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

作者: 侯志江 刘斌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复杂变幻的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精髓,亟需以结构化的视角解析这一经济思想的时代内涵,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构和战略举措,挖掘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紧密联系世界发展形势,立足国家发展现实,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守人民主体立场,形成了立足战略全局把握时代变局的认识论,形成了领导驾驭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形成了制度与战略协同牵引的体系创新实践论。通过对国内外局势的精准判断、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原则概括、制度设计和重大战略的宏观谋划,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不同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贯通和提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

[中图分类号]F092.7;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1—0123—12

[作者简介]侯志江,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刘斌,男,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昌理工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科技与经济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中心主线、基本内容、基本特征。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亟须深刻领会《纲要》内容,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从时代、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立足战略全局把握时代变局的认识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中科学理论的形成以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为依据。习近平经济思想站到时代前沿、洞察时代风云,首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明确提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1]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复杂变化的整体发展环境进行敏锐洞察和严谨判断,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从历史视角出发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理论上提出一系列关于我国发展方位、发展主题、发展原则、发展路径的新认识。

(一)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大变局的统筹把握

唯物主义历史观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阶段。明确新的阶段任务,制定符合中国复兴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必须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历史方位,必须紧紧把握这个确保工作正确开展的根本依据。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益激烈,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激烈竞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对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构成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1]1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面对经济工作要有系统性,指出“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和谋划。”[1]48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变局的总体出发,认识到中华民族与世界局势的联动性变化,深入把握民族复兴与世界百年变局之间的深层次联动关系。“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 [1]472。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构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深刻认识中国发展和世界之变的联动关系中,透视国内外复杂现象下的时代本质,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认识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党从理论、历史和现实全方位地深刻认识到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认识到新发展阶段是站到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充分认识到新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充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动态前进、不断演化和阶梯递进的特点,认识到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由富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阶段,是加速现代化发展进程、冲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阶段。

(二)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的系统化理念

面对新的形势和条件,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理念来源于实践也指引实践,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面对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幻,习近平经济思想依据时代主题、国际合作方式、全球化时代潮流、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成果、我国强大市场资源,进一步对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作出研判。深刻挖掘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形成了全面用好战略机遇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意识、思想和工作准备。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指出“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当时提出来时指的是21世纪头二十年。”[1]4“过去我们是顺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1]5在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的条件下,就需要切实增强斗争意识、忧患意识,守住底线原则,树立起总体国家安全观,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把安全贯彻到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新发展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尊重实践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系统完整地谋划了新时代关于发展及其相关的重大问题。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各部门“也要综合考虑本部门工作对全党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单打一,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1]501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始终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1]50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论述,深刻把握住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髓,从根本意义上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在探讨新发展理念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关系上,提出二者是方向和保障的关系。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的开展,又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关于系统观念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两个大局和两个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1]505深刻阐明了新发展理念贯彻中易被忽略的问题、易被轻视的困难,为从政治高度全局视角系统化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了量时度力的依据。

新发展理念的产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的互动提升。充分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灵活化危为机的战略抉择,是全党关于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一次重大升华。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重要、最主要的理论内容,新发展理念是全党关于发展新阶段的系统认识和科学总结。在接下来的全党工作中,能否贯彻好新发展理念,能否保持问题和目标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确立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能否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转向绿色发展、提高开放水平和质量、促进共享发展,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目标和战略谋划的基点。这需要党在实践中形成更为精准的改革方案,建立更加全面的制度体系,向着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三)把握战略主动与历史主动的发展路径

在分析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经济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十四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一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1]34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此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克服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下“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的弊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

习近平经济思想以系统观念来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战略举措和思想观点。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来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对新发展格局构建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做出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预判提醒。强调“以国内大循环所针对的是全国而言,……“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低层次物流循环”“高大上的烂尾循环”“高能耗、高排放的低端循环”[1]13等等。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相互衔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新发展格局构建最本质的特征。这就需要对自身发展相对优势有着深刻和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认识到经济发展环境带来的生产要素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旧的生产方式已不具备发展优势,科技创新引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认识到我国发展的强大生产和消费优势,我国具备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市场主体总数已达到一亿多。人才方面,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指引下,现已有一亿七千多万有着高学历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我国有十四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其中中等收入群体就有四亿人。如此规模巨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这是我国经济优势所在。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畅通经济循环的主要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在立足国内需求基本盘的前提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经济循环各个环节更多依靠内需实现畅通。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有效供给是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创造就业形成需求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同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以中国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影响力,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到世界资源的配置当中。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内省域、市域之间的区域发展经济循环,涉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涉及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升级,涉及国内外经济循环关系的重塑,涉及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对此,习近平经济思想一方面强调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战略主动的自我调整,符合大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并非被迫和权宜之计,具有长期性;另一方面强调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非自我封闭。习近平经济思想注重系统工程的顶层设计,深刻阐述了把握新发展格局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与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安全发展底线、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之间的关系,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四)贯穿两个大局与两个布局的发展主题

发展主题的确定来自对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的清醒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着眼于我国发展环境、条件和阶段的变化,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充分认识到“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中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约束加大、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把握经济发展的质量互变过程,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立了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发展主题,体现了认识论上能动性与创造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215深刻论述了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从供给、需求、绩效和分配来把握高质量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