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肯伯里自由国际秩序思想评析

作者: 谢晓光 杜洞光

伊肯伯里自由国际秩序思想评析0

[摘要]国际秩序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程。约翰·伊肯伯里在国际秩序研究方面影响巨大,是自由国际秩序思想的代表人物。伊肯伯里自由国际秩序思想提出有其鲜明时代背景,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则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伊肯伯里对自由国际秩序的内涵、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分析了霸权与自由国际秩序的关系,这对美国内政与外交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了学界争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国际战略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秩序;自由国际主义;自由主义霸权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062—06

[作者简介]谢晓光,男,法学硕士,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学、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杜洞光,男,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秩序、北极治理与海洋秩序研究。

一、 引言

国际秩序直接涉及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因而国际秩序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无论是现实主义学派的均势理论、霸权稳定论,还是自由主义学派的国际制度论、相互依赖理论,抑或是激进主义学派的世界体系理论,乃至于英国学派国际社会学说,都直接或者间接涉及国际秩序的构建及运行问题。

约翰·伊肯伯里(G.John Ikenberry)是美国著名国际战略学家,著作颇丰,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国际秩序问题。近年来,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国际政治结构急剧变化,促使伊肯伯里加强了国际秩序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国际秩序深刻调整这一时代背景下,分析伊肯伯里自由国际秩序思想对于理解国际秩序的发展及未来走向,正确理解霸权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伊肯伯里的自由国际秩序思想有助于促进国际秩序理论研究。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秩序转型以及未来国际秩序的建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学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伊肯伯里对于国际秩序的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在西方学界影响甚大,值得从理论角度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理解美国对外政策的走向。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削弱以及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化,美国对外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伊肯伯里从自由主义理念出发,从历史视角阐释国际秩序的变革及与美国霸权互动,有助于加深对美国外交政策本质理解,合理把握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向。有助于促进中国参与国际秩序建设。随着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将如何适应现有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秩序建设不仅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各方力量关注的焦点。深入分析伊肯伯里国际秩序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国与国际秩序的互动,推进中国有效参与国际秩序建设。

二、 伊肯伯里自由国际秩序思想形成背景

在国际层面上,美苏冷战的终结、苏联的解体促使学者们思考未来的国际秩序走向何方。在国内层面,“911”事件的发生、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不断发酵以及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实践为伊肯伯里的国际秩序思想提供了营养土壤。自由国际秩序思想以自由国际主义思想为基底,自由国际主义思想本质上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尤其是以基欧汉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思想。另外伊肯伯里也借鉴了威尔逊时期的外交政策实践来充实其自由国际秩序思想。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以美国获胜而告终,自二战结束后的两极格局彻底瓦解,美国以其庞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一举成为世界霸主。彼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的权威,这使得美国不得不考虑该如何维持其自身霸主地位以及造就一个怎样的世界秩序。此时伊肯伯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冷战的结束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分秩序,并未打破发达国家固有的美国主导的民主发展秩序。这表示民主国家系统建立的秩序仍然坚如磐石[1]。这次讨论为美国设计大战略提供了新思路。

“911”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反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重要内容。小布什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为新保守主义思想所主导。保守主义认为,美国应努力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小布什政府实施了“先发制人”战略和“单边主义”外交方针,陷入伊拉克战争,退出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和机制。美国深陷战争泥潭消耗了美国实力,再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民众对小布什政府的支持大打折扣。美国亟需一种新的大战略来处理其面对的国际国内危机,此时以伊肯伯里为代表的自由国际主义学派逐渐走向前台并为美国下一任政府——奥巴马政府提供了战略良方。

(二)理论基础

在政治哲学发展史上,自由国际主义可以追溯至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康德基于推进国家国际层面的合作制度建设来探索国家间追求永久和平的道路。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另一来源则源于美国建国之初的外交思想,当时美国处于一个孤立主义盛行的时代,开国元勋们胸怀理想主义的外交思想,他们企图使美国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样板来吸引其他国家。但随着美国实力日渐壮大,其国家利益拓展到海外,孤立主义遭到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主义进一步扩大,自由国际主义开始成为美国大战略的关键思想。美国领导建立了一系列多边机制,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实现开放、稳定和安全的国际环境。以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是1970年代伊肯伯里自由国际主义的直接来源。

综上来看,伊肯伯里对自由国际主义的发展,对国际制度战略尤其是宪政秩序的推崇,大致上吸收运用了传统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与新自由主义下的制度自由主义与共和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美国对外大战略中。

三、 自由国际秩序思想主要内容

伊肯伯里自由国际秩序思想源远深厚,他主要界定了自由国际秩序的内涵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着重探讨了霸权国与自由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国际秩序的内涵及演变

国际关系的核心是秩序问题,即秩序如何设计、如何打破、如何重新创建。[2]不同的理论派别对秩序的界定不一而论,而伊肯伯里对自由国际秩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自由国际秩序是一种特殊的秩序类型,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变化才演绎为现在的一种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和进步的秩序。

1.自由国际秩序的内涵。对国际秩序的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界永恒的话题。伊肯伯里认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构建了一种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架构,这种架构重建和拓展了民主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安全关系,如北约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构等。在冷战阴影下,美国成为这种自由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所有人与经营人”,它在支持自由国际主义规则和机制的同时也享有着特殊的权利和好处。美国组织并领导了一套围绕着多边机制、同盟关系、战略伙伴和受保护国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这种秩序建立在战略谅解和霸权契约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安全并对稳定和开放的市场作出承诺,美国向其他国家提供了“服务”。

如要理解伊肯伯里自由国际秩序思想,则要理解这种秩序所具有的特点。首先,这是一种自由的国际秩序,即一种开放的、大体上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这体现在国家进行相互获益的贸易交换上,规则和制度作为治理机制得以运行,国家通过制度与机制的约束在开放的世界中交流与交换,这种自由的状态与封闭的、不以规则为基础的关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3](16)其次,这是一种霸权秩序,即以美国作为首强国创立的基础规则和机制的秩序。首强国联合其他国家确立了协商而得的规则和制度并大体上在这种规则和制度之下行事,首强国提供公共物品换取其他国家的合作并且为相互沟通和影响提供了渠道和网络。再次,这是一种等级秩序,即一种以首强国处于实力支配地位的、较弱二等国家占从属地位的国际秩序。在这种秩序中,首强国美国在提供规则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较弱的二等国家被赋予享用美国力量的机制化权利,二者相互依赖并在由多边规则和机制所组成的松散体系中进行活动。最后,这是一种宪政秩序,是建立在分配权利并限制行使权力的政治制度下的。[3](199)在宪政秩序中,权力因其后果影响有所减少而被“驯服”,最强大的国家和其他国家建立了机构磋商的规则和制度,并建立了国际秩序。这也是在其他国家同意下建立起来的。伊肯伯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国际秩序类型——均势秩序、霸权秩序与宪政秩序,而宪政秩序是伊肯伯里研究的重点。[4]

2.自由国际秩序的演变。在过去两百年里,国际秩序受到了自由民主国家崛起的深刻影响。这种自由主义的支配地位体现在自由主义强国之权力、势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崛起上,还体现在这些国家所建立的国际秩序上。[3](12)

20世纪,自由主义秩序构建变得更加野心勃勃。在这几十年的不同时刻,美国都努力创造并拓展这种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架构。伍德罗·威尔逊为一战后的和平带去了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愿景,倡导建立了国际联盟。二战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哈里·杜鲁门改造并扩展了自由国际秩序,美国重建和拓展了民主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与安全关系。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秩序让位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控的全球体系,换言之,西方内部的自由国际秩序转变为一种向外扩散的全球体系。在世界的所有地区都有国家经历着民主转型,追求着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

21世纪以来,自由国际秩序得到更深远的推广但也面临着秩序危机。中国崛起一定程度上受惠于自由国际秩序,中国也更深入的融合进这个秩序,如中国200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也是当今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创办建立了一系列双、多边机制,签订了一系列双、多边协议。此外,奥巴马政府接受了伊肯伯里的自由国际秩序思想来塑造其外交政策巩固了这种秩序,形成了以合作安全、民主共同体、集体解决难题、普世权利和共享主权为特征的自由国际秩序。但2016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陆续退出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多个国际机制及合作协议,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这引发了国际秩序的混乱,有人认为这是自由国际秩序的倒退和危机。

(二)霸权与自由国际秩序的关系

历史上的战后新兴强国——霸权国家倾向于采用一种转化其优势实力地位的、以环境为导向的大战略,这种战略深深印在了自由主义霸权的秩序逻辑中,美国与伙伴国之间以安全契约和政治契约为基础的霸权契约构成了自由主义霸权秩序的支柱。霸权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首强国,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对国际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霸权与国际秩序的构建。二战后美国的政策规划者们抓住了机遇,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以整体环境为导向的大战略而不是仅仅着眼于自身地位的大战略。按照罗斯福的战后设想,战后的安全体系将以联合国安理会作为促进安全合作的中心机制。在建立战后秩序时美国或许还会发挥一种具有决定性的领导作用,一旦秩序被建立起来,华盛顿将不会负责经营它。[3](147)

这种以环境为导向的大战略可以通过自由主义霸权的逻辑表现出来。第一,开放的市场。美国想要作为一个全球力量生存和繁荣起来,就需要获取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和市场。那些商业和平论者们认为,国家间的自由交换与对外贸易可以造就一个繁荣稳定的世界。第二,经济安全和社会契约。经济安全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布雷顿森林协议体系,这一体系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经济开放性的新的工具。[3](175)另外,西方国家发展了制定规划、经济管理和产业政策方面的官僚体制能力,这又为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上了保险。第三,多边主义的机制性合作。美国认为需要不同的国际制度将各国官员经常性的聚集起来以应对经济和政治上的变革,需要创造政府间合作的新模式。美国需要通过承诺和克制来作出某些妥协,但它也会获得一个稳定的、合作性的战后秩序体系。第四,安全捆绑。合作安全是一种国家通过可构成相互约束的经济和安全制度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战略。通过建立相互约束制度,安全捆绑可以减少与无政府状态和安全竞争相联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综上可看,伊肯伯里认为战后美国塑造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安全关系与制度契约,这充分的塑造了国际秩序的环境,而美国的霸权性应用是在这个开放的、包容的、互惠的自由国际秩序环境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