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党委党校关于新疆屯垦戍边史的研究综述
作者: 张艾云[摘要]兵团党委党校自成立以来有关新疆屯垦戍边史的研究内容全面、专题多元、与时俱进、视野宏大、创新思维,呈现出系统性、多样性、时代性、广泛性、开拓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持续加强兵团屯垦资料中心的建设、高度重视对屯垦戍边史研究人才的培养、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等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屯垦戍边史研究。
[关键词]兵团党委党校;新疆;屯垦戍边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133—08
[作者简介]张艾云,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屯垦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兵团史、屯垦史。
屯垦,古称“屯田”,是我国中央政府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对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屯垦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并历代沿袭。1954年,中央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承担屯垦戍边的使命,“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新疆实际的战略举措,也是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1]屯垦史研究一直是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兵团党委党校是新疆屯垦研究的主要力量,本文围绕兵团党委党校有关新疆屯垦史研究进行梳理,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一、新疆屯垦戍边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兵团时指出:“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2]新疆屯垦在开发建设边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屯垦戍边史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是无数的戍边人无私奉献、长期扎根边疆,为国守边的历史。同时,新疆屯垦戍边史更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新疆屯垦的历史发展中,屯垦军民与新疆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一)现实意义
历史是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教科书。兵团第八次党代会指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加强新疆屯垦戍边历史的研究,总结在新疆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兵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履行好屯垦戍边的使命提供宝贵的有益借鉴,促进兵团履行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三大功能”,发挥好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四大作用”,服务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进一步梳理和研究新疆屯垦戍边史,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贡献兵团力量。
(二)学术价值
新疆屯垦戍边史是我国屯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国新疆治理的重要内容。要深刻把握边疆治理的内涵,就必须要全面了解新疆的历史;要全面了解新疆的历史就必须要了解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因此,加强新疆屯垦戍边史的研究有助于构建屯垦史的研究框架。新疆屯垦史的研究中,学术界对新疆古代屯垦历史特别是汉、唐、清时期新疆屯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兵团历史的研究较少,呈现出“重古薄今”的局面,致使兵团史研究成为新疆屯垦史和边疆治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兵团作为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兵团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不断充实着边疆治理的研究内容,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共产党有关屯垦戍边的内涵。
二、新疆屯垦戍边史的研究综述
学术界有关新疆屯垦戍边史的研究成果,从纵向上看,相较于新疆古代屯垦史的研究,关于新疆兵团历史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与新疆兵团成立时间较短有直接联系;从横向上看,新疆兵团历史的研究成果远远丰富其他地区兵团史的研究,这与新疆兵团的发展壮大有关,也与兵团党委党校长期关注屯垦研究密不可分。自兵团党委党校成立以来,关于新疆屯垦戍边史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内容全面,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
兵团党委党校关于新疆屯垦戍边史的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尤其是围绕新疆兵团史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全方位的研究。
方英楷《新疆屯垦史》[3]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从西汉至民国新疆屯垦戍边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分布地区、组织管理、屯戍情况、历史作用和经验教训。该书是新疆第一部古代屯垦通史专著,“填补了新疆无屯垦通史专著的空白。”方英楷在新疆古代屯垦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新疆兵团历史研究,写成《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4]一书。该书是对我国新疆古代屯垦史研究的延续,详细阐述了1949—1995年新疆兵团及其所属师局、团场光辉的战斗历程,丰功伟绩和主要人物事件,科学地总结了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经验教训,热情地歌颂了党的屯垦戍边方针在新疆取得的伟大胜利。赵予征给予了这部书高度的认可,认为该书是“兵团党校同志为200多万兵团人办的一件好事,这对自治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这是你们为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作出的很大的贡献。”[5]
赵予征1991年出版的《新疆屯垦》[6]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新疆古代屯垦,主要介绍了汉、唐、清三代的屯垦情况;下编介绍了新疆兵团屯垦戍边40年的历史。在《新疆屯垦》的基础上,1996年,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写成《丝绸之路屯垦研究》[7]一书,系统记述了从古代到当代新疆屯垦的过程与历史背景,并在其中分析西域屯田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多方面阐释“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2009年,修订再版的《丝绸之路屯垦研究》[8],则又增补了陕甘宁青的屯田历史和部分图片,有助于读者能更为完整地了解丝绸之路与中国屯田的关系。
房艺杰《论兵团》[9]一书在总结兵团历史的基础上,对于兵团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李书卷认为该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来论证兵团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兵团存在的必要性”[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史》[10]是在《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基础上进行缩编后关于新疆兵团历史的教材,主要用于兵团基层管理干部培训。该书主编李福生指出,学习兵团史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屯垦戍边的信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总结兵团发展的宝贵经验,探索农垦事业的发展规律;发扬光荣传统,弘扬兵团精神;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等重要意义。
王小平《新疆屯垦发展史》[11]一书从古到今对新疆屯垦的概况、管理和作用等内容都进行了阐述。通过此书,不仅清晰梳理了新疆屯垦发展的脉络,更为重要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正确看待新疆屯垦,更好地认识兵团,深刻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建设的新疆,组建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决策。
兵团党委党校组织编写的《兵团屯垦戍边知识读本》[12]《简明新疆屯垦戍边史》[13],是介绍新疆屯垦戍边历史的通俗读物。前者侧重于对新疆兵团地位、历史贡献、使命与任务、体制和性质、文化等方面的解读;后者则侧重介绍各个时期的新疆屯垦概况。这些都展现了新疆屯垦戍边历史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部分,以通俗易懂地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
(二)专题多元,分析角度具有多样性
关于新疆屯垦戍边史的研究除了有整体性研究外,还有以专题形式多角度、多方面去更加深入地分析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
1.屯垦历史人物与群体研究。屯垦人物是西域屯垦历史的核心,是屯垦戍边伟业的制定者和具体推行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域屯垦人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奋斗与奉献精神,推动了西域屯垦的历史发展、丰富了西域屯垦的内涵、铸就了中华民族拱卫边疆的历史丰碑。[14]
方英楷《汉武帝是新疆屯垦的首创者》[15]指出汉武帝为了防御匈奴攻掠,保卫西北边防,统一西域地区,解决前线官兵的军粮问题,首创新疆屯垦事业,并为统一西域奠定了军事和物资的基础。王小平《毛泽东与当代新疆屯垦》[16]一文指出,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新中国的屯垦戍边战略决策,充分肯定毛泽东对新疆屯垦的成立与发展作出的重要指导。
2.屯垦文化研究。屯垦文化随屯垦的产生和发展而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白关峰、张彦《论新疆古代屯垦文化的多元性》[17]指出,“新疆屯垦文化是各族人民在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中,通过长期屯垦而创造的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同时交汇融入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是古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文化“成为一种文化中介,吸纳不同民族的人参与新疆建设,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屯垦文化断代史研究方面,王聪延《汉代西域屯垦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18]认为,西域屯垦促进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并使得西域地域文化与汉文化一起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衡宗亮《清代新疆屯垦中的土地文化》[19]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国家层面三个角度对清代屯垦中的土地文化进行了分析。该文认为清朝在新疆地区土地文化的塑造,“使人们认识到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和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列强入侵奋起反击,保卫家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赵子芳《清代新疆屯垦政策的特点与历史文化影响》[20]侧重研究清代屯垦政策的特点以及其在历史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清代屯垦“加强了疆内外、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3.中国共产党与屯垦戍边研究。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的需求,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支持新疆兵团的发展壮大,在新疆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中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
李福生《新疆兵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21]认为,新疆兵团创建了独特的组织形式,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建立了新型的民族关系,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王小平《中国共产党的屯垦戍边政策与新疆兵团》[22]《兵团屯垦戍边是党治国安邦的战略决策》[23]《乾坤定西陲 屯垦写千秋——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组建、恢复和发展兵团纪略》[24]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复杂,面对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情,为了促进新疆发展和维护新疆稳定,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可以说,新疆兵团的产生、发展和加强都是与屯垦戍边这一历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是与新疆特殊的区情密不可分的,是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决策的产物。
罗利华《十六大以来党屯垦戍边治疆战略的新发展和新成就》[25]从国家治理层面梳理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疆实行屯垦戍边的治疆战略。十六大以来新疆兵团积极践行党中央提出的发挥好“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三大作用,处理好“屯垦和戍边、特殊体制和市场机制、兵团和地方”三大关系新思想,兵团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吴珍、李全玲《党领导屯垦戍边事业的基本经验》[26]一文,回顾总结党领导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总结基本经验,探索把握内在的发展规律。罗利华《中国共产党处理屯垦戍边中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研究》[27]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屯垦戍边中的民族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党在屯垦戍边中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吸收少数民族职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历史经验。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28]结合新疆兵团的实际和职责使命,罗利华、王玉柳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29]中认为,兵团在新发展阶段发挥好“三大功能”,更好服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兵团人在祖国西北边疆接续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认知。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兵团才得以发展壮大。全面梳理和研究党在新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加强党对新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领导,推动新时代屯垦戍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