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作者: 金翼雯 姜永建[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独创性提出“自我革命”新概念、“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新判断和“大党独有难题”新命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党长期执政历史经验和应对新时代党内突出问题基础上进行理论拓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进程,创新性延伸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边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生成“坚持人民至上”“全面从严治党”和“坚持问题导向”的新理论,从价值论、本体论与方法论层面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供了时代性新解。
[关键词]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原创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6—0020—07
[作者简介]金翼雯,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姜永建,男,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自我革命是百年大党历经沧桑仍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历史答案,是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强执政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有助于系统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思想体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
目前,国内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研究与阐释。其一,思想价值角度。佘湘认为,这一思想在理论价值层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论;在实践价值层面实现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逻辑转换;在时代价值层面探索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1]其二,要素构成角度。陈景彪认为,这一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自我革命价值的新阐述、内涵的新概括和路径的新提炼[2],指引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取得新成就、开辟新境界。其三,逻辑结构角度。傅安洲和艾相健认为,这一思想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生成了关于自我革命的科学判断,并于此基础上形成了规律性的科学预见,提出了系统的实践要求。[3]总体而言,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参考与学理支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纵观既有研究,目前学界较少厘清这一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创新层次。不同创新层次的原创性贡献其意义和价值不尽相同,如果不加以区分,便难以全面、系统地理解其所蕴含的思想特质。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创新层次为依据,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之原创性贡献划分为独创性贡献、拓展性贡献和运用性贡献[4],并对其加以具体阐析,以期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进程有所裨益。
一、独创性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所谓“独创性贡献”是指在前无先说的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从如何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根本问题出发,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判断和新命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一)首次提出“自我革命”的新概念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孕育了自我革命的思想萌芽:“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5]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明确提出“革命政党”的概念,他强调:“一个革命政党,要真正能够成为必将推翻资产阶级并改造整个社会的先进阶级的政党。”[6]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相继提出了“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7]“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8]“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性的任务”[9]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创造性提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新概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术语革命。2024年1月,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刻表明了“自我革命”这一原创性概念已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之中。自我革命的内涵包括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个方面。“‘四个自我’既有破又有立,既有施药动刀的治病之法又有固本培元的强身之举”[10],一旦党缺少“四个自我”,就难以保持生机与活力。“四个自我”形成了一整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层层递进、密不可分、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党的自我革命全过程,构成了自我革命的本质内涵。
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深化与创新。一方面,这一概念的提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自我革命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系统地回答了自我革命是什么的问题,以“革命”的程度改革深层次利益矛盾问题,革除沉积的顽瘴痼疾,同时强调政党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深化了自我革命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这一概念的提出从革命话语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自我革命”这一概念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形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学说的理论创新进程。
(二)首次作出“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新判断
1945年,毛泽东同志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11],将人民监督作为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一个答案。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成果在“两个答案”之间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再思考,创造性作出了“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12]的重大判断。
第二个答案是对第一个答案的认识升华。人民监督强调外部因素,更为重视破解历史周期率中的人民主体力量。自我革命则在重视人民主体力量的基础上,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作用,即内部自觉。两个答案之间是“外”与“内”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13]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一个政党想要长期执政,仅依靠人民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统一起来,以人民监督为主导,健全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才能确保党始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在第一个答案的前提下提出第二个答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成果。
这一新判断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周期率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政党提供了新的政党治理模式选择。一方面,以史为鉴,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单纯依靠人民监督这一外在压力很难摆脱历史宿命。因此,在第一个答案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了将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二者相结合的新道路,为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开辟了新路径,将党对历史周期率的认识提到了新的更高的层面。另一方面,这一创造性判断有力回击了“一党执政无法解决自身问题”的“悖论”,破解了自我监督这个世界性难题,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提供了可借鉴的政党治理新模式,对人类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三)首次提出“大党独有难题”的新命题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从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型政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随着政党规模不断壮大,新问题新挑战也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刻把握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重要特征和新时代治党治国特殊难题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14]。“大的难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能否长期执政的深刻忧思和政治清醒,这是“大党独有难题”这一命题的萌芽形式。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党独有难题”的新命题,强调中国共产党想要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5]。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如何始终”系统全面概括了大党独有难题的深刻内涵,并从初心使命、思想意志、执政能力、斗争本领、时势把握和政治生态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党独有难题的破解之道,为党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力支撑。
这一新命题的提出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其一,这一新命题的提出揭示了新时代管党治党难题的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体认世界大党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之余,又关切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殊性,体现了其对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系统运用和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复杂性和曲折性的清晰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释放出强大的真理魅力。其二,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秉持自我革命的决心,围绕大党独有难题系统而全面地建构了一个思想深邃、意义深远的逻辑体系,为解决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现实难题提供了中国样本,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飞跃。
二、拓展性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性延伸
所谓“拓展性贡献”是指在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长期执政经验和应对新时代党内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对既有理论成果的横向丰富和纵向开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性延伸。
(一)在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性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在承袭中华民族“居安思危”“制天命而用之”和“革故鼎新”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自我革命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主动”,并且要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汲取“居安思危”优良传统基础上,强调自我革命“必须增强忧患意识”[16]。针对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援引《老子》中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要求全党未雨绸缪,时刻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防“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17]。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引述《贞观政要》中的“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指明了“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18],是国家治理的长久之计。
在体认“制天命而用之”优良传统基础上,强调自我革命要“增强历史主动”[1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进程中充分体现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历史主动。在提炼历史经验的理论主动上,“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实践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规律性特征,最终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上,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形成了历史合力,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大势,掌握历史主动。
在传承“革故鼎新”优良传统基础上,强调自我革命要坚持“守正创新”[20]。“革故鼎新”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革故鼎新”优良传统基础上,强调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一方面,自我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自我革命进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自我革命必须恪守的原则。另一方面,自我革命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扬弃”即“否定之否定”。只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强自我革命制度建设,准确回应变化了的实践需要才能有效推进社会革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华民族因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历经千锤百炼仍保持自信自立,这种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支撑。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投射到古代治国理政智慧中去寻找自我革命的发动引擎,有利于激发自我革命的前进动力,厚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思想精华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根基和民族形式更加牢固、更加鲜明,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真理之树根深叶茂,进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