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三维探赜

作者: 钟香妹

[摘要]高度重视和善于开展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阐述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生成逻辑层面,重要论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调查研究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内容要义层面,重要论述阐述调查研究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人民性与经常性;时代价值层面,重要论述要求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科学决策、提升决策的有效性,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研究,有助于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推动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关键词]重要论述;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027—07

[作者简介]钟香妹,女,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发表了关于调查研究的系列讲话,形成了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调查研究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们党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亦是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现实要求。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整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对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历史根基。它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观点,凝结着我们党善于调查研究的丰富智慧,是新时代新征程克难攻关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法宝。

(一)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调查研究观

调查研究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和分析研究,以期达到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自觉行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理论、不是头脑中抽象辞藻,而是立足现实,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并具有未来指向的科学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的革命活动和理论成果均离不开调查研究。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针对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的诘责,为了探究摩泽尔地区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原因,马克思当即到摩泽尔地区展开调研,收集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以极其详细的事实和逻辑缜密的论证对总督的指责作出了客观答复,揭开了运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序幕。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推进,马克思将眼光投向了工人阶级,通过对工人阶级真实状况的调查研究,编制了《普遍的劳动统计大纲》。在此基础上,1880年前后,马克思应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出版人的请求,编写了《工人调查表》。《工人调查表》列举了近100个工厂中存在的问题,分发至法国工人填写,以期了解法国工厂的实际情况。这份调查表目的明确、结构科学、内容详细,细化到工作场所的卫生状况、房租和租赁期限等等,是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工人阶级设计的调查表,为全面掌握工人阶级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为后来的学者进行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借鉴。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也秉持着调查研究的科学精神,为获得一手资料,经常深入工厂,感受工人的生活状况和真实处境。恩格斯“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1](P382),“曾经用了21个月的时间,通过亲身观察和亲自交往来直接了解英国的无产阶级,了解他们的愿望、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同时又以必要的可靠材料补充自己的观察,”[1](P385)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被列宁称为“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极严厉的控诉”和“对现代无产阶级状况的最好描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

列宁作为俄国社会革命的卓越领导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调查研究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多个场合反复呼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并身体力行深入调查。1922年1月,为了解某些部门的工作作风,列宁以全俄肃反委员会属下的一个无名工作人员的身份出行,实地考察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直接管辖下的轨道车管理状况,对秩序混乱、工作马虎和玩忽职守等现象进行严厉批评,并要求立即指定一名负责人直接抓这项工作,杜绝当官做老爷的作风。他严厉指出:“幸亏我是化名乘坐轨道车的,所以能够听到而且已经听到职工们坦率而真实的(不像官方那样娓娓动听而虚假的)介绍。”而那些“出行往往要发几十份专电,兴师动众”[2]的大官是看不到这些真实信息的。显然,列宁认为要想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务必实事求是深入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调查研究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共产主义事业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证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这些都在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得到体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二)历史之维: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桥梁纽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堪称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通过调查研究,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鲜明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3]指出过去我们党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未分清敌友。在文中他分析了各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革命态度是革命行为的准备阶段,是革命心理转化为革命行为的必经阶段,革命态度决定革命行为。毛泽东将革命态度与革命行为联系起来,既能达到分辨真正敌友的目的,也能重新审视农民的革命性,超越了中共创建初期的农民观。土地革命时期,基于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和实践工作经验,调查研究逐渐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相结合,逐渐运用于苏区的工作;到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严厉反对狭隘经验论、批判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总结,并立足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尤其是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核心开展整风运动,号召全党重视从现实的实践出发,从中国具体的实际出发。这一时期,调查研究被制度化,广大党员干部重视调查研究并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基于关系中国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撰写了《论十大关系》这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已经形成共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的。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邓小平强调:“先作调查研究,然后才有发言权。开会也好,作决议也好,搞文件也好,都要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方针政策,这就是实事求是。”[4]江泽民指出:“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5](P306)他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5](P306)因而“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须臾也离不开调查研究。”[5](P306)胡锦涛提出领导干部要具备调查研究的素质和能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谦虚谨慎,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6]。他还强调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7]。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重视并善于调查研究,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取得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历史反复验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8](P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秉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等相关论述,体现了调查研究这个党的传家宝在新时代的运用。

(三)现实之需: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毅然决然地把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光辉历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得到根本扭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振奋的同时,必须正视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9]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深陷政治极化、政党恶斗之中,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蔓延,种族仇恨犯罪持续高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除经历了疫情肆虐,几乎都经历过甚至还在经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通货膨胀这三大危机。俄乌冲突、西方政党失灵等给世界政治经济蒙上一层不安全、不稳定的阴霾。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持其科技霸主的地位,固守冷战思维和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通过贸易战、科技垄断等围堵打压中国,而且这类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概而言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何在变化的国际风云中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逆势而上,需要我们做好研判,准确应变、识变、求变。

从国内情况看,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我们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我国发展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和瓶颈,民生领域还面临不少难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总之,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如何抓住新机遇、实现新任务、把握新阶段、落实新要求、贯彻新战略,需要我们做好调查研究,洞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全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的高度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积极有为。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内容丰富,系统全面。该重要论述强调调查研究的针对性,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调查研究的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凸显调查研究的人民性,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重视调查研究的经常性,要求党员干部经常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要有针对性: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不同的使命任务,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需要确定中心工作,中心工作就是重点工作,就是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一切工作围绕中心工作,一切行为聚焦中心工作,这样,问题就容易迎刃而解。调查研究一定要有具备对象性的客体,而这客体需要聚焦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确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10]他号召全党要全面、认真研究重大问题,深化对新情况的规律性认识,使调查研究与中心工作结合,为完成中心工作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直接明了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既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也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划路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全新课题,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借鉴,需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方能聚焦中心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

(二)调查研究要有实效性: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是敢不敢实事求是。“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11]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离开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也就成为一个空壳、一句口号。坚持实事求是,基础是“实事”。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倘若调查研究对情况缺乏了解,就谈不上科学决策。调查研究要直奔真问题,获得客观、全面、准确的一手材料。在调查研究中,党员干部要树立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的求实作风,轻车简从,深入群众,探求就里,把情况摸深摸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下去调研,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调研不是光看好的”。[8](P37)调研的直接目的就是掌握真实情况、解决真正问题。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防止被调研,杜绝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根绝“蜻蜓点水”“作秀式”调研,“无实事求是之意”的假调研,不仅达不到调研的目的和结果,而且还会导致调研人员扎堆、部门重叠等混乱局面,造成资源浪费,给基层带来更大的负担。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求是”。求是,即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启示我们调查研究中,不要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既要有走基层的脚力、看问题的眼力,更要有综合分析、提炼归纳、洞察事物本质的脑力。正确的落实方案,正确的行动路径,绝对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只有在调查研究中领会要义、在深入基层中把握实情、在问计于民中集思广益,才能使工作有抓手、破题有办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