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哲学意蕴与现实启示

作者: 王洪标 罗腾

[摘要]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工作作风。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形成了以调查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态度、调查研究要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调查研究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调查研究应是领导干部具备的基本功以及调查研究要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等为主要内容的重要论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创新新时代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研、坚持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关键词]调查研究;内容;哲学意蕴;启示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021—08

[作者简介]王洪标,男,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腾,男,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征程中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这种传统一直保持着。革命时期遇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建设和改革时期遇到问题同样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对策。

习近平视调查研究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这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对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进行阐释,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所包含的核心要义,所蕴含的哲学意蕴,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一、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调查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态度

部分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存在违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态度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把时间花在各种“文山会海”和没有必要的应酬中。这使得很少下基层和甚至不下基层的干部出现“拍脑袋”做决策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2];有的领导干部确实去实地考察,去开展调研工作了,但却只“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3]。这使得调研工作出现“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损害了党和干部的形象,严重违背了调查研究应具有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的优良作风。正是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调查研究是通过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事物的全貌和真相,继而揭示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最后提出具有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对策将问题解决。要想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调查研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领导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不能将事先定好的调子带到调研过程中去,否则就会出现在调研过程中只会寻找服务于事先定好的调子的材料,从而忽视现实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失去调研的意义,不能取得良好的调研结果。而正确的做法是坚持得出的结论要产生在科学的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在调查研究之前。“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2]这不仅关乎能否取得科学的调研结论,同时关系到党性问题。这就需要在全党营造一种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研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中心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对一个国家而言,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开展工作都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这样才能打开工作局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需要开展的中心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急需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特别是60年代,国民经济面临十分严重的困难,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机关的负责人带头针对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服务于政治经济的正确决策,使困难局面得以扭转。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

调查研究要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心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围绕这个中心工作展开。当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调研。围绕群众生产生活,深入一线调研,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关注经济和社会运转情况,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天花板”“无形墙”;围绕全面从严治党需要突破的难题,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三)调查研究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调查研究要做到“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要做到“深”。“深”就是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眼睛向下,具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拜人民群众为师。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科研院所、市场社区,通过与工人、农民、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知识分子及社会各界人士接触,了解人民群众心里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党委和政府做什么,掌握第一手材料。“实”就是调研的作风要实。领导干部在调研的时候不要讲排场,把调研搞得风风火火,干扰到群众的正常生活。要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流程,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接,不扰民,真正做到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摸清基层的真实情况,为人民群众解决更多的难题。“细”就是通过认真听取基层各方意见,然后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做到对调研所收集到的材料所反映的情况胸中有数。“准”就是既要了解所调研对象准确的实际情况,又要对这些情况运用抽象思维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做到根据调研所收集到的资料提出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真正做到出实招、见实效,使调研取得良好的效果。

调查研究既要保证代表性,又要保证考察对象广泛、研究内容具体、方式方法科学、结论成果有效。调查研究需要在考察对象的广泛性上下功夫。社会分工变得精细化,党委、政府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多,而所调研的个体和局部的代表性有所下降,这就需要做到调查研究的广泛性。为了提高调研对象的广泛性,领导干部除了亲力亲为去参加调查之外,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调研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使决策有更多的事实依据”[5]536。调查研究要在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调研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需紧扣中心工作进行调研,做到“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5]537。否则调研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调查研究需要在方法上下功夫。除了充分运用“蹲点调研法”“解剖麻雀法”等传统的有效调研方法以外,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5]537调研需在有效性上下功夫。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5]538

(四)调查研究应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自我提高的过程。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2]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通信渠道多样,信息获取方便快捷。即便如此,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领导干部亲自参与调查研究和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从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获取信息等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儿”,领导干部只有自己参与调查研究,第一时间获取一手材料,才能真正掌握真实的情况。所以,领导干部应走出办公室,深入实际、基层、群众,通过开展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与广大群众交朋友。领导干部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主观世界,锻炼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使自己的想问题办事情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和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群众需求、愿望、基本经验、创造精神等,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改进了工作的作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力、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增长了自己的才干,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调研能力。“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2],不断提高调研能力与水平。一是因为领导干部肩负的历史任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工作能力必须与解决历史任务的需要相适应。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新老交替和岗位的轮换。老干部离开领导岗位以后,会由新上任的干部接替离开领导岗位的老干部继续在岗位上任职。虽然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可以向老干部学习调查研究的经验,但仍然代替不了亲自调查研究。国家为了工作需要进行领导干部的交流轮岗,很多时候都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动。这就会使领导干部从一个自己熟悉的岗位调任到自己的不熟悉的新岗位,这就需要到新任岗位的领导干部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三是因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每时每刻都有新矛盾新情况出现,特别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更是如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练就高超的调查研究深厚基本功。

(五)调查研究要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

调查研究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需要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必备素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2]只有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经常化和制度化,才能保证国家作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具有科学性、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不坚持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就会出现决策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

需要多措并举保障调研形成制度并经常开展调研。一要坚持领导决策基于调研之上。科学决策有一个完整过程,即决策以问题为导向,科学分析问题,继而针对性的作出决策。要保证决策具有科学性,领导干部一定要将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整个过程。遵循决策的各个阶段,充分听取各部门、各单位及群众的广泛意见,必要时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该通过什么调研程序决策的事项,就要严格执行相关调研程序,不能嫌麻烦、图省事”[2]。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这样才能防止和克服做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盲目性等问题。二要坚持和完善领导调研工作制度。主要负责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基层走访调研,主持一些重大调研课题。只有主要负责人亲自主持了调研以后,对工作对象了然于胸,在领导集体做决断的时候才可以和其他人具有共同的感受和体验,才能高效率地做出科学决策。三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通过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这种方式,可以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加深对联系点的了解,利于发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起到联系群众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