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

作者: 李国昌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为体系性存在,是思想、情感、行为、组织、制度“五位一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可展开为“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等。情感是最大动力源,可展开为挚爱感、神圣感、敬畏感、依赖感、振奋感等,缺失这些马克思主义信仰亦不能立。行为主体是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以党的组织生活、仪式、学习等形式砥砺、强化共产党人信仰。对党组织信赖,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党的领袖影响最大,且有高尚人格。制度是根本保障,首要的是党章,党纪是底线,重中之重是政治纪律。

[关键词]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24—07

[作者简介]李国昌,男,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信仰是对信仰对象(神或某种主义等)的绝对信服状态,并全身心投入其中,追求终极目标实现的最高精神样态。若该信仰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持存很久或经久不息,必然是一共同体的信仰,此共同体一定有相应的制度规约,一定有周期性活动,信者一定有信仰后特有的体验。缺失任一层面,它一定是要式微或消亡的。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即是此类体系性存在1。马克思主义信仰亦是体系性存在,由思想、情感、行为、组织、制度共同构成。当前学界更多的尚未在体系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而限于思想视阈2。但要维护现实生活中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其情感、行为、组织、制度层面着力边际效用或更大,但这些层面常被忽略或未上升到信仰高度来对待。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思想层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涵指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的信仰。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它是科学真理,有着严密的逻辑论证,并扎根于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现实,且被社会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实所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立场是人民的立场、党的立场、国家的立场、中华民族的立场、人类的立场,这与个人、一家一姓、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政党、既得利益群体立场是相反的。正因为有了正确的立场,马克思主义才得出“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1]它还包括其伟大传承者所创立的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行为者”[2]。

在党的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同于共产主义信仰,亦常与理想信念等同使用,可展开为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等。其中源流关系是:有马克思主义才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有社会主义行为,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理论上的依托和行为上的可能。所以,由马克思主义信仰展开的这几个范畴之间又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逻辑上可演绎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逻辑上亦可上溯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把握主要涵指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真理性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思想层面的,未展开其情感、行为、组织和制度层面。就心理学知、情、意构成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层面主要是理性认知的维度。但信仰这一精神样态绝非单纯的理性存在。不是抽象的头脑需要信仰,而是有血有肉的灵魂需要。这里有个重要区分,即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对该理论的信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归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对该信仰的严重误读。信仰是一至高的精神样态,其中不可或缺丰富的倾倒性感情。另外,马克思主义信仰走入现实还不可或缺其行为、组织、制度等层面。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明,知之甚少,其信仰难以扎实。理论清醒方能信仰坚定。热衷理论研究者可以通过理论路径走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当然,共产党人并非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对于多数共产党人而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和精髓要义即可托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如邓小平所言:“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3](P382)理论上不认同或持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肯定不会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一位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未必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信仰最核心的是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的,是追求人类解放的,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是要推翻一切剥削人、奴役人的社会关系的,其终极理想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样的价值诉求对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政党、既得利益群体、剥削或奴役他人的人、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断然不会接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这样的价值追求,吸引众多热血青年加入党的队伍中来、党的组织中来,其实,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对理论或并无多少掌握,主要是情感、价值上的高度认同。而张国焘之流野心膨胀,将个人私欲置于党和革命事业之上,没有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坚定感情、价值认同,其人生观、价值观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信仰方向。故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掌握理论,还必须有相应的情感、价值追求等。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情感层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相应的情感是信者心理上的“实”,合“真”与“实”,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这信仰才“真实”。“真”主要靠理性力量,“情”中贯注价值追求,“意”见诸于“行”,信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言,理性是主导构成,情感是主体构成,意志指向终极方向,行动即追求终极目标的践行。情感是信者最大动力源,如对信仰对象的爱。这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全身心的、可以舍弃一切凡俗的爱。对共产党人而言它就是对人民、党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爱。这是超越小我成就千百万人幸福的大爱。所以,共产党人情怀要深,要以天下为己任,要铁肩担道义,要时时放心不下百姓冷暖。

神圣感。这是信者因信仰获得的最独特感受、最本质体验,是其他精神样态所没有的。神圣感引发人无限超越、升华,哪怕舍弃一切也在所不惜。宗教信仰的神圣感本质上是神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非“神道”乃人间大道,不承认“超人间性”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中类似神的存在,恰恰是芸芸众生、工人阶级、劳动群众、人民。人民是个总称,是由无数个人构成的,这里每一个个人不但不是神,还是有缺点的“凡人”。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正是他们创造了历史。共产党人是人民中的先锋、模范、先进者,但相比最广大人民而言终究是沧海一粟。所以,凡属人民性的存在对于共产党人而言都有神圣性。所以,共产党人要收获马克思主义信仰神圣感,恰恰在于亲近人民,深入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人民的勤务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位置。“事物之所以具有神圣性,是因为它就是集体情感的对象。”[5](P566)只是个人、家庭或小群体(或亲或故)情感的对象不具神圣性。能引发集体情感的对象必然对集体具有巨大价值、意义,成为一种象征,这集体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即是一方百姓、广大人民,这背后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牺牲,超越自我、小家、亲故的大爱。“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6](P21)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若未曾有过这种神圣感,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立不起来的。

敬畏感。信仰中敬和畏两极相通,敬之极是畏,畏之极是敬。对信仰对象只敬不畏或只畏不敬,那是还未至极,还不是信仰的最高程度。对信仰对象无“敬”也无“畏”,则完全不是信仰态。奥古斯汀认为,畏惧将激发信者心里道德和死亡意识。令人畏惧的东西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信者会无条件地接受信仰对象的全部要求。信仰马克思主义必对真理、人民、党组织、党中央、党章、党纪国法等有敬畏感。对党的大政方针、重大战略部署,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有敬畏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6]P46共产党人要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当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心境,面对权位当战战兢兢,如临如履,唯恐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依赖感。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照亮了党领导人民前进的路,给出了共产党人终极追求即实现共产主义,引领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从成功走向成功。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必然是依赖马克思主义的且永远依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6](P17)。“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7]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越是认识到这种依赖,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越根深蒂固。区别于宗教信仰,党的这种依赖不是精神上的安慰或胜利,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着的事实,是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了的,未来还将不断被证明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P16)

振奋感。信仰马克思主义,精神上总是主动的、积极的、进取的、振奋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显著区别。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8]共产党人观大势、谋大事,无私无畏,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革命理想高于天,故勇往直前。主动性归根到底源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革命性、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的,也要靠斗争赢得未来。“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6](P27)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全方位遏制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领域无所不用其极,较真碰硬不可避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6](P26)要在危机中育先机、危局中开新局。党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力量是无穷大的。建党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亦是共产党人历史和现实的支撑。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行为层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主要是投身共产主义这一实体性事业上来,是围绕事业、服务事业、以事业为中心的奋进,这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本。对当下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就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事业,党的组织行为如各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皆由党委(党组)通过会议以民主集中的方式决定。“当人们集合起来,彼此之间形成了亲密关系的时候,当人们拥有共同的观念和情感的时候,神圣存在才达到了它们的最大强度。”[5](P472)因为志同道合,信者在这样的场合如鱼得水,其信仰获得同频共振,形成叠加效应。

信仰作为超越自我的存在,社会情感是其主导情感。柴米油盐的操持常使自我深陷凡俗生活,社会情感却是要为公,要超越小我、小家、小群体。“当日常经验的洪流逐渐湮没这些神圣存在的时候,如果我们找不到办法重新把神圣存在唤回到我们的意识里,使它们得以再生,那么神圣存在便会很快陷入无意识之中。”[5](P453)定期聚会是唤回信者信仰重要机制。党内最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特质的聚会是党员领导干部定期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要过双重组织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6](P65)党内政治生活务必严肃,反对娱乐化、随意化、平淡化、庸俗化。能否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检验党组织生活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咬耳扯袖、红红脸、出出汗,对照党章、党规、先进典型检查纠正自身存在问题,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砥砺党性。党的组织生活常态化开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等,为党员信仰定期补给,让党员从中充分汲取能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