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维探析

作者: 胡旭东 虞满华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和价值遵循,形成、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耕践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其独特深厚的理论意蕴,坚持了自信自立的文化发展观、系统观念的文化方法论、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在核心价值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添新的价值意涵;在实践路径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新的实践支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三维探析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6—0013—07

[作者简介]胡旭东,男,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虞满华,男,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理想和愿景,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早已不再是简单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还要求在精神上得以更加富足。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迅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客观情势,高度重视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围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耕践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和价值遵循。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顺利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从理论、价值、实践维度系统、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蕴、价值意涵及实践要求。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之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新篇章,在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时,坚持了自信自立为鲜明品质的文化发展观、系统观念为科学方法的文化方法论、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的文化价值观,赋予了其独特深厚的理论意蕴。

(一)自信自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349。自信自立是保持文化定力、掌握文化主动、实现文化自强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文化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并将文化的自信自立作为社会主义前进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源,深度融通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赋予了其基础性的战略地位。

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质,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发展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自信自立的鲜明品格,将文化自信自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助于增进对文化价值客观认识,增强对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切实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自信”为立足基点,增进对文化价值客观认识,是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科学的理论认知是有效开展实践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文化价值有着客观科学的理性认识,“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5。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创造的绵延5000多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其中的道德标准、精神信念及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文化自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增强对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是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4]。“文化自立”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示,具体表征为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立自强。增强对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就是要发展创新、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其强大的文化内能,使之作用于人民精神力量的提升,极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二)系统观念: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方法论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党结合现实具体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各要素之间普遍联系、交相辉映、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共同体,“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5]102。文化是社会的重要部分,与人民的精神世界密切相连。要使文化的强大效能成功造福人民,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系统观念谋划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方法,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6]。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系统、全面的观念看待社会事物。系统观念坚持科学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整体性的特性。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前瞻性地看待文化建设发展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7]22,既着重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物质富裕,也注重人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战略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再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文化思想依据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形成“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的实践要求,全局性地谋划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整体性地推进文化建设。不仅重视宣传思想、文学艺术、网络阵地等领域共同推进,还要促进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创造繁荣昌盛、公平公正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人民至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的充分发挥,它从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现实的人”出发,深刻指出:“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8]118-119。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内核所在,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价值立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动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重任。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对于文化的人民属性就有着深刻论述:“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9]1012。因此,文化由人民创造,也理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价值观。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揆诸幸福,涵蕴深厚的人民情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观,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至高无上和人民利益地位至高无上独特深厚的理论意蕴,彰显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性”亮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10]142。发挥人民文化主体地位和关照人民精神利益诉求是相互成就、相互发展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也是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人民文化主体地位,汲取人民智慧,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样,只有积极回应人民精神利益诉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主体地位,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之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新诠释,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添了新的价值意涵。

(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新指引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鲜明指征,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指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旨归,“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因此,在未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里,单纯物质的极大发展并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加速促进人民精神层面的提升,构成二者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美好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变,人民不再简单地满足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裕,而是要追求深层次、高标准的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美好幸福生活。可以说,现阶段,“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人民所追求的现实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15。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有效性指引。一是进一步明确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置性目标。物质和精神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两个范畴,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要素。物质生活的丰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精神生活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着重强调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发展和需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向全面接续发展、完善的过渡。“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18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核心理念贯穿到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去,致力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我们党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创新典范,内在蕴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历程中,也必将引领中国全体人民迈向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开辟新道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明方案,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开辟了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传统文明、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又展现出鲜明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人民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要,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时代课题,力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来看,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注重物质的“单向度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整体性文明”,是以人民为核心,集政治、物质、精神、社会、生态文明于一体的文明体系。换言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驳斥了“西方化等于现代化”定于一尊的现代文明,成功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展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解构与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辉光日新的璀璨前景。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来看,我们所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儿女命运与共、深耕践履追寻幸福的新型文明样态,实则更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文明”的纵深推进,彰显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无上关怀。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非只是停留在深厚丰赡的核心内涵上,还体现在对人民精神生活的浸润滋养上,扎扎实实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2]123-124。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开辟的一条崭新道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