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社会结构视角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效果研究
作者: 徐海霞
[摘要]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的梳理,认为建构互嵌式的社会结构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举措,对实现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文章试图探索新疆在推进建构互嵌式社会结构、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格局基本形成的背景下,新疆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的情况,从而总结经验并获得新的启示。
[关键词]嵌入式社会结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094—08
[作者简介]徐海霞,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问题提出与内在逻辑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1同年9月,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强调其是历史趋势,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2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论述,可以发现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交织,体现了两者之间在理论和逻辑上的密切关联。对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界的主流代表观点认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思路和举措。其二者关系可以称之为“条件论”(见图1),即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立, 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进而推动了民族团结的进程。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团结的因果链条中, 民族互嵌成了前提和基础, 发挥着间接推动作用。1
为此,本文基于此角度,认为扩大民族交往、增加民族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必须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从而可以实现让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图2)。
因此本文基于新疆南北疆14个县、市的实地调研结果上试图探索新疆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在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格局基本形成的背景下,新疆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情况。
二、新疆推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
新疆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直以来,新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日常的吃穿住行、风俗习惯、工作学习等日常环节抓起,促进新疆各民族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
(一)构筑共居环境:共同环境是条件
共居主要指“民族互嵌”,即指不同民族之间在形成空间上各民族交错而居、自由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包容的精神关系。2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互嵌式格局”的支撑。社区作为当代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和基层社会组织,对促进民族交往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加快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住在一起,才能让各族群众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首先,新疆各地采取经济补助、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倾斜等办法,对城市规划、社区规划的人口结构进行了调整,从统建房、保障房等方面入手,制定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措施,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方式,推进商品房、保障房、公租房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此外,积极创办民族团结示范小区。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已打造了伊宁市六星街、伊宁县弓月小区等互嵌式示范小区,霍尔果斯市馕产业园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点。
其次,在嵌入式居住的社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居民就近就地上学、就业、看病、购物、娱乐等民生问题,从而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提供平台。此外,不断致力于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正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一领导谈道“我们的共居不仅要提供共居的工具,还要把这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好。你说他要一块喝茶,没有提供一个喝茶的桌子,他怎么坐到一起去。所以说小区、社会的配套设施必须要跟上,把交往交流交融这个平台提供给人家。”
最后,新疆各地运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等有效载体,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大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帮助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同时,当前新疆驻村干部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大小村落,与各族群众同劳作,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干部全覆盖、任务全覆盖,促进了党政机关干部与各民族相互嵌入交流。
(二)创设共学环境:通用语言是纽带
共学是指各民族相互学习彼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族群众在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共同进步,同时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增强文化认同,从而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推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首先,推动教育互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为此,2016年以来,新疆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在南疆四地州实现城乡一体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在各地学校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乡村,对普通居民以村(社区)“夜校”的形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社区倾斜。近年来,新疆各地不断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通过人才引进和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政策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
最后,推进混合编班、混合住宿,让各民族学生从小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2014年新疆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本科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要积极倡导民汉学生混合居住, 营造各民族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1近年来,新疆逐步推广“民汉合校”“双语教育”,学校不再划分汉族学校、少数民族学校,汉族老师和少数民族老师。所有老师、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工作、学习。
(三)打造共事基础:经济发展是物质基础
共事的内涵是指各民族心连心、齐心协力、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2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各民族交往的根本性原因。从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3为此,新疆积极为各族群众打造共事的经济基础。各民族间经济上的互补、共生,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注入了根本性力量。
首先,以促进就业为基点,创造各族群众“共事”条件。一是,通过持续实施扩大就业惠民工程、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等举措保障和促进新疆各族劳动者广泛就业。二是,新疆各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就业政策,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扩充就业容量,努力实现劳动者稳定就业、持续就业、长期就业。三是,新疆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就业,实行转移就业、重点人群就业、就地就业等渠道实现充分就业。
其次,鼓励群众组团发展,改善民生,共同致富。新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脱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南疆到北疆处处可见民生建设的场景。同时,随着新疆民生的逐步改善以及政府的带动和引导,越来越多群众走出家庭,自主就业、创业,走向社会。
最后,援疆工作深入开展,创造各族群众“共事”机会。各援疆省市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援助机制,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帮助新疆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困难的同时支持新疆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新疆自身的 “造血”功能。
(四)营造共乐氛围:价值理念是核心
共乐是各族群众获得充分的幸福感,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共乐”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使各族人民达到“共乐”的目的,就要按照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从文化层面,通过互嵌式文娱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共乐,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当前,新疆不少社区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和党建、团建、精神文明创建等时间节点,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形式和内容。此外,各社区分别成立文体队伍,成为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上述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大大消弭了民族间的隔阂,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激发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在思想层面,加强思想引领。新疆各社区积极制作和展出宣传长廊,分发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以及网格联络员入户宣讲,从而加强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的深入理解,营造出多民族一家亲的社区氛围,奠定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嵌入式社区思想基础。同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融媒体。发挥短视频、微信、客户端等网络媒体“滴灌式”宣传作用,市、区(县)开设互学语言、歌舞等专栏,通过手机客户端等传播方式全方位、多形式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强化“五个认同”。
最后,在生活方面,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把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在生活中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新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示精神下,天山南北呈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喜人景象,民族团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巩固发展,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在和谐共居中增进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一直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维度之一。涂尔干曾提出集体情感的概念,以此来解释分散的个体如何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个体之间如何形成共识等问题。而互嵌式共居的形成,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各民族在空间上亲密无间地交往、畅通无阻地交流、自然而然地交融,从而形成情感认同。
首先,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推进、老城改造、许多传统的民族“小聚居”形态被打破,换之以新的各民族杂居小区。共同的居住格局打破了过去封闭、单一的居住格局,换之以开放、丰富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极大地改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就如察布查尔县一地方干部指出“嵌入式的居住格局,里面各楼栋有不同的民族,效果是非常好的。不同民族的人,融入这个生活圈。他的生活方式、个人素质以及孩子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在结亲的过程中发现,有的人他不刷牙,或者是睡炕,然而当他融入城市的生活圈后,他生活习俗中原有的那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改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还是要通过实践去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