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郝备
[摘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统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综合性活动阵地,是实现文明实践走进百姓生活的新举措。本课题通过充分发挥文化润疆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传播功能,分析阐释了伊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润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088—06
[作者简介]郝备,女,中共哈密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 :社会学、文化学。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统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综合性活动阵地,是实现文明实践走进百姓生活的新举措,笔者先后深入哈密市委宣传部、伊州区委宣传部、伊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地采取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走访县(市、区)直部门工作人员、乡镇干部、志愿者服务团队管理人员、志愿者、村干部、群众等不同群体,对如何在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中发挥和使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平台进行了深入调研。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能够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我们力图在理论层面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能够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充分发挥文化润疆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传播功能
一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2018年7月,中央第一次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随后,中央文件、中央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这是党中央着眼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全面加强而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宣讲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十九大、历次全会决议、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谈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习近平法治思想》、“两会”精神、《民法典》、“社科专家基层行”、禁毒工作、《宪法》《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今冬明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宣讲、七一重要讲话以及社会层面的政策法规的宣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突出将新疆的惠民政策、宪法宣传、民族团结、去极端化、精准扶贫、爱国感恩等内容融入其中,深入宣传宣讲、释法明理,采用多种方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宣传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也为推进哈密市各项工作凝心聚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理论宣讲志愿者多为草根宣讲员,来源于基层,了解群众切身利益、急难愁盼和民生问题。
二是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宣传党的为民利民惠民政策。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创新性提出“文化润疆”,并把它作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再次强化了在新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性。特别是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紧扣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清楚民生保障、就业创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各方面的政策,引导群众通过勤奋工作、诚信经营、团结奋斗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进千家万户,确保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为文化润疆工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根基。
三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主线,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使各族群众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法治意识、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得以提升和升华。公民道德建设得以持久深入,通过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活动的评比,向道德模范刘玉莲、最美法官阿布列孜·阿不列林学习,形成向上向美向善的良好氛围。
四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润疆,就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凝聚人心。通过发挥先进文化润物无声的持久影响力进一步凝聚人心、多一些深刻打动人心的载体和故事,浸润大家的思想。传播红色文化教育,弘扬传承红色基因精神,以实际行动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履行好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
二、伊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于2018年9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新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地区。哈密市伊州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伊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于2020年6月底,共5层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服务厅、文艺厅、家风家训馆、道德微讲堂等功能场馆,兼具展示、交流、服务、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伊州区委紧紧围绕提升全区文明程度,做了许多有特色的尝试,新时代文明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新时代文明实践总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具体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法制观念。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由于充分考虑了群众需求,对大多数合理需求进行了及时、有效响应,群众普遍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反映较好。在311份有效问卷调查中(见图1),非常满意和满意分别占到48.55%和37.94%。
(一)着力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整合三级资源
建立县、乡、村三级“3+N”组织体系,设立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6个实践所、154个实践站、N个实践点,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有序进行。在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1支总队、26支大队、X支分队、10支特色中队”的“1+26+X+10” 的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党的思想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在伊州区志愿服务总队的引领下,组建了乡(镇、街道)志愿服务大队26支、志愿服务分队823支、志愿者共24731人。
(二)以内容融合为抓手,发挥行业优势
伊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与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干部结亲下沉工作相结合,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 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五大平台”,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力量兴办,群众广泛参与,培育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治、科学、职业、健康、生态素养“八个提升”的文明实践格局。在问卷调查中,大家普遍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共识,认为发挥了作用,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平台,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举措,是一项群众有需求、受欢迎的工作,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
(三)以队伍结合为纽带,壮大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体
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同时,推广完善“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送单、群众评单”的文明实践活动“四单”模式,精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与生活的需求。一是发挥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的先锋引领作用。组织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设计和安排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立了党员志愿队伍,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开展活动,做到知行合一,有效发挥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的先锋引领作用。
二是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志愿者积极参与。积极鼓励鼓舞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涉农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文化旅游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以及各类学校、党校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如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员、律师等,利用一切机会,到基层、到农村去,讲讲课、做做宣传,做些技术指导服务、文化辅导、提供法律咨询等,弥补基层在这些方面的资源短板。
三是引导广大青年成为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共青团伊州区委组织成立了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成为志愿服务重要的生力军。
四是鼓励“五老”志愿者发挥余热。鼓励、动员农村和城市社区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文体工作者、老教师、老模范走出家门、走出庭院,参与文明创建,发挥余热示范带动。
五是突出群众参与, 集群众之合力,让群众生活乐起来。群众主讲,有温度。伊州区着力培养“理论+草根”宣讲员队伍,提炼“冒热气”的宣讲主题,在做好党员干部理论宣讲队伍组建的基础上,从村干部、老党员、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人物中挑选一批有政治立场、懂基本政策、善用群众语言的800余人的“草根”宣讲员队伍,采取分级培训、主题培训、下发宣讲稿件的方式,帮助宣讲员紧跟时代主题,创新方式方法,着力解决“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刻,“理清三笔账 感恩共产党”活动的开展,算清、讲清、说清公共投入账、惠民政策账、个人收入账,真正让群众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惠有多少、向谁报恩。群众行动,有亮度。伊州区着力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1235+”工作模式,不断拓宽文明实践的覆盖面,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心(所、站)文明实践志愿者针对不同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立足群众需求,采取“讲、评、帮、乐、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坚持讲传并重,典型带动,公益帮扶,在寓教于乐中不断增进文化自信。中心(所、站)积极深入挖掘特色亮点,积极发掘整理出“红色管家”“向阳大姐”等特色服务品牌,积极创新“丽园名嘴”、乡村记忆馆等所站特色亮点,创新推出“文明伊州”微信小程序,累计发布群众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的特色任务6900余条,参与34.8万人次,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一所一品牌,一站一特色”。群众评选,有热度。伊州区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细化评选类型,优化评选方式,实现了“月月评、季季评、年年评”,通过“伊州零距离”微信平台、抖音、快手等融媒体矩阵制作推出先进典型长图、H5、短视频等,结合入户走访、周一升国旗、“一墙三榜”、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宣讲等做好典型人物的线上线下宣传。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70岁高龄的道德模范刘玉莲多次请战,和守候了大半辈子的亲人们共同抗疫,发挥光和热,影响身边人;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依萨兰·达吾提用一幅幅手工绣品践行着公益行动,带领更多兄弟姐妹共同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哈密市道德模范于学然在自家的宣讲“小讲堂”通过自编自唱的宣讲方式将党的好声音传遍乡村每个角落。(见图3)
三、伊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有的将基层党委、政府的常规工作等同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要开展方式,有的把握住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要求,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但忽视了基层群众的需求,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老式思想严重,简单生硬的、刻板说教的多,没有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播思想政策理论的作用。
(二)实践阵地建设、实践形式、理论政策宣讲方式与群众需求有差距
各实践站(所)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在结合地域特色和哈密本地居民群众特殊需求方面有所欠缺。在文明实践到基层一线时,常常遇到群众不买账,干部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因此,文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强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面向基层的教育活动欠缺。讲授方式和内容的创新不够。(见图4)尤其是理论宣讲互动式课堂、课堂的开放性、课堂吸引力有待于提升。 从调研需求来看,文化教育占71.7%,医疗健康占70.74%,法制宣讲占64.31%,心理咨询占60.13%,公益慈善占50.8%,环境保护占50.8%,安全培训占50.48%,科普传递占49.2%,艺术培养占47.91%,动植物爱护占35.37%,其他占2.25%。长期以来,理论教育、知识科普工作常常面临难以入脑入心的问题。创新内容和形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