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经典文献
作者: 李孝阳 胡晨伟[摘要]《〈共产党人〉发刊词》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提出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篇章。它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出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推进党的建设;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强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提出中国革命的三个法宝,概括总结党史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坚定不移办好党报党刊,牢牢抓住思想建设这个党的基础性建设;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坚持党员标准发展党员,增强党的群众基础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相统一;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关键词]《〈共产党人〉发刊词》;党的建设;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056—08
[作者简介]李孝阳,男,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晨伟,男,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学。
中华民族是富有历史感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党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人》创刊撰写的发刊词,是一篇关于党的建设的光辉文献。它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提出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重温这一文献,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高度统一,夺取抗战胜利迫切要求总结建党十八年以来的重大历史经验和成就
撰写这篇党的建设的文章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持久战、游击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迫切要求总结党史经验,加强党的建设。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解放战争必须组成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1935年陕北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分析目前的政治形势特点时就指出,“现在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份的半殖民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1]143日本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决定了党的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中国人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其次,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迫切要求尽可能保持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囿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特别是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而受到重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了侵华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加紧在占领区内扶植傀儡政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内阶级力量和阶级关系深刻调整,亡国论等悲观论调时有浮现,国民党顽固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大搞“限共”“溶共”“反共”。“一方面,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日益发展着;又一方面,是我们党已经走出了狭隘的圈子,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2]602时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应对敌人的分化瓦解,坚持抗战和团结,规定了党的任务是动员群众克服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并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事业避免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再次,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提出了建设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如果共产党的政策不犯错误的话),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1]184正是为了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指导抗战,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一年的时候,毛泽东为《共产党人》创刊号专门撰写了发刊词,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相互密切联系的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等著名论断。这些论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
二、主要贡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定正确政治路线,坚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统一
(一)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概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目标是什么呢?毛泽东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602。很显然,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推进党的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是由党内外、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客观形势决定的。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党员成分的变化,大批的新党员和新组织的出现,党成为事实上的全国性的大党,但同时许多同志没有很好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方面存在模糊认识和不良倾向,包括部分老党员和老组织也有待于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日本侵略者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政治经济战略,以此分化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汉奸亲日派的妥协投降势力有所增长。国际上英法与德意爆发帝国主义大战,英国对日妥协以维护其在中国的霸权利益,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帝国主义国际环境更加孤立。这些党内外、国内外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迫切要求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推进党的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的必然要求。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毛泽东在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就党在抗战时期的任务问题,明确提出党的领导责任。“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1]262党肩负着维护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抗日战争的艰巨任务。“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1]26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怎样实现对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呢?除了提出政治口号和具体目标、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发展巩固同盟三个条件外,毛泽东提出第四个条件:“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1]26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共产党人〉发刊词》继续强调,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我们的党,巩固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政权,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武装斗争,克服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危险。
(二)提出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推进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也是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党的政治路线,又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根本指南。”[3]政治路线决定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共产党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1]3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从社会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出发,分清政治上的敌友,制定不同时期的政治路线,以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也就是说,政治路线就是要解决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领导阶级、同盟军等的基本问题。
总结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可以看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在逐步了解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反对各种“左” 倾、右倾错误的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生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也具有先天的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性。他们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革命,但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只有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成功。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实现的。但是由于无产阶级人数少,单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力量和进步的阶级。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中国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这种二重性,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这种二重性,就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2]608毛泽东深刻指出,建党以来的十八年党史和革命史,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无产阶级同中国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历史。因此,正确解决统一战线问题,是革命的政治问题,是政治路线问题,是必须首先要重视的革命的法宝。
由于党同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处理这种关系在原则上都是一样的,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与农民阶级结成同盟,联合小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因此毛泽东着重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的特殊性及其与之建立统一战线的特殊性,总结了四条规律性的认识:一是中国最大的根本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事实决定了无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应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的变化性;三是大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的不同帝国主义背景的特殊性决定其部分集团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参加反对某个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四是大资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也是极力反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发展的反动的阶级。前两条规律是无产阶级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性而对与其建立统一战线的必然性和变化性的总结,后两条规律是基于大资产阶级的特殊性而对与其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根据这些规律,“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组织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必须实行坚决的、严肃的两条路线斗争。”[2]607一方面是坚持统一战线,反对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倾关门主义;另一方面是在联合资产阶级时,与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妥协性进行斗争,反对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机会主义,决不放弃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努力争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党的建设过程,就这样密切地与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正确政治路线的贯彻推动党的发展壮大。
(三)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强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在伟大斗争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由地方性的小党正在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党的历史过程,指出“十八年中,党经历了许多伟大的斗争。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组织,在这些伟大斗争中,锻炼了自己。”[2]604这些伟大斗争包括围绕民族统一战线与资产阶级展开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其中,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舍此不能搞好党的建设,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1.伟大斗争的对象。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实现革命的胜利,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将矛头指向主要的斗争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取得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1927年资产阶级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1927年到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及其同盟进行了激烈的武装斗争。1937年以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再次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同最大的民族敌人日本侵略者斗争。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斗争,就是依靠同盟者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联合资产阶级,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伟大斗争包括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时期与资产阶级的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统一战线破裂时期与资产阶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战线、思想战线等方面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