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党委党校关于兵团精神的研究综述

作者: 罗利华

[摘要]兵团党委党校成立以来就以研究兵团历史、现实问题为己任,在研究屯垦戍边伟大实践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数代屯垦戍边人铸就的兵团精神的研究。兵团党委党校学者们分别从兵团文化的形成与价值、兵团精神的形成、兵团精神的内涵、兵团精神的价值、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等五个方面对兵团精神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一批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党校;兵团精神;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105—07

[作者简介]罗利华,男,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屯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兵团史、屯垦史。

兵团精神是无数兵团人在70多年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过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而铸就的伟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疆的生动体现。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是兵团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都是兵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党委党校是研究兵团问题的主要学术机构,建校四十年来,学者们注重从兵团文化发展中提炼兵团精神,在兵团文化、兵团精神的形成、内涵、价值、传承弘扬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宝贵的研究成果,其中出版《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屯垦戍边与兵团精神》等5部专著,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成为兵团精神研究的主要阵地和高地。

一、关于兵团文化的研究

自兵团成立以来,无数兵团人在忠实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生动实践中,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这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特殊的区域,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

兵团职工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形成了具有显著先进性的兵团文化。王玉林在《百花艳绿洲 正气贯长虹——兵团文化建设素描》(2001)中认为,兵团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是兵团火热的生活绽开的精神文明之花,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晶。[1]并在《论兵团文化及其发展》(2004)中指出,兵团文化是人民军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源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人民军队既是工作队、战斗队,又是生产队的革命传统,先进性是兵团文化的本质特征,传承与创新是兵团文化的发展特征,崇高而悲壮是兵团文化的审美特征。[2]刘耀霞在《论兵团文化在新疆的地位和作用》(2005)中提出,兵团文化是西域屯垦文化的延续,兵团在文化上必然秉承和体现国家的主流文化,并在实践活动中弘扬主流文化。[3]席霍荣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兵团文化创新》(2005)中认为,兵团文化起源于军营文化和历史上的屯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与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对其积极合理成分进行不断地吸收,形成了具有浓郁兵团特色的文化。[4]刘绍华、郭爱荣在《关于兵团文化先进性的思考》(2001)中指出,兵团文化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其根本原因是兵团始终与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关,与党和国家的要求步调一致,显示其高要求、高水准特性,其中心化、自律性、多元化则是它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兵团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整体风貌。[5]

兵团文化是推动新疆和兵团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不竭精神动力。王玉林在《百花艳绿洲 正气贯长虹——兵团文化建设素描》(2001)中指出,兵团文化为兵团人提供了厚重的精神依托,激发了兵团人无比的自豪感和坚定的责任感,推动了兵团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6]李书群与史建玲合著的《大力发展兵团文化 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精神支撑》(2006)中认为,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兵团文化,能为着力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智力保证。[7]席霍荣认为,兵团文化是兵团人的精神家园。[8]赵子芳在《新疆兵团屯垦戍边文化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2011)中提出,兵团在将全国各地不同民族汇集于兵团的同时,各地特色文化随即交汇与此,各族人民在长期戍边实践中,创造了增强兵团群体认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屯垦戍边文化,其对民族关系发展也有重要整合影响力。[9]赵柳成在《强化兵团独特优势 发挥维稳戍边特殊作用》(2014)中强调,兵团文化对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接纳、交融,对于在新疆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0]张彦在《新疆兵团多民族节庆文化研究:类型与特征分析》(2014)中认为,兵团节庆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兵团文化表达方式,它多角度多侧面反映着兵团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11]对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卢大林在《加强兵团法治文化建设 推动兵团维稳戍边事业发展》(2019)中指出,加强兵团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兵团、创建群众精神家园、加强维稳戍边队伍建设、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需要。加强兵团法治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和弘扬“兵团精神”为核心内容。[1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兵团文化的自身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刘耀霞在《谈兵团文化传承的困境》(2009)中认为,在外部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文化的冲击下,兵团文化传承出现了传承者缺位、教育缺失以及由于价值观念影响、新技术发展冲击和兵团文化自身不足造成的种种困境。[13]席霍荣在《兵团文化生成与变迁的过程及分析》(2009)中指出,国家政治制度是兵团文化中的强制性变迁因素;兵团自我管理的政策、策略是兵团文化中的指导性变迁因素;兵团人个体的集合即兵团文化的主体是兵团文化中内生性变迁因素。[14]白关峰、王玉林在《兵团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2011)中强调,兵团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屯垦戍边的实践历程有机结合;坚持以“兵团精神”塑造屯垦戍边价值观,发挥兵团文化引领作用,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走出了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15]张全峰在《新时期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研究》(2014)中认为,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要使兵团成为新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成为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成为先进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成为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抵御者;能更有效地引领各民族文化转型,引导宗教文化发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16]白关峰、张全峰在《分众化传播视角下兵团传播中华文化研究》(2019)中指出,兵团在传播中华文化中要善于设置传播中华文化议题,顺应传播分众化趋势,主动设置传播中华文化的议题,注重受众在社会群体意义上的差异性,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区别化”“形象化”“细节化”,对受“三股势力”影响较大的群体加强精准传播,从而增强兵团在新疆传播中华文化的效果。[17]王薇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研究》(2022)中认为,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要以促进新疆一体多元文化格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现代文明素质,增强兵团综合文化实力为目标。[18]

二、关于兵团精神形成的研究

兵团精神是兵团职工群众在持续开发建设边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增进各族人民情感、确保我国西北边防安全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文化,而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方英楷在《弘扬兵团精神 再造兵团辉煌》(1994)中提出,兵团精神是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和新疆屯垦戍边事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疆兵团几代军垦战士,用血汗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19]李书卷、王瀚林在《论兵团精神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2000)中强调,兵团精神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新疆这个特殊的地域,在执行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中,在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精神。[20]李海江、刘心鸣在《总结经验 开拓前进 不断加强团场精神文明建设》(2000)中指出,兵团精神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炮火中形成的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21]杨建平在《论兵团精神》(2000)中提出,兵团精神是几代兵团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屯垦和戍边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崇高品质的凝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屯垦戍边实际结合的产物。[22]王小平在《论兵团精神的传承和独特作用》(2011)中认为,兵团精神把传统民族精神与屯垦戍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与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创造在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火热生活中,“有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开拓进取的活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浓缩。”[23]崔建、王玉柳在《弘扬兵团精神推进兵团新型职工思想建设》(2013)中指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50多年来社会实践的升华,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磨炼,是对我党、我军优秀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兵团人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24]《胡杨精神》一书(2021)指出,胡杨精神流淌着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在新疆及兵团的传承与发展。”[25]《老兵精神》一书(2021)认为,老兵精神主要以四十七团老兵为代表的第一批集体转业官兵,他们以顽强革命意志发扬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分裂势力进行英勇斗争、与恶劣自然环境进行顽强抗争,“是在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催生出的特殊精神力量。”[26]

《老兵精神》一书(2021)强调,兵团精神是兵团职工群众屯垦戍边历程的生动映射,反映了兵团人独有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兵团人集体人格的真实写照。”[27]刘耀霞在《兵团精神的孕育形成与主要内涵》(2021)中认为,兵团精神作为屯垦戍边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兵团职工群众面对特殊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战胜种种严峻挑战、履行职责使命,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屯垦文化和人民军队红色精神;兵团精神是“对兵团人在屯垦戍边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的提炼概括。”[28]王小平在《新时代兵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2021)中指出,兵团精神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赓续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在促进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兵团精神。”[29]常俊川在《兵团精神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2022)中提出,兵团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中传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它们成为兵团精神的“优秀思想基础。”,同时,党在各历史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等,成为兵团精神产生的“直接思想基础。”[30]

三、关于兵团精神内涵的研究

兵团精神是几代兵团人接续奋斗、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兵团精神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明晰的。1988年,王恩茂对兵团精神作出概括:“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屯垦戍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兵团精神的认知不断深化,学术界对兵团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入。2002年,兵团党委明确兵团精神的内涵,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党委党校在明晰兵团精神内涵过程中,作出了自身应有的贡献。

方英楷在《弘扬兵团精神 再造兵团辉煌》(1994)中提出,兵团精神包含四个内容,一是坚持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方向,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四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秀传统。[31]沙枫在《新时期加强兵团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1997)中指出,兵团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屯垦建设,致力于繁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体现服务精神。二是戍边守土,致力于巩固边防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崇高目标,劳武结合,以民对军,寸土必争,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扎根边疆,安心兵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四是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2]吴珍在《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 推进屯垦戍边事业新发展》(2007)中认为,艰苦奋斗是兵团人精神风貌和崇高品质的集中体现。几代兵团人“用勤劳血汗和英雄气魄谱写了屯垦戍边的新诗篇,也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和优良作风。”[33]

《兵团精神》(2021)一书指出,“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伟大灵魂,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永恒价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高尚品格,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不懈追求。”[34]刘耀霞在《兵团精神的孕育形成与主要内涵》(2021)中强调,兵团精神孕育于长期屯垦戍边实践,内容十分丰富。她第一次对兵团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她认为热爱祖国是兵团人最真挚的情感反映,是兵团精神的灵魂所在;无私奉献是以国家为重、集体优先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表现为国家利益和新疆大局贡献自己力量,不图回报;艰苦奋斗作为党的光荣传统,是为实现特定理想目标而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状态;开拓进取就是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也就是自强不息,不断求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35]常俊川在《兵团精神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2022)中认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36]艰苦奋斗是其永恒本色,自强不息是其意志品质,扎根边疆是其家国情怀,甘于奉献是其崇高境界。[37]《胡杨精神》(2021)一书指出,“扎根新疆”是老兵精神的显著特征,“热爱新疆”是老兵精神的价值取向,“屯垦戍边”是锻造老兵精神的核心内容。[3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