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老兵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衡宗亮[摘要]老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扎根边疆,屯垦戍边,建设美好家园实践中孕育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兵精神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扎根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动力。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老兵精神,更好地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兵团力量。
[关键词]老兵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兵团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6—0140—06
[作者简介]衡宗亮,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民族宗教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北边疆治理。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时说:“十四师四十七团9位老战士给我写了一封信,讲了他们对新疆和兵团的期待,体现了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让我非常感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作为多民族地区,要进一步把握历史主动,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学界对于老兵精神的形成过程、历史作用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均作细致全面的论述,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老兵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梳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发挥好老兵精神的引领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老兵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老兵精神源于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于解放新疆和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革命实践中,是在南疆维稳戍边的艰苦实践中,以四十七团老兵为代表的转业官兵形成的特殊精神。270年来,老兵们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命令,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老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群众共守边疆、共创中华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扎根新疆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
扎根新疆是老兵精神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老兵们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追求。诚如老兵所说:“我们是党的部队,党指到哪,我们就打到哪。共产党走到天边,我跟他走到天边。”老兵们矢志不渝将国家利益视为最高追求,以国家利益为首要,为边疆安全和发展不懈奋斗。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巩固胜利成果,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六军进驻新疆。12月5日,二军五师十五团1803名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徒步穿越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粉碎了敌人妄图发动武装叛乱的阴谋。1950年1月13日,彭德怀司令员等向十五团发来褒奖电报:“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荒漠原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之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人民解放军进驻和田后迅速平息暴乱维护社会稳定,建立人民政权,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新疆各族群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提高。
1953年根据中央整编命令,十五团整编为生产部队。由于墨玉分场土地分散零碎,十五团原计划迁往阿克苏,但鉴于其在维护和田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十五团全体官兵严格执行王震将军“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的命令,就地转业扎根新疆,投身于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中,经过几十年的辛勤付出,将戈壁荒漠建设成为今天的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其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1四十七团老兵们矢志不渝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使得中华民族突出的统一性在兵团开发边疆、保卫边疆伟大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热爱新疆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升华
热爱新疆是老兵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老兵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升华。老兵们牢记毛泽东主席“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的指示,严格遵守“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建设边疆的过程中与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最终升华成热爱新疆、热爱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与道义。
兵团插花式嵌入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为与新疆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环境。1953年部队将开垦的3万亩土地无偿交给地方群众。团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向地方群众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支援良种,修建水利设施,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深入人心。几十年来,老兵们与周边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大家同走一条路,同饮一渠水,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四十七团老兵们将热爱新疆镌刻在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故事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展开的,广大人民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真正主体和主体力量。2在共同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共生纽带关系更加有利于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
(三)屯垦戍边奠定了老兵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屯垦”就是开发建设新疆,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戍边”就是守卫祖国边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70年来,包括老兵在内的几代兵团人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屯垦戍边,在“风到头、水到头”的戈壁荒漠上开垦出绿洲良田;兵团奠定了新疆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基础,为建设大批现代化团场和军垦新城打下基础。同时,兵团始终站在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第一线,维护着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近年来,兵团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积极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新疆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奋斗目标。老兵们长期屯垦戍边实践,是老兵们和新疆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利益与共的唇齿相依、同舟共济的历史进程”的呈现,印证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的历史规律。
老兵们与新疆各族群众共守共建边疆,不断构建各族人民共时共在的历史记忆,不断凝聚成一种新的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力量——老兵精神。老兵精神的形成是老兵们与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历史,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
二、老兵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实践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当前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社会思潮正向多元化、自由化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主流、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教育人们、引导人们。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必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老兵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中国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够有效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老兵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经历和奉献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弘扬老兵精神,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
老兵们进入新疆后,长期和新疆各族人民处于互嵌共生的空间格局之中。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传承弘扬老兵精神的共建共享体系,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老兵为核心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中都以真实经历和亲身感受为素材,以讲故事的方式讲授老兵故事,唤起中华儿女保卫边疆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记忆。在增强了对老兵精神自豪感的基础上,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不断形成人人自觉践行老兵“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行为准则,人人主动成为宣讲老兵故事的“小喇叭”。比如作为老兵精神见证者的老兵遗孀、扎根在连队的老兵二代、老兵三代,老兵精神讲解员、由学生组成的老兵精神“小小宣讲员”以及新加入的沙海新兵……都是老兵精神的传承弘扬者。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不断扩大老兵精神影响力,形成各族人民不分你我、共同传承弘扬老兵精神的社会氛围。这些都持续推进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共建共享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砖添瓦。
(二)以“13个1”为载体,用活用好文化阵地
文化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搭建了各族人民的认同空间。文化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进行沉浸式的宣传教育,凝聚共识,从而成为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文化场域。兵团以“三馆一站”及博物馆(纪念馆)为代表的文化阵地中,多有涉及有关老兵为主体的第一代兵团人的历史、老兵精神的内容展示,展示了老兵们在不同师团处于不同地域环境中从事屯垦戍边事业,展现的同样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搭建了传承弘扬老兵精神的文化阵地。在这些文化阵地中,通过展陈文物、历史讲解、雕塑呈现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呈现和还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老兵与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史实。
目前,四十七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逐渐形成以“13个1”为载体搭建传承弘扬老兵精神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阵地,成为兵团传承弘扬老兵精神的代表性场所。“13个1”指的是:1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1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1园(沙海老兵纪念园)、1树(将军树)、1校(民族团结红军学校)、1节(沙海老兵节)、1书(《永不换防》)、1剧(《沙海老兵》电视剧)、1片(《进军和田》影片)、1站(老兵驿站)、1村(老兵村)、1市(老兵夜市)、1舞蹈诗(《沙海老兵》舞蹈剧和老兵精神红色诗歌朗诵协会)。在这些场所中,通过图片文字对老兵屯垦戍边历史进行展示;通过纪念碑、将军树等物质形态媒介物进行象征性、符号化展示;通过电视剧、电影、话剧、舞蹈剧、诗歌等形式进行历史记忆与现实存在相连的文化空间的营造。如今,每年12月22日举办的“沙海老兵节”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品牌。根据统计,四十七团2023年接待6.9万余人次,2024年1—8月接待40484人次。在这个红色文化空间中,各族群众在耳濡目染中了解老兵屯垦戍边、保家卫国历史,感悟老兵精神,不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积极探索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履行好示范区功能
兵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地区边疆治理的具体实践,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新形势下,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需要履行好发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1兵团传承弘扬老兵精神,发展以老兵精神为内核的红色文旅产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关系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红色文旅的融合发展,促进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共同发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