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施路径

作者: 张新友

[摘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工程,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思想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意识与能力问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依据区域文化发展实际、文化资源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建设进程。

[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124—06

[作者简介]张新友,男,新疆自治区党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 由此可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民族工作的全局高度,全面、深刻阐释了我国民族工作在各项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观点与立场来推进民族工作,用哪些思路和举措来深化我国民族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民族团结视为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提高我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团结进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因此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关键在“五个认同”的推进程度;关键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高程度;关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夯实程度。因此转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的思想意识,提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让我国西部地区的群众掌握相关职业技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可以有效转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变生产、生活观念。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思想、新观念,进一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进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团结进程。

一、我国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我国西部地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且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是引导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撑。在新时代伟大战略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又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润疆战略的精神引擎,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新时代文化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引导、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实现快速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让长期处于小富即安生活状态的群众树立改善生活现状、生产方式现状的信心,激发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勇于开拓、勇于探索新时代发展的热情,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我国西部地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转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文化发展意识

全国各族人民都是文化建设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的建设者、参与者,与此同时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成果的分享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激发我国西部地区群众的文化建设热情,有利于转变我国中西部地区群众文化发展意识。可以促使我国中西部地区群众积极参与、参加各种文化事业活动、文化产业建设当中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如何改变以往的生活状态、生活态度、生产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增强在社会就业领域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夯实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基础的重要方面。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我国西部地区群众共同提高“五个认同”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引导、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群众转变生活方式、发展意识、树立发展自信,这些则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关键;是转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基本文化发展意识的基础;是积极推进我国各族人民民族团结的重要方面。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地区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结成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总是指引中华民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曲折坎坷,战胜各种困难,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慧指引的根本所在。因此,新时代如何在积极推进民族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带动作用是夯实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挥强大功能和巨大作用的同时,又为树立文化自信带来重要战略机遇。提升全国各族人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掀起全国各族人民传承、发展、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潮,有助于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开发体系,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塑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和名片,尤其是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地区深入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转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思想意识的重要方式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过程中,我国西部地区的群众由于过去处于安于现状导致进取心不强的思想观念能够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以往那种听之任之,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意识,这是积极推进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团结的核心要义,是转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思想意识的重要方式。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部分群众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方式,甚至这种方式会代际传承,出现一定范围的懒惰性文化思维、文化意识,形成懒散文化圈层,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转变我国西部地区群众思想意识的重要方式。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积极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积极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进一步感知的重要内容;是有效增强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在新时代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重在“全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民族团结建设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努力工作、共同奋进,从宏观上来看可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我国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群众文化滞后的重要因素

在分析探讨我国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群众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文化发展提升到战略日程,成效显著,但我国西部地区的一部分群众仍处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态中,与之相伴的是生产方式观念落后、生活方式观念落后、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严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思想严重、缺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缺少发展意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认识不足。这种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还体现在文化自信的缺失。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否。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不仅与思想意识有关,而且与个体的文化素质、教育经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之相关的文化自信息息相关。我国西部部分地区的群众缺少改变自身生活状态、改变自身生产技术、发展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的自信和意识。因此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群众文化滞后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西部地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西部地区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使命;肩负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肩负着引导群众改变以往那种落后的生活状态的使命;肩负着带动群众在现代化进程中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生活、新生产、新发展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发挥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深入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凸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凸显、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凸显、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后发优势凸显,但是这么多的发展优势没有较好的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党员干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发展的优势、发展的短板认识不足,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发展思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能力、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成绩显著,但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20年国家统计年鉴统计西藏、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西部12省区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仅4523个,仅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的14.37%;西部12省区规模以上的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403个,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13.41%;西部12省区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1482个,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的7.69%,[3]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文化制造产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产业、文化服务产业数量相对较少,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四)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储备战略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几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我国产业、制造业的兴起,专业化人才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影响因素。我国西部12省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较少,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2020年国家统计年鉴统计我国西部12省区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仅452323人,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的1.30%;西部12省区规模以上的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69031人,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的13.03%;西部12省区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从业人员300905人,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的从业人员7.55%,[3]以上数据可知,我国西部地区文化制造产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产业、文化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西部12省区缺乏文化产业经营者,尤其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顶尖人才缺乏。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不够。对现代企业管理,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以传统的管理手段来经营文化,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中介机构的严重缺乏成为目前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从而导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包装推介工作总体效果不明显,还需提升质量,完善细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