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作者: 张传辉 夏乐铭 杨震 赵亚锋[摘要]文化润疆是党的创新理论在新疆的伟大实践,也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在厘清文化润疆的提出历程和完整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和提高新疆各族群众价值共识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坚持党对新疆文化建设的绝对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润治结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6—0005—08
[作者简介]张传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兵团副秘书长,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兵团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夏乐铭,男,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震,男,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边疆社会治理法治实践;赵亚锋,男,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跃进离不开文化的进步。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流变中形成和发展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源泉,更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固支撑。迈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纳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系统之中,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
新疆是中国与亚欧国家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新疆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立足新疆特定区情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将“文化润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话语体系,并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2]本文将从文化润疆视角出发,从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和实践向度两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与系统阐发,这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疆工作的重要论述,明晰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
一、文化润疆的提出和理论内涵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文化润疆是随着新疆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出来的,是党中央在持续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所取得的关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创新性发展。文化润疆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疆的文化实践,其中“文化”是这一实践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润”是这一实践过程中的方法论考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人”这一特定核心进行“滋养、润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特征;“疆”是一定的场域范围,主要指“新疆”这一特指地域。
(一)文化润疆的提出进程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于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会议指出,新疆工作的目标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4],党的治疆方略是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维护社会稳定是新疆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在文化层面上要“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4]。文化润疆这一概念虽未被纳入治疆方略的原则中,但党中央对新疆的文化建设和民族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新疆总体工作的深层关怀。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于2014年5月28日至29日。会议指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5],党的治疆方略是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较之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新疆工作总目标以及治疆方略有所创新和升华,党的治疆方略由之前的“两位一体”发展到“三位一体”。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工作,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充分体现了新疆各领域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始终是党中央时刻牵挂、深切关注的紧迫课题。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于2020年9月25日至26日。会议指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仍然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2]至此,“文化润疆”这一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出,党的治疆方略也从之前的“三位一体”完善升华至如今的“五位一体”。因此,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增强“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与共”的治本之策。
(二)文化润疆的内涵阐释
“文化”是凝结共同记忆的因子。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社会群体或组织都有其相应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共同的记忆是共同体共有的、在一个群体或集体中大家共享、共同传承并共同建构的事或物,以及由其所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世界。”[6]文化润疆首先就是要唤起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从历史视角来看,古代“大一统”“华夷一体”的多元一体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内在聚合;中华大地独特的天然地理环境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自成体系的历史道路;长期处于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边疆游牧经济与内地农耕经济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近代中华民族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共同走向了救国救民的艰辛道路,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承载了中华民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历史记忆。从文化视角来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共有的,各民族共享并且由各民族共同传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文化记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文化是社会意识的具体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儿女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沉淀的具有深厚历史文脉的精神标识。譬如,《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民本思想;《孟子》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家国情怀;《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例都折射出中华民族尊时守位、开物成务的民族特征。革命文化是高度凝结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宝贵资源,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的价值追求、各族人民坚韧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集中体现和文化结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前进的方向,以先进的思想理念、道德观、价值观、民族观浸润新疆各族群众的心灵,进一步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疆进行伟大实践的历史表达和时代写照。
“润”是培育共同思维的途径。首先,文化润疆的核心是“人”,“滋养”“润泽”的对象是新疆各族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在新疆一切工作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润”的过程中持续寻找新疆各民族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共同性与关联性,要用心倾听民意,用情联系群众,坚守人民情怀,切实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精准聚焦,久久为功,努力营造团结稳定、温暖和睦的文化润疆大环境,促使新疆各族群众形成“百籽合一”的强大合力。其次,“润”就是要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新疆各族群众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韵味与魅力所在,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交融合流、兼容并蓄,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润疆不是疾风骤雨式的运动,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持久的系统性工程,要凝结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加深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共振与思想共鸣;要持续“浇灌”富有特色的新疆地域文化,积极“滋润”传统艺术瑰宝,将“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代代相承,薪火相传,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转化入脑,深化入心。最后,“润”要实现新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达成对中华文化认同和归属的目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正视文化差异性的同时,积极挖掘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打造更有影响力、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符号,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疆”是激发共同情感的场域。“疆”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疆”为疆域、疆土、边疆、国界之义;从狭义角度和党中央提出“文化润疆”的语境来看,“‘疆’凝聚了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指涉了新疆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7]。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我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边境线最长和对外口岸最多的一个省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事关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各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8]长期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形成和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他们对这片土地和这种文化拥有共同的情感。新疆不同民族文化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而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又是中华文化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汇集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血脉,同时中华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也哺育着各民族文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和努力奋斗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疆”这一场域就是要面向新疆社会的深层土壤,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新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同时更要注重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构筑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同时,也要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始终坚持新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方向,不断加强维稳戍边能力建设,保持新疆社会大局长期稳定,激发新疆各族群众的共同情感,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