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道路”历史经验探析

作者: 张建

[摘要]道路决定党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百年大党奋斗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意愿,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赶考之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023—06

[作者简介]张建,男,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并深刻指出:“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百年大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始终将道路问题看作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并探索形成了符合人类发展趋势与中国实际国情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道路”在当下更多意义上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深刻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引领当代中国走向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为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盘星”,是改变人民群众前途命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刻理解“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反映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意愿的正确道路

道路是国家性质的具体标志,也是决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虽然不同政治派别曾试验多种方案以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最终都失败了。在民族危机低谷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敏锐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症结,深刻回答“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将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把走社会主义的路作为自己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基本国情,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前行方向,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聚合力,在斗争中求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灵魂,彰显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共性;又立足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为本体,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底蕴,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回首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峥嵘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断回应追求美好生活的民心,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一个也不能少”到“一个都不放弃”,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到“民生无小事”,都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风雨兼程、夙夜在公,付出了巨大牺牲并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恒守初心、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使命、付出巨大代价探索的正确道路。回首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浓郁的为民情怀,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探寻中国实现现代化路径、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果实,充分反映了中国和时代的进步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既汲取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现代化进程,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也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维护了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既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崭新道路,也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是筑就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同一个历史过程、历史发展变化的不同描述维度”,[3]三者都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走来,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为世界上众多渴望现代化的国家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首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生机勃勃的文明形态,是中国人民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的一种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持续探索的重大成就

一个民族能够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具有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开创的,更是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探索和发展的结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不同历史阶段具体实际,付出巨大牺牲,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得以成功开创和发展的,具有历史厚重感和艰辛感。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做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1],逐步确立了独立自主搞建设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独立自主、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获得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造性探索指明了路径方向,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受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1],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5]。这些成就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全新的视野、宽广的格局超越和扬弃了西方发达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有效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5];也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演进上具有薪火相传、文明复兴的重大历史与现实价值,为解决全人类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现实可能性与发展新路径。

三、在坚定历史自信中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赶考之路

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百年大党在奋斗征程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百年风雨沧桑,百年岁月峥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映照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践行初心使命的接续赶考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民幸福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富强之路,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兴盛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主线,深刻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等五个问题,为全党上了一堂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生动课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奋斗精神,是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赶考之路的根本遵循。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的深厚底蕴把握时代的前行方向,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昂首阔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