“东亚睡狮”到巍然耸立的东方大国转变。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人民的时代吁求,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首要任务,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当今正处于世界文明的交汇期,中国共产党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肩负起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使命。因此,二者使命目标一致,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对外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理念相通。面对西方文明的野蛮灌输,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19],倡导建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场域,焕发世界文明百花园的生机盎然。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秉持“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的价值导向,借鉴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打破了“现代化=西方文明”的迷思,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由此可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基础,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实现了中华文明在世界场域中的扎根、茁壮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