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兵团第七师产业发展探析
作者: 孙玉莲 庄桂芳 于子棋 刘卿
[摘要]乡村振兴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不仅是职工增收的现实基础,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连队稳定的长效措施。当前,兵团第七师(以下简称第七师)全产业链发展缓慢、产业集聚效应较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不完善、人才匮乏和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瓶颈,需要进一步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方面着力,推进第七师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兵团第七师;产业振兴;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137—07
[作者简介]孙玉莲,女,第七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庄桂芳,女,第七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科学;于子棋,女,第七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刘卿,女,第七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科学。
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对“三农”工作的总部署,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环,产业兴,百业兴。只有实现产业振兴,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第七师产业发展现状
第七师产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整体增速明显
近年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七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总量逐年呈上升态势(如图1)。以2022年为例,七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6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0.2亿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9.3亿元,增长10.6%,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44.7亿元,增长2.1%;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4.6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1.1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38∶35。1
(二)一产发展稳定,占比较高
农业是第七师支柱产业。近年来,七师在保证粮食安全基础上,积极探索“棉花+小麦+(大豆、白菜、萝卜、油菜、青贮、鲜食玉米等)种植模式,提升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提高职工收益。同时对低产低效果园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对畜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了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一产整体发展比较稳定,在产业布局中占比达35%1(图2)。
(三)二产呈增长趋势,产业板块初步形成
七师在产业发展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其中工业增速明显,产业板块初步形成。2022年七师工业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2。调研中了解到,七师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重油深加工产业、能源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材料产业等五大产业板块。202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7亿元,增长15.6%。其中:工业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6.5%,占七师比重49.4%;工业总产值101.5亿元,增长44.6%,占七师比重45.3%,对七师工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
(四)三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主要内容。2022年七师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呈上升趋势。其中交通运输业增长17.9%、对服务业贡献率40.8%3(图4)。随着七师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和以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2022年七师旅游业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4.6%4。
二、第七师产业振兴的制约瓶颈及原因分析
(一)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压力大,全产业链发展缓慢
1.一产结构单一、后延链条不长。第七师一直是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师。各团场一产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且种植结构比较单一。近几年虽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但受地理环境、经济效益及市场因素影响,各团种植结构变化不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甜菜、西红柿等农产品的种植占比不高。原因主要是经济效益不高、产品销路不畅。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玉米平均收益与棉花相比低260—400元/亩。小麦利润加上200元/亩的国家补贴后,差距不大,但也略低于棉花种植收益。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多为自产自销。番茄、甜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不稳定,种植态度主要取决于市场行情。另外,产业后延也不充分。目前七师在体现农产品效益最大化的深度开发、加工制作以及生产环节领域比较薄弱,农副产品销售更多还是停留在初级产品层次上。现有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多是停留在对初始产品的简易包装或简单粗加工层面上,缺乏有技术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比如:第七师2022年一产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75∶11,距离兵团2.5∶1的比例还有一定差距。
2.二产层次不高,经济带动引领力不强。二产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领者,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力量。目前七师工业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普遍存在缺少主导产业支撑、现有产业发展阶段较低、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效益不明显的现象。近年来七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招商效果。但是大多引进项目连接两头不紧密,对当地经济尤其是农业产业拉动能力不足,不能起到龙头带领作用。突出表现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加工转化率较低,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例如2022年兵团三次产业结构为21.2∶39.8∶39.02,而第七师三次产业结构为35∶38∶27。从产业结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一产比重偏高,二、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贡献度不够突出。另外,当前很多团场还存在二产的产业科技赋能较弱,“链主”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三产发育不足,产业融合层次较低。第三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七师团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传统领域,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教育培训、健康养老、便民服务等仍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市场化进程缓慢。人口规模和聚集效益还未形成。七师城区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仍居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档次品质较高、配套服务较好的核心商圈和商业综合体,城市活力还没有完全释放。虽然团场陆续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技术服务、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农旅(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农电融合(农业+电商)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其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够充分,融合层次也较低,规模和影响力都比较小,拉动当地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还较弱。
(二)产业集中度不够,集聚效应较低
七师产业普遍存在着集中度偏低、集聚效应不显著、集群发育不足等问题。虽然近几年成立的胡杨河经济开发区和天北经开区集聚了不少的企业入驻。但实际上多是从地理位置上实现了不同产业由分散到集聚的转变,园区内、园区间仍缺乏基于产业链的实质性联系与合作,资源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而且园区在承接产业发展上存在着趋同现象,产业层次低、管理较弱,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不完善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工合作社已经成为团场农业转型、连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逐渐成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切入点和促进产业振兴、职工群众增收的新途径。当前七师农工合作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机制不健全,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近几年农工合作社的数量虽然呈增长态势,普遍机制不健全,运行不够规范。有关部门在农工合作社管理上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主要是合作社注册登记门槛低、手续简便,且不进行验资、考察,造成注册登记数量虽多,但实际运营和服务农户发展,真正发挥合作社功能的不多。[1]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最少的只有一个人)、经营项目繁杂、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等特点。“僵尸社”(只挂名字没有具体运作)和“空壳社”(只有架子没有内容的)依然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呈现“多、杂、小、弱”的特点。在实际运营中,由于牵头人能力以及职工入社意愿等原因,导致很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比较松散,责、权、利不明晰。多数合作社对社员行为缺乏约束力,存在社员随意退社现象。
2.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示范引领作用不强。目前,七师农工合作社种类基本分为种养业,农机业和其他,其中超过80%的农工合作社都是以种养业为主,农机合作社占比10%左右。在这些合作社中,种、养业基本都是从事初级农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业务类型相同或相似,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在市场经营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市场主体意识强,但开拓市场能力不足,尤其是特色产品的品牌意识和质量维护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服务层次低,合作功能不明显。目前农工合作社中大多是顺应形势而仓促注册的,还有的是跟风注册,合作功能大多不够明显。多数合作社只停留在团购农资,统一销售,技术咨询等方面,缺乏拓展合作业务的能力。比如有的合作社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团购农资,稍微加价卖给社员。差价收益一部分作为年底给社员的分红,一部分留作合作社的运转管理费。甚至有的合作社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抱团”,没有其他的共同合作业务,不能充分发挥合作功能。以社员出资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成员的出资通常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以成员出资作为组织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明确组织对外承担债务责任的信用担保基础。目前七师合作社社员入社虽然缴纳了入社保证金,但多数是象征性的缴纳1000—2000元/户,大部分农工合作社没有实际运营这部分资金,甚至有的农工合作社社员连基本的入社保证金都没有缴纳,只是挂个名字而已。
4.农工合作社缺乏凝聚力,社员共同发展信心不足。多数农工合作社社员入社动机简单,主要是为了以较低的价格团购农业生产资料或者是抱团销售农产品。但是由于农资的质量和标准缺乏权威技术鉴定、社员对合作社信任度不够等原因,购农资时难免会产生分歧和怨言。在销售农产品时也表现出只能共赢,存在共担风险意识不足的现象。问卷显示,87.3%的职工因为收益不能保证而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如图5)。尤其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的时候,社员思想行为波动比较明显,缺乏凝聚力。另外,社员之间以及社员与合作社领头人之间信任度不够,对合作社的发展缺乏热情和参与度,共同发展的信心不足,多数农工合作社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四)带动产业振兴的人才力量不足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团场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1.人才机制不完善,人才总量不足。七师在人才机制完善和人才政策的开发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人才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合理流动存在体制性障碍。七师团场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技能型和实用性人才以及具有基层管理能力和带领职工致富的市场能力人才。尤其是能引领团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引进的多数人才集中在院校、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等地方,偏远团场和基层连队人才明显不足。连队“两委”中,科技创新型、产业发展型、市场开拓型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职工多元增收、连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才开发政策相对滞后,缺乏引人、留人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团场环境及经济发展无法承载新进大学生和年轻人发展的需要,导致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一些青年人才,尤其是考学等方式出去的本土青年人才不愿意回团场,更不想回连队下基层。留在各团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职工和内地农村引进的新职工,这种状况导致连队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内在发展动力,而且缺乏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有些团场连队还存在着职工年龄偏大、文化结构偏低、带领连队发展能力不足等现象,制约了连队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