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兵团精神的双重维度

作者: 刘会革 郭文惠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兵团精神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代代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凝结而成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兵团人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和弘扬兵团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兵团精神;内涵维度;价值维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156—05

[作者简介]刘会革,女,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郭文惠,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领悟兵团精神有助于教育引导各族人民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营养,践行兵团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一、内涵维度:深刻理解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兵团精神的价值,在新疆视察时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2]兵团精神形成、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怀、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艰苦创业的实践品格和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这些内容是兵团人的情感流露、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最能体现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一)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3]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许多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的熏陶下,甘愿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一切。1954年成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前身是驻疆人民解放军部队,孕育了无数的英雄人物。

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热爱祖国这一浓烈情感在兵团人身上有多方面表现。一方面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49年7月,王震曾对张仲瀚说:“戈壁荒漠的新疆和天府之国的四川,你愿意去哪里?”张仲瀚坚定地表示:“从战后建设来看,新疆亟待开发,新疆少数民族兄弟急需汉族人民帮助,我宁愿穴居野外去开垦荒地、让戈壁变绿洲,而不愿到富饶四川吃现饭。”[4]可能当时许多人以为,经历过战争考验、立下赫赫战功的革命战士会留在安宁的内地和他们的故乡平淡生活,但他们并没有选择享受当下,而是毅然到环境最艰苦、最荒凉的新疆,成为永不转业的兵团人。20世纪60年代,大批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和新职工进入兵团,他们在老一辈兵团人的带领和影响下,很快成为新的军垦战士,并以能为党和国家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而自豪,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兵团担负着生产队、工作队和战斗队的多重任务,其中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社会稳定是兵团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以屯垦戍边为己任的兵团人始终恪守着“国土在我心中”的理想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戍守在绵延千里的边境线上,在这里放牧就是巡逻,种植庄稼就是站岗,一座毡房代表一个哨所,一个民兵就是一位戍边战士。在他们心中永远有一种保家卫国的情怀,这种情怀影响着他们的全部行为,使他们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坚持为祖国和人民站好每一班岗,守好每一寸土地。兵团人在祖国边境线上安营扎寨,筑起屯垦戍边的坚实屏障,对稳定边疆,维护国家边防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我们要深刻理解兵团精神的内涵,践行和弘扬兵团精神,时刻坚定理想信念,净化思想灵魂,以老一辈兵团创业者为榜样,自觉做爱国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二)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价值彰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特质,也是兵团精神的价值彰显,体现兵团人服务大局、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兵团成立69年来,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职责和使命。兵团人以此为己任,扎根边疆、奉献边疆,为推动新疆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倾情奉献。让利于民是兵团人一直遵守的价值准则。兵团人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遵照“不与民争利”的指示,将最好的土地、水源和草场让给当地人民,自己节衣缩食,到艰苦的沙滩戈壁上开垦荒地、建设工厂,为新疆第一批现代化工业建设奠定基础,在工厂建成后,又把它们无偿捐献给地方政府。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开垦好的土地、粮食、生产资料等赠送给地方人民,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培养诸多技术人才。兵团人以实际行动服务新疆人民,为推动新疆经济发展贡献全部力量,赢得各族人民的拥护、支持和爱戴,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形成民族一家亲的良好局面。兵团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不仅体现在为新疆人民多做好事,促进新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还表现在特殊时刻为国分忧,积极支援内地省区。兵团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逐渐积累了一些物质财富,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兵团没有只顾自身发展,当兄弟省区和国家有难时,毅然挺身而出、为国分忧。1959-1961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内地多地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兵团向灾区支援500万公斤救命粮,以及数十万公斤其他物资,此外,还吸收内地20多万自动支边的求食人员,以此减轻内地的困难,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兵团为国家扶危解难,没有丝毫怨言,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牺牲了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但却维护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国家最高利益。兵团儿女用行动践行着为新疆人民多做好事的诺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初心仍没有改变,乐于奉献、甘于奉献,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到屯垦戍边的使命中。

(三)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奋进品格

艰苦是成事之本,奋斗是胜利之基。兵团的屯垦戍边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光荣传统,也是兵团创业者战胜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

兵团初创时期,面临的是戈壁、碱滩和荒原,几乎没有适合发展生产的环境和条件,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外援。但这些困难,没有吓倒吃苦耐劳的兵团战士们,“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是他们一直坚持的信念。为了促进边疆的经济发展,兵团人把用来吃穿的钱奉献出来搞建设、谋发展。在当时,缺乏生产的种子就每天节约口粮;没有食堂就啃冷馒头、喝化雪水;没有运输工具就用背扛、用肩挑;没有机器、机械和牲畜就全靠人力拉犁开垦荒地。兵团人通过降低自身生活质量,节省下了宝贵的资金,并把资金全部投入到新疆生产建设之中。“八一钢铁厂”是兵团建立的第一个工厂,也是新疆工业化体系的雏形。八一钢铁厂刚建成时,由于缺乏设备,都是依靠人工加煤,每加一次煤都会有工人倒下,中了煤气的工人就躺到房顶上去,第二波工人再上去,就这样以此循环完成一号高炉出铁的任务。面临艰苦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王震鼓舞战士们说“大家睡戈壁,打赤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英勇奋斗,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本色。”[5]兵团人靠着坚定的信仰和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条件下发展了新疆工业、运输业、文化事业等,修建了一批批现代化国有农牧团场,形成门类较齐全的经济体系。这种艰苦创业的非凡经历也锻造出兵团人非常能吃苦、非常能忍耐、非常能奉献的高贵品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进沙退、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奇迹,在祖国西北边陲铸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艰苦奋斗是新时代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奋斗创造新的伟业。”[6]如今,兵团各项事业有了重大发展,兵团人的经济能力、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前景虽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为了推动新疆和兵团事业繁荣发展,我们需要付出更加艰巨、更加艰苦的努力,始终拥有革命热情,坚持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四)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时代风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跟上社会变化的潮流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兵团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邓小平说:“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7]兵团人正是这样的一大批闯将,其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在兵团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有体现。王震代表部队请缨进驻新疆前,便开始研究新疆的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和历代屯垦史,为进疆做准备。兵团也不断学习南泥湾的大生产经验,让老兵带新兵,介绍南泥湾的屯垦情况,使屯垦戍边这项伟大事业得以顺利开展。兵团事业发展时期,新疆历史上许多“第一个”由兵团人创造。兵团人创办了第一批新疆现代工业;首次在“植被禁区”的玛纳斯河垦区种植棉花并大获成功;率先在新疆推出精准农业、地膜植棉、农用航空等先进生产技术,使棉花产量大幅提升等,在农业科技创新和生产上取得重大成就。在对外交流方面,兵团充分发扬“包融五湖四海”的理念,积极同当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支边人员,博采各地各民族文化之所长,丰富兵团文化,增强兵团活力。兵团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坚持对外开放,通过“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使兵团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高度。

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兵团人攻克难关、创造辉煌的不竭动力。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兵团仍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这要求兵团人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探索新思路,革新观念,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在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价值维度:深刻理解兵团精神的价值意蕴

兵团精神不仅对兵团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增强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一)兵团精神是兵团事业的价值凝聚和本质体现

兵团精神是老一辈兵团人在改造戈壁荒漠、征服大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为兵团人树立了一种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崇高丰碑。在兵团精神的激励下,兵团事业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疆经济,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为了巩固边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赋予兵团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职责和使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恢复已撤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对兵团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使其成为“稳定新疆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先后视察兵团两次,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兵团在新的时期要在生产建设、安定团结、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四个方面成为模范。胡锦涛同志要求兵团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履行“四个队”任务,更好地发挥兵团在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肯定了兵团的重要作用,要求兵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特别发挥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三大功能”。

党在不同时期的屯垦戍边理论从根本上推动了兵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并指明了兵团事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兵团儿女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并成为一代代兵团人的精神支柱。

(二)兵团精神是固守边防、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实堡垒

兵团在固守边防、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在兵团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发展壮大。兵团精神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甘愿做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的执行者,为新疆发展奉献青春和热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