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作者: 陈方刘 周依琳[摘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五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拓展深化专题研究,如“不忘初心”的传统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双创”方针与“批判继承”方针的关系,等等;二是全面推进整体研究,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时代背景、重要实践意义、理论来源,等等;三是把握政治性与学术性,学会“用学术讲政治”,分清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限;四是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学者的研究;五是借鉴和批判国外学者的研究。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013—08
[作者简介]陈方刘,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哲学博士,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周依琳,女,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统文化观是以传统文化为对象,包括认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所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时代精华,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观点,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推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生历史性变革,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五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拓展深化专题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以把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某个重要的命题、论断、观点等为对象进行研究,称之为专题研究;一类是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科学内涵、理论来源、主要内容、重要意义以及形成的时代背景等为对象进行研究,称之为整体研究。其中,专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随着习近平在不同时期重点阐释的问题不同而不断变化的突出特点。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这就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形象地比喻为“中国梦”。景俊海指出,中国梦是由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决定和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是铸造民族魂魄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宝库。1为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梦的支撑作用,陈晋指出,要把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链条衔接起来,把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价值内涵打通呈现。2李晓华还从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上指出,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全球华人勠力同心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共同的血缘、历史、文化是任何势力也割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精神财富。3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镜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习近平十分重视镜鉴传统治国理政的经验,他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4关于镜鉴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时代背景,陈先达认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本身就是传统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通过革命斗争打出的天下,不可能在治国理政、调整内部矛盾时照样沿用革命的方法,照用武装斗争的方法。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不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却是取得政权后当权者的修养和为政之道。大力倡导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马上”夺权到“马下”治国的精彩转身。5关于镜鉴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具体内容,田学斌指出,可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6王蒙概括了对今天国家治理有意义的八个理念,即“世界大同”“以德治国”“中庸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无为而治”“韬光养晦”“治大国如烹小鲜”。7
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针对西方一些学者所说的“文明冲突论”,习近平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及其包容性说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不会与西方文明之间形成“文明的冲突”,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极富中华文化底蕴的重大战略思想。张立文认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爱好和平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天下和平、民胞物与、天下一家、万国咸宁、天下和合,是中华民族往圣前贤以其对天下观的智慧卓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古代中国方案。如此全面、系统、合理、正义、公平的设计智能,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精神文化的根和本的所在,在当时独领世界之鳌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8叶自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维、同舟共济、见利思义、以民为本等思想有助于破解“修昔底德陷阱”。9孙吉胜认为,理解中国文化是理解中国话语的基础,加大中国文化理念和思想的宣传,充分挖掘中国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影响力的基础工程。10
四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方针。习近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方针的基础上,提出对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两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两相”)。陈来认为,“两有”是讲继承的区别原则,“两相”是讲继承的实践要求,“双创”是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基础,创新是重点;结合时代条件赋予新的含义就是转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的生面就是创新。1林国标认为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方法论体系,这些方法有:历史思维法、辩证思维法、创新思维法、战略思维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为弘扬传统文化指明了实践方向。2关于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钱逊指出,要从其时代性的具体形态中,剥离出具有普遍性的成分,从而抛弃其形式,析出其内容。对传统中普遍性内容的继承也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还必须立足于现时代的需要,对它作出新的解释,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使它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专题研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深化。(1)“不忘初心”的传统文化根源。“不忘初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理念,儒家、道家、佛教里面都可以找到深厚的根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的性善论也联系密切。如同王阳明晚年把自己学说的千言万语都化为“致良知”这句话一样,“不忘初心”简洁明了,直指人心,对新时代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在这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习近平经常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但是5000多年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怎样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起到什么作用等问题还需要深化研究。(3)“双创”方针与“批判继承”方针的关系。陈来从诠释学的角度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批判地继承”不能再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导方针4。对此,黄力之认为“不妥当”,对“批判地继承”口号应予以历史的尊重,“批判地继承”之精神实质并没有过时。5石仲泉也认为习近平仍然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6杨凤城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展史的角度认为“批判地继承”“作为一种原则或精神并没有错,但实践效果并不佳,往往令人瞻前顾后、裹足不前。”而“双创”方针“极富时代感也更具理性精神”。7陆剑杰认为杨凤城对“批判地继承”的历史和方针肯定都不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为“创造性转化”“有过积极的探索,留下宝贵的成果。”8
二、要全面推进整体研究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专题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但离开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容易偏颇,也很难拓展深化。因此,在深化拓展专题研究的同时,还应全面推进整体研究。自2014年起,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与此有关的硕士或者博士论文选题也日渐增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多数学者认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但对三个部分的认识又有所不同。余卫国认为,从传统文化观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来看,由“传统文化的本质观”“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观”等三个部分构成。1董根洪认为是由深刻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系统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科学阐明弘扬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三个部分构成。2肖唤元等学者认为三个部分是:正视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挖掘与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承传统文化的多维向度。3王永贵等学者也认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是三个方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价值定位,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关键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核心要求。4
二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重要意义。很多学者认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石仲泉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容本身概括了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贡献:一是站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且高的平台上,与时俱进地阐明了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二是高度评价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进步作用;三是充分运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5李翔海分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所具有的四个方面的时代意义:一是改变了过去主要是从时代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式;二是实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通古今之变”,畅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生命;三是突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传统间“传承发展”的关系;四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命脉”的当代价值。6陈志刚认为,习近平对中华5000年文明独特性和优越性的新思想新定位,改变了长期以来对中华文明整体上负面评价的观点,树立了中华文明的良好形象,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7
三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鲜明特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习近平是继毛泽东之后对传统文化论述最多,也最具有创新性的领导人。陈方刘认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立足于新时代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任务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二是几乎涵盖传统文化中的各个学派,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把传统文化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全面性。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趋势,又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具有鲜明的创新性。8陈邵辉也认为具有三个特点,即高度的文化自信、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创新意识。9高长武指出习近平所主要列举和重点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具有三个共同点:第一,都是“积极向上向善”、具有正能量的思想精华和智慧启示;第二,都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特点;第三,都可以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1
四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习近平认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目的和视角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把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并进而揭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意义,不仅将深化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也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杨金海认为,习近平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以及如何推进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认识进入一个新境界。2许全兴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与实践进入新阶段。3陈方刘认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二是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形式上的结合,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结合;三是既要重视革命文化传统,又要重视治理文化传统;四是既要重视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又要重视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结合起来,再次详细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王公龙指出,其重要目的在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其中所蕴藏的治国理政智慧和宝贵精神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激活起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6刘建军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相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世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等所决定的,是由双方视域、内容和方法上的契合性所决定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