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组织: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的奥秘
作者: 梁荣成
[摘要]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党的一切理念、路线、方针、政策都需要依靠坚强有力的组织去落实。强大无比的组织力是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也是提升党的战斗力、铸牢各级战斗堡垒的基石。基于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的百年组织成就,从组织力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内在机理,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金字塔模型,包括一大核心(引领力),两大关键(扎根力、干部力),三大原则(集体力、感染力、两手力),四大方略(激活力、执行力、监督力、生态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内在机理;组织力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5—0020—11
[作者简介]梁荣成,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党政机关人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2]严密的组织体系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3]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的一百多年以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正确的组织路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卓越的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的重要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内驱力量。建设坚强有力的政党,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贯通上下一致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才能使党的有效领导变为现实——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所以,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的内在机理,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的组织成就
中国共产党发愤图强的一百年,也是其组织建设不断强化的一百年。无论是开天辟地的救国年代,还是改天换地的兴国时期,抑或是翻天覆地的富国岁月,还是惊天动地的强国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其强大的组织体系、功能、优势与力量在历史上书写了壮美篇章。甚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组织体系的成功;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2]下面从量(党员基数、党代会出席代表数、基层组织数)和质(组织治理效能)两大角度来详细剖析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百年成就。
(一)全国党员数量突飞猛进
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始发,由弱小走向强大,从救亡图存到全国执政,进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大党。在这一过程中,党员数量一路飙升(如图1所示),组织体系持续升级。详细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全国党员仅有50多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比率为0.00001129%,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党员数量高达121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比率为0.22%,党员规模相较于成立之初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到了2022年12月底,中国共产党拥有党员数量高达9804.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为6.94%,比中共七大时增长了80.02倍。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党员数量是449万名,到中共八大时,这一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的大关,达到了1073万人。在改革开放前夕党员数量飙升至3500万人,尽管此前有过十年的动乱,但是党员数量依然是突飞猛进,相较于建国初期增长了6.80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员数量猛增至5100万人,进入新时代,党员数量达到8000多万人——十八大时为8200万人,到了十九大时达到8900万人。如今中国共产党坐拥9804.1万党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党员占比高达54.7%,女性党员数量占比为29.9%,30-60岁的党员占比为59.41%,另外有2380.5万人在十八大以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党代会代表人数与日俱增
中国共产党共计召开了20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总体上看,每次出席大会的代表人数呈现日益增加的态势(如图2所示)。最初的中共一大,出席大会的代表人数仅仅为13人,当时全国党员也不过50多人而已。然而,到了2022年的二十大,出席大会的代表人数(含特邀代表)高达2379人,代表的是全国9600万多党员1,参会代表人数比一大多出2366人,增长了181倍。
自1921年的中共一大到1928年的中共六大,出席党代会的代表人数总体上较少,由13人增加至142人,增长人数129人,增加了9.92倍。中共六大党代表人数首次突破一百人,从此开始一直到1969年中共九大,党代表人数由142人猛增到1512人,增长人数1410人,增加了9.45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共十四大的出席代表人数首次达到2035人,比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大(755人),多出1280人,增加了1.70倍。此后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出席代表人数维持在2000多人,年均增速比以前放缓了一些,到2012年的十八大时,出席代表人数刚刚突破2300人,二十大的出席代表人数达到了2340人。
(三)基层组织数量蒸蒸日上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仅党员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党代会出席代表人数激增,而且基层党组织发展得如火如荼(如图3所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基层组织也就10来个,分布于北京、上海等极少数的几个地方。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火硝烟的洗礼,到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数量达到了19.5万个,年均增长6964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数量飙升迅猛,历经58年的发展到2007年底(十七大)时达到了366.3万个,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346.8万个,增长了17.78倍。到2011年底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数量首次突破400万个,此后一直维持在400多万个的水平之上,基本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12年底(十八大)时,基层组织数量达到了420.1万个,比2007年增加了53.8万个,增速为14.69%。截至2022年12月31日,基层组织数量近506.5万个,比2007年增加了140.2万个,年均增速为7.65%。此时,全国超过99.9%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都已经建立了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应建尽建的目标早已实现。
(四)中国共产党组织效能释放
如果说党员人数、出席党代会代表人数、基层组织数量是从量的方面说明组织规模之大,那么组织效能则是在质的层面澄清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治理成就。从宏观方面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效能突出表现于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如表1所示)。从微观方面看,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的组织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4]:一是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就了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中流砥柱的地位。二是通过用创新理论武装全体干部,铸牢全党团结奋斗之思想。三是通过持续建设组织体系,夯实组织“四力”(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四是通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策略,选拔了一批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五是通过培养大规模人才梯队,为党和国家开辟宏伟事业提供强劲人才支撑。六是通过组织制度建设,依法依规从严治党的水平日益提升。
二、中国共产党成功机理初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成为世界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国家。众多学者纷纷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关注中国成功背后的原因,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模式规律[13]。然而,鲜有学者能够从学理方面澄清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制度原因,特别是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在西方国家的打压与封锁之下,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突围而成为世界的榜样?为何它可以由最初几十个人的组织成为今天有9804.1万成员、执政960多万平方公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大党?到底中国共产党做对了什么?它成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历经百年而雄姿英发?简言之,中国共产党赢在什么地方——它基业长青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就中国发展成就原因而言,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领导——卓越领导力,[14]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然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领导能够做到基业长青,关于这一点还缺乏有效与系统的内在制度机理分析的工具,对中国共产党取得一系列成就的诠释也不充分,需要在理论上寻求进一步突破。毕竟,现有文献大多是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视角进行分析的,[15-16]缺乏体系化的制度分析框架,难以解释清楚中国共产党组织日益壮大且效能同步提升的内在机理。而且,在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的大背景之下,如果按照西方政党治理逻辑,中国是不可能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的,中国共产党自身也不可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因此,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自由民主等思想所构建的制度优势与话语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蒸蒸日上对此造成极大地挑战。这就需要在探究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的奥秘之前先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如果一个政党不具有执政的合法性,那么探讨其成功机理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意识形态思想作祟之下,西方政客一直以其所谓的“竞选核心”政权优越性而质疑甚至是攻击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可是,他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政权合法性归根到底要看人民的拥护程度,而不只是单看是否“竞选”一个方面,比这更重要的是执政党的执政成就(或治理成效)。就新冠疫情防控来说,西方政党执政下的民众死伤无数,疫情直到今天也没得到良好控制,反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疫情得以有效控制,人民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这种执政绩效就是政权合法性最强有力的证明。因此,不断提升执政绩效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永恒课题,也是不断增强政权合法性的必由之路。
第二,中国的政党制度问题。与西方不同,中国既不是多党轮流坐庄,更不是一党专政,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这种制度的突出优势就是能够实现集权与分权的有效结合,集权与分权不是姓社姓资的专利,它们仅仅是手段或工具,而不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其中,集权的力量在解决重大问题、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在历练中使得组织发展日新月异,组织治理效能不断得以释放,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上彰显得淋漓尽致。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与组织力的问题。近代以来,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领导特质的角度来看,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力![17]以此为出发点,学界已经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与讨论。[16]然而,党的全面领导、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强大组织体系去落实,只有各级组织上下连通、执行有力,党的领导才能轻松自如、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却忽略了一点——再强大的领导力也需要组织力量体系落实到位。然而,从组织视角出发系统化阐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道理的研究还比较稀少。从领导学发展历程看,中国共产党的诸多优秀品质属于领导范畴的特质观——研究相对成熟,而在当下VUCA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能够针对外界环境变化而迅速做出调整(应变)的组织才能取得成功,而这需要的是领导权变观。
三、赢在组织力:揭秘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的新视角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斗争中日益壮大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组织规模与效能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打造了一个强大的组织,这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一路披荆斩棘、开创未来。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百年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发轫形塑期。该时期组织建设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形,主要任务是将党员组织起来,发动群众完成革命任务。一大时期设立中央局(首届中央领导机构/临时性的),并在一些地方设立地方委员会或执行委员会。二大建立了正式化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明确了党是有纪律的严密组织系统,党的活动要深入群众,并在通过的党章中明确了入党、组织系统等方面的详细情况。三大延展了组织建设的范围,提出了建设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领导权问题。五大首次设置中央监察委员会,确立了民主集中制为党的指导原则,从全国到基层细化党组织系统链条。六大时期进一步优化了党的组织系统,尤其重视建设党的基层组织。七大时期搭建了组织体系建设新框架,并提出“党的基础组织”以及“党外组织中的党组”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