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党委党校关于兵团屯垦戍边实践的研究综述
作者: 席霍荣[摘要]兵团党委党校长期以来,跟踪研究有关兵团屯垦戍边的实践性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兵团更好发挥维稳戍边特殊作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智力支撑,也为努力形成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优势提供了实践思考。
[关键词]党校;屯垦戍边实践;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112—07
[作者简介]席霍荣,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屯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新疆、兵团的历史与社会。
兵团党委党校长期以来紧跟时代步伐,服务于兵团中心工作,跟踪研究屯垦戍边实践问题,对兵团体制机制改革与定位、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维稳工作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实践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建设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兵团更好发挥维稳戍边特殊作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智力支撑。
一、关于兵团体制机制改革与定位的研究
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不断推进的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开放后,兵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开始进行多方面改革,虽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对照更好履行屯垦戍边职责的定位要求,如何创新体制机制以推进兵团融入市场经济发展中,一直是兵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潘新刚(1996;1998)[1]认为兵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特殊体制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兼容的问题,必须探索和创新以壮大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屯垦戍边新模式;兵团整体改革定位要以巩固和壮大兵团特殊的政治地位、促进兵团经济发展为中心。张绍中(1998)[2]指出在改革中要看到农牧团场是兵团事业的根基,是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特殊任务的载体,是任何一个经济社会组织所不能代替的。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际局势、新疆区情的复杂变化,要求兵团既要通过改革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做好维稳戍边工作。为此,兵团对照党中央定位要求,通过推进城镇化与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立“师市合一”“团(场)镇合一”管理体制,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如何更好发挥维稳戍边特殊作用。
赵柳成、陈畅(2011)[3]认为中央对兵团的领导管理体制的调整是随着国内外形势及新疆区情的变化而进行的,兵团对内部管理体制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既要坚持党政军企合一体制,又要主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陈士斋(2019)[4]认为新时期深化兵团行政体制改革,应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通过准确定位兵团行政职能、设市建镇理顺行政体制关系、简政放权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做好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承接工作等四个方面深化改革。
强始学、白燕(2016)[5]认为“师市合一”管理体制是兵团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为适应环境、扩大生存空间、增强维稳戍边要素集聚力而寻求的体制创新与探索,兼容了兵团体制与适应开放发展需要的城镇管理体制优势,实现了维稳与发展目标的价值平衡,成为激发兵团经济社会转型的内生动力,提出需要从理顺中央对兵团与地方的治理关系、完善管理体制的内部结构、厘清师市管理职能等方面进行探索。王娜娜(2016)[6]认为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可以通过“市”作为一级政府所拥有的税收权和工商管理权来弥补“师”体制中的不足与缺陷,是促进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及解决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有效途径。强始学(2006)[7]认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兵团城镇化,并加快推进兵团现代农业建设和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团场职工持续增收,培养造就一支屯垦戍边队伍。殷小波、姜涛(2020)[8]总结兵团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主要有:规范程序选举好连队“两委”、公正公平划分好职工身份地、全面落实职工生产经营自主权、落实“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管理、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两委”职能主动做好引导服务。
二、关于兵团经济建设实践的研究
兵团承担屯垦戍边职责使命必须以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活力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在兵团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解决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同,为此,兵团党委党校相关学者紧贴兵团发展需要,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探讨。
(一)在农业建设方面
在兵团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强始学(2005)[9]从不断提高投资效率、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战略性结构调整思路。田艳秋(2009)[10]认为行政命令式地"一刀切"调整方式、就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而调整的认识偏差、就农业发展而发展的卖原料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卢玉文(2015)[11]认为兵团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受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制约。
在兵团农业现代化方面,赵柳成(2004)[12]认为兵团在西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增强屯垦戍边综合实力,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强始学、王晓娟(2005)[13]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链短,产业关联效应弱,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等是制约兵团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进程的主要问题。白燕(2007)[14]认为兵团在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中,要合理布局,实施规模化经营;要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和加快团场城镇化建设。田艳秋(2009;2011)[15]认为兵团各师、团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将农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在兵团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面,白燕(2008)[16]认为在兵团生态农业发展中,需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兵团的资金支持,加强生态农业的制度建设,做好团场规划,重视科技创新,开展周边地区的生态建设。卢玉文(2022)[17]认为在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兵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加强统筹规划;强化市场化取向,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强化业态创新,进一步丰富农业功能;强化共享融合利益,促进产业融合主体更加多元化;强化规范化标准化,推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颜璐(2019)[18]提出要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职工增收为目标,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彭银春(2012;2022)[19]认为兵团团场与农业科技园具有天然耦合性,建设农业科技园要特别注重现代企业制度、开放式经营、资金及技术保证和综合效益等要素,并提出以数字技术赋能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在工业与服务业建设方面
在工业建设方面,强始学(2001)[20]认为兵团工业结构存在轻、重工业的比重长期失衡、工业产业集中度偏低、工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的问题,需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发展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放开中小”企业的力度和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工业结构高度化。彭银春(2007;2010)[21]基于兵团工业化程度较低的现状,提出既要抓住人力资本这个关键因素,又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同时兵团工业发展必须借助产业园区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玉文、殷小波(2009;2010)[22]认为兵团工业化发展中存在工业空间布局分散,缺乏产业聚集“块”;产业发展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分散,集中度低;产业综合效益不高;缺乏知名品牌支持,竞争扩张能力较低等问题。为此,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构区域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重构兵团工业新体系;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兵团工业产业组织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宽工业投资渠道,提高工业投资质量。
在服务业建设方面,刘昌龙(2012;2016)[23]认为兵团发展现代服务业应在转变思想观念、做好发展规划、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加快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和先进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发挥对整体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支撑作用。
(三)在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团场经济建设方面
颜忠民(1997)[24]认为兵团在非国有经济发展中存在思想观念不解放,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团场只从局部利益出发,缺乏整体利益观念等问题。殷小波(2005)[25]认为发展兵团非公有制经济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政策,扶持发展;鼓励干部、能人带头;招商引资,开放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发展。马彦梅(2018)[26]认为兵团在继续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应进一步创新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形式。
团场是兵团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王小平、刘玉欣(2014)[27]针对非贫困团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兵团应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各垦区的发展战略,大力增强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以一产为基础推进团场工业化;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袁敏芳(2007)[28]提出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发展,需要突出经济发展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职工增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职工教育,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和宗教问题。罗大胜(2011)[29]认为兵团边境团场在对外开放中面临着东部对外开放和中亚地区国家对外开放的双重竞争,边境团场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准确把握国家西部陆路开放战略导向,制定与之相对应的策略措施,使边境团场对外开放实践与国家西部陆路开放战略目标达成一致。
(四)在兵团经济发展“走出去”方面
王小平(2016)[30]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兵团具有独特的集团化优势、组织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经济结构互补性优势和政策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刘昌龙、田艳秋(2017)[31]通过分析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兵团农业“走出去”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应由兵团履行国家战略与巴基斯坦合作共建中巴农业合作示范区,将兵团"三大基地"的建设管理模式在示范区全面复制。
三、关于兵团社会治理实践的研究
兵团社会是由各类人员承担国家屯垦戍边功能所形成的集合体,有其相对独特的社会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适应国家计划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兵团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兵团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急剧变化,面对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以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建设的需要,相关学者就社会治理的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在社会治理方面
潘新刚(2003)[32]提出由于多种原因,兵团在发展中出现经济发展、开放程度、人文精神、城市文明等社会边缘化倾向问题,要警惕由此影响到兵团履行屯垦戍边职责。付英(2016)[33]认为兵团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过程中,需要注重推进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建设、社会治理标准化建设、社会治理资源统筹联动建设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彭银春(2017)[34]认为团场既存在一般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治理面临的问题,又有其自身治理面临的特殊问题,需要用现代治理理念完善兵团模式,进行团场的治理和角色定位。白关峰(2012)[35]提出随着维持兵团少数民族社会稳定秩序各要素的变化,需要通过社会管理的手段,组织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建构起适合当前发展稳定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