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党委党校关于新疆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作者: 王聪延

[摘要]作为兵团干部培训基地和兵团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兵团党委党校自1983年成立以来的40年里,在一批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全身心地致力于以哲学社会科学为重点的多学科领域研究,在新疆问题研究方面,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新疆的历史与文化、社会稳定与治理、族际交往与交流、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对口援疆等多领域研究,成绩斐然,在新疆和兵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党校;新疆问题;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119—07

[作者简介]王聪延,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屯垦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西域历史与文化。

新疆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新疆的特殊区情。历史上新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共同推动了新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培植之下,新疆开始出现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再加上20世纪20年代“双泛”思潮的传入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如何治理新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成为党和国家治理边疆的一件大事。作为为兵团培养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兵团党委党校(以下简称兵团党校)自198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新疆问题研究,并在诸多问题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兵团党校在新疆问题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希冀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新疆社会稳定与社会治理研究

新疆自古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是历朝历代治理边疆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新疆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兵团党校的学者们立足新疆、放眼全局、未雨绸缪,积极探索符合新疆实际的治理策略,忠诚履行党校教师的职责使命。

2001年赵柳成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以下简称国家课题)《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新疆长治久安的战略思想研究》立项,在结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于2003年形成了专著《新疆长治久安论》[1]。该书从战略意义、物质基础、基本保证、重要前提、思想长城、决定因素、重要力量以及外部环境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王小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回顾》全面回顾了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存在的反分裂斗争并在《21世纪治理新疆的策略研究》[2]一书中提出了21世纪新疆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新疆稳定发展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系统阐述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确保新疆社会长期稳定、促进各民族文化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营造良好的睦邻关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共十个方面的内容,为21世纪党和国家治理新疆、确保新疆社会长期稳定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王小平在《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稳定和发展思想初探》[3]一文探讨了新疆具有独特的区情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要解决新疆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干部队伍。杨建平《边疆的和谐稳定与国家最高利益》[4]认为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边疆的稳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进入21世纪以来,兵团党校的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在探索怎样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的思路更宽,研究对象也更加具体。白关峰《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新疆南疆乡村社会变迁与社会稳定研究》[5]以“治理的实现要通过治理资源和正视社会问题”为前提,对土地、生计和人口变迁中国家与农民的互动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王聪延认为要通过《增强五个认同 实现新疆长治久安》[6]以及《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7]等方式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它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赵赟《论稳定视域下的新疆法律文化建设研究》[8]以法律文化对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引领作用为视角,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积淀对构建现代法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阐述了建设现代法律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维护文化安全以及对新疆稳定的战略意义。卢大林《习近平依法治疆重要论述研究》[9]认为习近平依法治疆重要论述是推进法治新疆建设的基本遵循。应增强新疆各级党委依法执政意识,提高新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能力。其另一篇文章《推进法治新疆建设维护新疆长治久安》[10]也从法律的视角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提出新的思考。

其他教师也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如何治理新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提出了不同的思考,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二、新疆历史与文化建设研究

学史可以明智,鉴古可以通今。自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新疆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论述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新疆史研究的热点。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的国策研究》[11]系统阐述了西汉至1949年历代政府统治和管理新疆地区的基本政策,全面总结两千多年来历代政府巩固祖国统一和开发新疆地区的经验教训,为党和国家建设和保卫边疆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决策服务。王聪延《略论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关系》[12]论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虽然中原群雄割据、战乱频仍,但西域诸国一直向中原遣使纳贡、接受中原诸政权的册封,与中原政权长期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通过在西域设立戊己校尉、西域长史、推行中原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不仅使中原诸政权长期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而且维系了两汉以来新疆各民族对中央王朝的认同,这对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新疆始终统一于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聪延另一文《从唐代西州户籍残卷管窥唐朝户籍制度在西州的推行》[13]从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存的角度证明了新疆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该文通过对吐鲁番出土的户籍残卷的研究证明了唐朝国家制度在西域的贯彻和执行,以考古实物的形式证明了汉朝以后,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吴珍的《新疆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4]以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视角,论述了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新疆省政府建立了统战关系,新疆各族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新疆成为西北国际交通线的枢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王小平《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南疆的政策及经验》[15]认为从西汉开始,历代中央政府因地制宜,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屯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南疆稳定的有效政策,既确保南疆的稳定与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疆域统一是南疆治理的根本保证、有效管控是南疆治理的前提基础、官员任命制和任期制是南疆治理的组织保证、开放交流是南疆治理的必要条件、“多元一体”是南疆治理的重要遵循、中央政府的有力扶持是南疆治理的可靠支撑、政教分离是南疆治理的必然要求、屯垦戍边是南疆治理的重要国策等宝贵的经验,为中央治理新疆南疆提供了历史经验。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时的讲话指出“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说话”。我们应以考古实物为切入点讲好历史故事、新疆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王聪延多篇论文从新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事实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历史上中原各族迁入新疆后,和新疆各民族长期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考》[16]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的相互印证,证明了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与西域就存在密切的文化联系且绵延不绝。西域与中原长期的双向文化馈赠为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西域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双向的文化馈赠》[17]论述了汉唐时期中原汉文化西向传播和西域地域文化东向传播、中原与西域双向的文化馈赠的历史史实,并进一步阐明了中原汉文化与其他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丰富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的力量源泉。《探寻史实里的龟兹王绛宾》[18]论述了龟兹王绛宾潜心学习中原汉文化的历史史实。《管窥汉代西域少数民族上层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19]通过挖掘新疆历史上众多西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主动学习中原汉文化的史实阐释了中原汉文化强大的文化张力、中原与西域并存互补的社会经济形态、质子制度以及中原与西域的和亲这四个因素与中原汉文化在西域传播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在中原汉文化与西域各民族文化长期互动交流中,一些西域少数民族上层自发地产生了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并自觉地归属于汉中央王朝。在《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及其作用》[20]一文中,王聪延认为历史上通过屯田、贸易等多种方式,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与西域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并逐渐形成“以内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为母体”的屯垦文化。它不仅丰富了新疆地域文化,成为新疆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为推动新疆文化进步,促进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羌女尺牍:千年文物述说“万里同文”》[21]《传丝公主:揭开蚕种西传的秘密》[22]《〈论语郑氏注〉中原文化在新疆传播的历史明证》[23]三篇文章运用考古实物印证了历史上中原汉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是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事实。以上研究对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深入开展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除了阐释中原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之外,王聪延还从其他角度论证了历史上汉人迁入新疆的过程及对新疆地域产生的影响。《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疆的原因及特点》[24]阐释了清朝建立后,大批汉人分三个阶段呈波浪态势迁入天山以北地区;清前期汉人迁入新疆的空间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特点;来疆汉人最初以驻疆官兵和农户为最多,后来逐渐发展为工、农、兵、商、文、教等各行各业人员,他们的到来为“清代新疆汉族社区的形成与发展”[25]奠定了基础。

一些教师把研究的视角放在文化建设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全峰《文化润疆:新疆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专题研究》[26]从新疆特殊历史背景出发,借鉴国内外文化政策理论成果,准确把握新疆文化政策的客体与政策环境,深入分析了如何在新疆传播中华文化;张全峰、白关峰《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中的文化建构研究》[27]认为文化建构作为确立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在于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建构国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共同价值观,强化支持国家认同的文化系统。王聪延《20世纪50—60年代内地支边大学生对新疆文化的贡献》[28] 以上世纪50—60年代响应祖国号召从其他省市奔赴新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对新疆文化建设做出的积极贡献。

李书群《新疆屯垦民间文学研究》[29]认为新疆屯垦民间文学是各地汉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对于增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共同的文化心理、促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填补了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汉语言民间文学研究的空白。席霍荣《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南疆地区发展中小学教育的实践》[30]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南疆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逐步消除了宗教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确立了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为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一大批可用之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其他角度研究新疆历史的还有衡宗亮《清代前期新疆的豌豆种植》[31]。该文认为清前期豌豆在天山南北两路多地的广泛种植为清军提供军需、节省帑币、促进农业生产、丰富新疆民众的饮食生活,为清政府治理新疆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艾云、王玉林《杨增新时期新疆南疆水利建设》[32]认为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通过设立水利委员会、整合各方力量、将水利纳入官员考核、切实解决水利纠纷等措施发展南疆水利建设,对南疆农业发展、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新疆的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新疆的重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民族团结是新疆工作的生命线。”所以集中对新疆的民族和宗教展开研究是兵团党校科研的热点问题,也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方英楷《新疆汉族志》[33]吴珍《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问题研究》[34]和魏铭静《新疆民族交往心理与民族关系研究》《浅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35]等论文。其中吴珍《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问题研究》从民族历史、民族发展现状、民族文化等方面对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应把握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席霍荣、张军在《论经济交往中的民族关系:基于新疆人口迁移的视野》[36]认为在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人口地域间的迁移变动如影随形,成为考察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变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