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党委党校关于屯垦思想的研究综述

作者: 胡彩云

[摘要]党的屯垦思想一直是兵团党委党校学者致力于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他们对屯垦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等进行多维度、全方面的系统化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条件。未来兵团党委党校学者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党的屯垦思想。

[关键词]屯垦;思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126—07

[作者简介]胡彩云,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屯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兵团历史、新疆与周边稳定与发展。

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重要国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代治理边疆经验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屯垦戍边政策,在边疆地区建立了大片的垦区,尤其是创立了新疆兵团,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屯垦戍边思想。兵团党委党校自成立以来,学者就积极投身于党的屯垦思想研究中,立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社科基金1项,撰写学术专著3本;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3篇。现拟从兵团党委党校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党的屯垦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基本理论问题

兵团党委党校学者主要从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理论特征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党的屯垦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生成逻辑

1.基于“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的历史逻辑。兵团党委党校学者认为党的屯垦思想其历史逻辑包括相互联系的屯垦戍边思想和中国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兵团党委党校的学者研究屯垦戍边思想所形成的成果,无不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屯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历史上,我国历代王朝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和巩固边疆的重要措施。它始于秦始皇时期,以后各个时期,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开展这项活动。经过长期的艰苦耕作,边疆地区广阔的贫瘠土地不仅变成了肥沃的土地,而且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巩固了边防。兵团党委党校的学者充分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屯垦戍边理论和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党的屯垦思想,论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组建新疆兵团时,借鉴了屯田守边治疆的历史经验。江泽民曾指出:“历朝历代对新疆地区的统治和治理, 都把实行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1]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兵团考察时强调,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把守军作为发展边疆、巩固边防的重要措施。新疆地区自汉武帝开始,土地耕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2.理论逻辑。兵团党委党校学者关于党的屯垦思想的理论逻辑主要从理论渊源和经验总结两个方面展开。

(1)理论渊源。第一,来源于农战思想和屯戍思想。方英楷[2]认为戍边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农战思想和戍边思想。他论述戍边的本质是一种边垦,是国家为戍边而实行的一种军事政治制度,将军事与农业融为一体;屯垦是指边境地区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边防是指保卫国防和维护统一;屯垦戍边是国家为建设边疆而直接组织军民在边疆耕耘的爱国事业;用边疆的土地来供养军民,而军民要担负保卫边疆的重任。第二,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赵柳成[3]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其屯垦思想是党的整个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要实现土地国有化,建立国有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军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思想;二是关于未来社会要实行工业和农业相结合,逐步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三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有关基本观点。这些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屯垦实践中,形成党的屯垦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

(2)经验总结。党的屯垦思想是在不断总结屯垦戍边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对此,赵柳成[4]认为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总结在革命战争年代要求军队实行屯田,参加生产,执行“三个队”的任务;总结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军民屯田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要求军队参加生产,组织军队集体转业从事屯垦,发展农垦事业,实行屯垦戍边;总结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在全国推行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垦区改革开放;总结组建和撤销新疆兵团的经验教训,决定恢复新疆兵团;在总结建立和恢复新疆兵团的经验后,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兵团的屯垦戍边工作,并支持兵团的发展壮大。刘成林等论述邓小平农垦思想不仅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发展时期、恢复时期和振兴时期的实践,它还指导着全国农垦的实践。

3.实践逻辑。兵团党委党校学者认为党的屯垦思想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首先确立了屯垦戍边思想,提出了军队参加生产、执行“三个队”任务的思想,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屯垦戍边理论。如王震屯垦思想,李全玲[5]认为它萌发于革命时代,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垦荒实践,形成于社会主义事业探索时期,并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得到完善。刘成林等[6]著作认为邓小平的农垦思想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时间节点,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邓小平农垦思想的酝酿准备时期,主要体现了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运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邓小平农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二)科学内涵

如何更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屯垦思想的理论内涵,深刻挖掘其科学内容,一直是兵团党委党校学者致力研究的热点。

赵柳成[7]在其著作中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屯垦思想,是建立在历代屯垦戍边思想和中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创造性地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边疆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的产物,是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以特殊方式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思想体系,是党领导边疆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与党的其他相关思想有着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所领导的屯垦戍边实践的直接的、具体的指导思想。方英楷[8]认为毛泽东农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农业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农垦事业发展的正确理论观点,是党和农垦集体智慧的结晶。并明确毛泽东农垦思想是指毛泽东关于农垦事业的正确理论观点,其中不能包括毛泽东晚年所犯的“左”倾错误。刘成林等[9]论述邓小平农垦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农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农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初步系统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农垦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系列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垦事业的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同时又是全党和全国广大农垦干部、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新时期农垦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指导思想。李全玲[10]认为王震屯垦思想是以王震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代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屯垦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为解决“吃饭”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边疆经济的快速发展,领导全国军民力量在以边疆地区为主的全国各地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产生、发展并逐步完善。

(三)基本特征和鲜明特色

党的屯垦思想具有多种特质。如吴珍[11]认为毛泽东屯垦思想具有屯垦与戍边、理论与实际、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发展经济与服务群众相结合的特点。李全玲[12]阐述王震屯垦思想具有继承性、开拓性、现实性和奠基性的特征。王小平[13]论述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大力推进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体现了鲜明的特点,就是围绕一个主题, 坚持两个结合, 把握三个放到。赵柳成[14]论述邓小平农垦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离开了改革开放,就没有邓小平农垦思想。

二、主要内容

兵团党委党校学者认为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屯垦戍边、怎样屯垦戍边”这个重大课题,系统回答了使命、实践主体、组织、管理体制、领导核心等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党的屯垦思想的完整体系。

(一)关于屯垦戍边的“任务作用论”

党的屯垦戍边的任务作用是增加农产品供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安置劳动就业;开发建设边疆,维护边疆安全。如李书卷[15]论述毛泽东的屯垦思想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三大目标,具体而言,实现开发建设边疆,维护国家统一,保持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刘成林等[16]论述邓小平农垦思想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改革,解决军需民食,减轻人民负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还认为“农垦要为边疆的经济和稳定服务”;农垦要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示范带头作用;办好农垦教育,提高农垦干部职工的素质。

(二)关于屯垦戍边的“实践主体论”[17]

党的屯垦思想的实践主体随着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它是多样的。赵柳成[18]论述屯垦戍边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特殊任务,承担这项任务的实践主体应该具备完成这一特殊任务所需要的特殊素质。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群体、复员官兵群体、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群体、内地支边中青年群体、城市下乡青年群体、开垦土地的老战士的后代等具备这些条件。因而中央曾在20世纪50—60年代要求军队在边疆开展屯垦生产,号召和组织内地青年、城市知青支援边疆建设,屯垦戍边。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屯垦戍边队伍人员流失严重、整体素质下降等问题,中央提出通过稳定队伍,充实力量,提高素质,支援挂职等形式,不断加强边疆地区屯垦队伍建设。总体来看,党的屯垦思想实践的主体有人民军队与复转军人、内地支边青年与城市知识青年、大中专毕业生、自动支边人员等其他群体、新时期干部队伍(挂职支援、稳定干部职工队伍等)。

(三)关于屯垦戍边的“组织形式论”及“管理体制论”

毛泽东屯垦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屯垦戍边的组织形式问题。[19]采用什么组织形式,取决于屯垦戍边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任务。赵柳成[20]在其著作中论述党的屯垦戍边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军垦农场等军垦组织;二是国营农场等农垦组织;三是生产建设兵团。具体而言,毛泽东屯垦思想在组织形式上,是以组建农、牧场为主。[21]李书卷在其著作《毛泽东屯垦思想研究》中论述屯垦需要一种能够更好地实现驻扎荒地和保卫边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的组织形式,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之一就是生产建设兵团。中国共产党认为,屯垦戍边组织必须借助于适当的管理体制建构才能正常履行职责。赵柳成在其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屯垦戍边思想研究》中论述屯垦戍边管理体制包括屯垦戍边组织的领导体制和屯垦戍边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两个方面。

(四)关于屯垦戍边发展战略

发展党的屯垦戍边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赵柳成在其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屯垦戍边思想研究》中认为在经济建设上要实施现代农业战略,结构优化战略,改革开放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推进发展社会事业战略,促进城镇化战略;在政治和军事上,要实施维稳戍边力量建设战略。刘成林等著的专著阐述邓小平的屯垦思想在经济上,要加强农垦企业的管理,变农垦企业单一经营种植业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在政治上,要求边疆农垦发挥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防的政治作用。

(五)关于屯垦戍边的“精神动力论”

屯垦戍边精神是推动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李书卷在其著作《毛泽东屯垦思想研究》中也有“精神动力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屯垦实践中,形成了屯垦戍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奋进为核心内容的屯垦精神。赵柳成在其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屯垦戍边思想研究》中论述要大力弘扬屯垦戍边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是其核心内容,在实践中形成了“北大荒精神”“兵团精神”。刘成林等[22]论述“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精神是老一辈农垦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他们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创造辉煌历史成就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新一代农垦人奋发图强,开创兵团农垦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方英楷[23]亦指出:中国垦荒精神是边疆农垦职工进行屯垦戍边使命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社会主义农垦事业成功发展的动力源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