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作者: 王婷婷 杨怡 陈晨
[摘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运行具有积极的影响。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以下简称师市)正在建设南疆兵团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是推进师市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南疆发展战略部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师市2018—2022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以及比较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对二者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师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产业与就业协调有序发展和集聚人口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144—07
[作者简介]王婷婷,女,兵团第一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生态经济;杨怡,女,兵团第一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陈晨,女,兵团第一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研究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专家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内容较多,但大多集中在东部、中部等长三角地区和省市,对于兵团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较少。
兵团的特殊使命使得就业问题关系到兵团的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兵团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兵团履行好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发挥好兵团“三大功能”“四大作用”至关重要。[1]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兵团集聚人口、壮大南疆兵团师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兵团劳动力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存在着就业能力弱,“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存在,以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等问题,[3]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素质提升、优化就业结构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4]近年来,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已由2012年的“二一三”结构逐步优化为了2020年的“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由此也带动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以往相比有所上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趋同性得到了不断的优化。[5]兵团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就业问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劳动力队伍才能为兵团经济转型,实现以就业促稳定的战略目标。[6]但兵团总体存在劳动力剩余,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容纳就业的空间,尤其是第三产业有大量的劳动力用工需求来满足生产需要,但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7]程辉对兵团2000—2018年的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兵团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结构有显著影响,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就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但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有差异,应该加快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以此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8]朱永亮、董清明研究2007—2014年第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第六师五家渠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偏差,就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还需继续加强,要通过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输送更多劳动力资源。加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对第三产业不断进行优化和升级,同时关注劳动力本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此为扩大劳动力就业规模,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造有利条件。[9]胡宜挺对兵团南疆垦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发现,兵团南疆垦区产业发展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第三产业的产值较低,占比最少,而劳动力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就业,整体来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其中,第一师劳动力就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布不尽合理;第二师的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最为明显;第三师第二产业生产率较高,但无法有效的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第十四师的产值构成呈现出“一、二、三”格局,且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最高,通过就业弹性分析,认为第十四师三次产业经济增长能够吸纳劳动力就业,但是存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要将劳动力从第三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就业,以保证十四师的高效发展。[10]
综合来看,前期关于兵团的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和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前期研究多集中于兵团层面,兵团各师市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程度不同,故导致各师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事实上存在差异,而关于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此类文献较少。第一师阿拉尔市作为南疆兵团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离不开“人”的作用,依靠产业集聚人口,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就业的协调互动就成为当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本文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例,分析其2018—2022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对二者的协调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师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产业与就业协调有序发展,为师市集聚人口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二、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一)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
从结构指标来看,第一师阿拉尔市2018—2022年的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师市生产总值为29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2.1亿元。2022年师市生产总值38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66.8亿元,占比43.79%,与2018年相比有所降低;第二产业产值为77.9亿元,占比20.45%,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136.3亿元,占比35.86%,近5年第三产业产值呈逐年增加态势。总体而言,2018—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一、三、二”格局(如图1、表1所示)。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
据统计数据分析,2018年师市全社会就业人数178788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47201人,占比26.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47240人,占比26.4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84353人,占比47.18%,更多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三产业就业。2022年师市全社会就业人数216148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78966人,占比36.5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48358人,占比22.3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88824人,占比41.09%。总体来看,近5年全社会就业人数呈逐渐增加趋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也有所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波动较小,2022年第二产业增速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相对较少,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呈现出“三一二”格局(如表2、图2所示)。
三、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发展与就业协同性研究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集聚人口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第一师阿拉尔市近5年来产业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选取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以及比较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量化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人数变化之间关系的指标,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的体现。[11]当就业弹性系数为正时,说明经济增长能够拉动劳动力就业,数值越大,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明显。反之,当就业弹性系数为负时,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可分为两种:一是经济正增长,劳动力就业负增长,说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故就业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挤出”效应越明显;二是经济负增长,劳动力就业正增长,说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吸入”效应,故就业弹性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吸入”效应越明显。就业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β表示就业弹性系数,L表示劳动力就业数量,Y表示生产总值,分子[∆LiL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分母[∆YiYi]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增长率。
近5年来,师市第一产业产值增长速度为正,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在2018年和2019年为负,2020年开始转为正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始终为正,且在2022年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接近。2018—2022年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平均增长率波动较大,第一产业变化幅度最为明显,2019年达到49.7%,2020—2022年开始逐年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较大,2019年为-25.4%,2020年开始正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增长率趋势基本一致。根据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出(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始终为正,在2019年分别达到7.53%和127%,表明这一年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第二产业对于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巨大;2020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与上一年相比开始有所降低,但2020—2022年逐渐增加,说明近三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也具有拉动作用;2018—2022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有所波动,2020年处于研究时段的最小值-2.308%,属于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的第一种情况,即经济正增长,劳动力就业负增长,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有“挤出”效应。2022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566%,表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
(二)结构偏离度
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程度的指标。当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较为均衡,反之,当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则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较为失衡。当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当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说明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为“正偏离”;当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说明产业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为“负偏离”。[12]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i]表示第i产业的结构偏离度,[Y]表示生产总值,[Yi]表示第i产业的生产总值,[L]表示劳动力就业总人数,[Li]表示第i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人数。
如表4所示,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8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582;2019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185,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2020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199,与2019年相差较小;2021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达到0.310;2022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0.199,与2020年基本一致。总体而言,2018—2022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虽然有所波动,但始终为正,说明第一产业对劳动力就业有吸纳作用,2022年与2021年相比结构偏离度有所减小,说明第一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开始减弱。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在2018年为负值,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0.218和0.179,2021和2022年又呈现出负值,且绝对值接近于0,说明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接近均衡状态,但存在劳动力短缺和隐形失业交替的现象。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在2018—2022年均小于零,2022年与其余年份相比,结构偏离度绝对值有所降低,说明2022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作用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上升,但劳动力仍然存在隐形失业状态。
(三)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也称相对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与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比率的指标,通过比较劳动率的分析,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每一单位百分比的就业劳动力生产产值在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当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1时,表示该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趋于稳定,较为合理;当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有富余劳动力,可向其他产业转移;当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时,说明该产业劳动力短缺,可以吸纳其他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比较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