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研究
作者: 杨丽 孟文迪 白海燕[摘要]海洋是国家的重要领土和战略资源,也是世界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伙伴关系”“海洋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讲话,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体现了中国在以中国智慧与中国方式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同时又是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海洋治理;话语权;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820;B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13—06
[作者简介]杨丽,女,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孟文迪,女,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白海燕,女,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海洋治理话语权是国家或地区在海洋治理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权。同时,涵盖了国家或地区对海洋治理问题的主导权,还包括对国际海洋法和国际海洋合作的参与权和影响力。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保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问题,他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以深邃的历史视野、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时代内涵,为新时代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提供了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的现实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和18400公里海岸线的大国,海洋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中国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西方海洋强国对中国的压制以及中国自身缺乏强大的海洋治理话语权,这种不平衡的话语权影响了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一)西方海洋强国对中国海洋话语权的压制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权益的不断扩大,一些西方海洋强国对中国的刻意打压现象逐渐显现。这种打压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首先,一些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采取了一些不友好的举措。例如,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衅,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干涉中国的海洋权益。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也在国际组织中对中国采取了不公正的态度,试图削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其次,一些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例如,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和技术封锁,试图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也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对中国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试图阻碍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最后,一些西方国家在军事上对中国采取了一些威胁和挑衅。例如,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频繁派遣军舰和军机进入中国的领海和空域,试图挑衅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也在军备竞赛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试图遏制中国的军事崛起。总之,西方海洋强国对中国海洋话语权打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方面。中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和国家利益,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沟通,提升国际海洋治理话语权,推动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海洋世界。
(二)中国海洋治理仍处于“大国小语”阶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构建海洋话语体系,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伙伴关系”“海洋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内容体现了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治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也体现了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的建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在维护我国合法权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利益。然而,在政府间与他国非政府间的主体进行经济往来,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理念输出过程中,并没有对政策全面地向国际进行解读,也没有用他国语言进行有效分析,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对外传播的话语内容不够通俗易懂缺乏解释力,西方在对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理念进行解读时往往会曲解其涵义。总之,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仍处于“大国小语”阶段,在传播海洋治理和提出中国海洋理念时没有得到目标受众高度认可,导致“中国方案”和“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被忽视。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海洋强国
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执中国海洋之治,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因此,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海洋和谐共处,让人民在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发展中分享成果。[2]
(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国把与东盟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十周年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连接世界的贸易之路,同时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举措。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和平稳定为前提和基础,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安全和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蓝色伙伴关系”
在2017年9月召开的“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上,各国就共同构建基于海洋合作的“蓝色伙伴关系”达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4]蓝色伙伴关系是一种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海洋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全球海洋事务的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旨在加强各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海洋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5](P44)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既加强各国之间在海洋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以达到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提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接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5](P463)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海洋安全理念,强调各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必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的理念。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旨在推进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改革,维护海洋安全稳定,促进海洋经济繁荣发展,是中国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深入挖掘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传播好中国海洋声音。首先就要构筑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体系,筑牢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的基础。其次,构筑中国海洋治理话语平台,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平台,以实现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的提升。再次,培养一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精通法律、熟悉海洋、流利外语、善于谈判、思维开阔的复合型海洋人才。多措并举推动中国海洋话语的传播,在话语传播过程中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
(一)构筑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体系
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首先要从海洋话语本身展开,用外国人听得懂听进去的语言去解决“讲什么”的问题,定义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在国际社会上获得认同,以实现海洋治理话语权的提升。
1.要有完善的海洋治理话语体系。当前关于海洋领域话语权的理论不足,凸显了对海洋治理这一重要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的必要性。为提升海洋治理话语权制定一个更全面和有效的理论框架,将是朝着提高海洋治理的有效性和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迈出的重要一步。一是要积极阐述中国的话语理念,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使得中国的海洋治理观念得到广泛认同。二是加强中国特色海洋治理理论的宣传,推动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融入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中,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传播中国海洋声音。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要想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对外传播话语必须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才能增强自身提升话语权的竞争力。[6]
2.要充分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治理观。弘扬中华海洋治理观不仅能够增强国民对其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够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观,如海洋命运共同体、蓝色伙伴关系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体现了和平、合作、和谐的治理理念,既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化干戈为玉帛”“以和为贵”和“和合共生”思想,又展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体系。[7]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治理观,我们需要倡导文明海洋治理,并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海洋治理事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此,才能推动中华海洋治理观在国内外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践行,为促进世界海洋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二)构筑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话语平台
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还需要解决“在哪讲”的问题。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平台,以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观为基石,是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的必要手段。
1.提高现有国际海洋治理话语平台的参与质量。中国应积极维护和推动现有平台的发展,积极倡导和参与国际海洋治理事务,加强对海洋事务的有效管理,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海洋大国地位。[8]同时,提升中国在海洋领域的科技实力和智库咨询能力,在国际海洋会议和多边访问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国的海洋治理话语权提供坚实的支持。通过提高现有国际海洋治理话语平台的参与质量,我们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话语权,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2.建立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平台。中国应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平台,以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该平台应该包括政府、学术界、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海洋治理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海洋治理的领导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学术界应该深化海洋科学研究,提高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话语权。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海洋产业的壮大。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文化传承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海洋治理的认识和支持。
(三)培养一批既懂海洋又具有话语能力的复合型海洋人才
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主张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应该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制定,但在实践中受到了西方海洋强国的压制。因此,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响应,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需要解决“怎么讲”的问题,并鼓励更多的海洋人才“发声”。这样,中国特色海洋治理观在全球海洋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提升中国在海洋治理方面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