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背景下对我国反恐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作者: 李响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也成为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动的犯罪工具,对我国反恐工作造成严峻挑战。分析研究恐怖主义犯罪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及主要特征,对优化反恐措施、提升恐怖主义犯罪打击效率、预防恐怖主义犯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不同特点及在恐怖主义犯罪中的应用,从法律规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分析情报、强化相关企业责任等方面切入,论证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提高反恐水平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反恐工作;反恐情报体系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3—0113—07

[作者简介]李响,女,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

一、引 言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创始者尼克·博斯特罗姆曾表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颠覆性技术,它也可能是人类遇到的最具破坏性的技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金融、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领域已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如: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新型教育学终端;在医疗领域,已有人工智能技术诊断疾病的先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被用来进行采集、分析数据,并构成智能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提升社会效率的同时,其对国家安全工作,特别是对反恐工作带来的影响开始受到各界关注。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更为高效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一种安全悖论,即“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为恐怖分子所用,增加其实施恐怖活动的效率及隐蔽性,加大反恐难度。”

当前恐怖主义呈现全球化,国际性恐怖组织与地区性恐怖组织共存共生,恐怖活动热点地区从少数个别地区扩散到多个热点地区,恐怖组织战术越来越灵活多变、行动能力越来越专业化等特点1。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为恐怖分子所用,成为其搜集情报信息、实施恐怖活动的犯罪工具。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搜集情报信息、预判风险以及开展反情报工作,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背景下提升反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反恐的研究来看,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刑法规制以及从技术层面进行限制的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强人工智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构建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刑罚体系以及完善利用人工智能实施恐怖主义犯罪的刑法规定。也有学者提出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规范技术设计的价值向度以引导技术发展。但是,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及反恐现状看,人工智能技术在反恐工作中应用尚且存在研究空间。本文对利用人工智能实施恐怖主义犯罪的具体表现、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背景下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进行了探析,指出未来我国应对人工智能恐怖主义犯罪的策略。

二、利用人工智能实施恐怖主义犯罪的具体表现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恐怖分子对人工智能技术加以利用,使其较以往具备了更强的态势感知力和推理能力,使得恐怖活动伤亡率、成本降低,成功率、造成的伤害增加。当前,恐怖组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恐怖活动的具体表现大致包括以下4种。

(一)利用人工智能实施恐怖袭击

在传统的恐怖袭击事件中,恐怖分子往往以爆炸物、枪支、管制刀具、车辆等作为犯罪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被恐怖分子应用于辅助武器瞄准、锁定、击发等领域,使得攻击的精确度和反应速度显著提高。此外,恐怖组织也开始尝试使用无人机实施恐怖袭击。2016年10月2日“伊斯兰国”使用一架无人机攻击了位于伊拉克北部的一个军营1。2021年6月30日,恐怖分子使用无人机投掷炸弹,轰炸了印度某军事基地2。以上两个案例中,恐怖分子利用无人机投掷炸弹实施恐怖袭击,在较小的范围内以特定的人员为袭击目标,实施更为精准的打击。这种恐怖活动方式很难被袭击目标察觉,以至几乎无法在事前进行防御,使得恐怖活动的成功率有所提高。此外,恐怖分子所使用的无人机的体积普遍较小,难以被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小型无人机的移速普遍较快,留给安全部门处理的时间极为有限;部分无人机在实施袭击后可启动自毁程序,实现隐匿踪迹。因此近年来,全球各大恐怖组织都将利用无人机实施恐怖袭击作为实施袭击的重要方式。2017年,“伊斯兰国”成立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圣战无人航空器”分部,主要任务是为实施恐怖犯罪活动研究发展无人技术。随着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恐怖分子掌握的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存在其使用无人机运输生化武器或者放射性材料,或为无人机设定特定的轰炸目标,在机场、火车站、写字楼等人员密集场所投掷,造成大范围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可能。

(二)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分析情报信息

与依靠大量人力的传统情报信息收集方式相比,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情报收集,具有需要人员少、成本低、收集速度快、收集到的情报信息可信度高等优势。近年来,恐怖组织也开始重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搜集情报。“伊斯兰国”从2014年起,便开始使用无人机搜集战场情报。该组织为无人机配置有高清摄像头及红外摄像头,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视频,使恐怖组织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敌方防御体系中的薄弱之处以及区域实时交通状况;红外摄像头目标较小更为隐蔽,且不容易被防御力量发现,甚至可以在夜间展开信息搜集工作。运用这种方式能够收集到全时段、全方面的情报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的更新使得无人机不再限于执行定点清除的局限范围,更可以成为情报搜集、目标定位、策略制定和发起行动的中介平台。

人工智能还可以协助恐怖分子分析处理源于多种渠道的大量信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数据分析,为其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恐怖活动组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分析某个地区或国家政府、国防、军事等情报信息,从而为其作出预判提供数据支持。例如,2016年3月“伊斯兰国”在北非的分支机构袭击了突尼斯边境城镇本加尔丹,并暗杀了当地的重要安全官员。有证据表明,此前“伊斯兰国”是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绘制“人文地形系统”的方式,掌握了当地重要人物的分布状况。

(三)利用人工智能实施网络攻击

恐怖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网络攻击,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程序、数据和信息等进行有预谋和有政治动机的系统攻击,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攻击关键基础设施,即攻击信息系统,导致系统崩溃。电力、交通、通信等系统正常运行离不开网络的维系,恐怖活动人员利用人工智能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程序等发动攻击,造成系统崩溃、数据丢失,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停滞,从而实现其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等政治意识形态目的。当前,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的联系越发紧密,恐怖活动组织也将目光更多地转移到这方面。2021年5月7日,美国最大的成品油管道运营商“科洛尼尔管道公司”对外宣布,该公司遭受到了网络威胁和攻击,整个管道网络被迫关停。该事件一方面使得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及日常出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飞机、国民警卫队以及驻扎在美国本土的美军部队陷入“能源危机”。这样的风险同样存在于发电站、核电站等场所。虽然这些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监管最严,但仍可能成为恐怖分子借用人工智能实施恐怖袭击的目标。一旦恐怖分子对全球关键基础设施发动攻击,会使资源告急,造成价格上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更多混乱,使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此外,通过攻击窃取的信息,也将对国防、军事安全产生威胁,甚至成为恐怖分子与国家谈判的“筹码”。

第二,攻击手机等个人电子设备。近年来,恐怖分子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关键基础设施发动网络袭击的同时,还将攻击对象扩展至个人电子设备。恐怖分子研发出特定的手机APP,并将木马病毒隐藏在其中,一旦有用户下载,恐怖分子即可通过远程操作使手机系统瘫痪,并窃取数据。恐怖分子在获取到个人数据后,便可对用户隐私进行“窥探”。将个人的浏览记录、聊天内容和购物过程等数据片段进行组合,勾勒出用户的行为轨迹,并据此推断出个人偏好、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方便其开展针对性恐袭活动。未来,恐怖活动人员很有可能采用语音合成、自动黑客攻击、在深度学习时插入恶意样本、污染数据等方式,发动新型的网络攻击1。

(四)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宣传招募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高效性,使恐怖组织开始重视利用人工智能,借助社交网站、网络应用平台、网络音视频、暗网甚至聊天机器人等开展宣传工作。其宣传大致可分为两点:其一,宣传其自身意识形态主张。其二,吸引更多人加入组织。恐怖组织将利用无人机拍摄的恐怖袭击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尤其是在各类社交媒体进行宣传,使得通过无人机获得的情报信息效用最大化。“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充分利用青少年的特点,将视频制作成体验类游戏,进行宣传。视频的主要内容包括:袭击之前的画面、被袭击后的人员伤亡、被袭击目标的混乱情况,以及为恐吓目的而通过无人机拍摄的各种高清图像,如对人质进行斩首等。这些视频的文字和图片版本也会在Al-Naba和Rumiyah等“伊斯兰国”恐怖组织所控制的刊物发表,以增强宣传效果。这也在无形中成为恐怖组织进行宣传,造成民众恐慌,增强恐怖组织内部士气的一种方式。此外,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伊斯兰国”恐怖组织一直在TikTok上对其组织进行宣传,而TikTok是许多青少年使用的流行视频应用程序。“伊斯兰国”的这一行为,唤起了青少年对恐怖组织及恐怖犯罪的好奇心,激发一些本就具有极端思想的人加入恐怖组织。

当前各国都在强化对网络涉恐信息的监管力度,发现涉恐信息,会立即采取删除、屏蔽等措施。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恐怖分子可以实施不间断的信息轰炸,避免信息被屏蔽、删除。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轻易地给恐怖组织发布的信息增加包装粉饰,并将其混杂在其他的信息中,这也增加了对这些信息的识别难度。

三、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背景下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

恐怖分子通常具有较低的伦理标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使得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动的袭击精确性更高,造成的伤害更大,范围更广。恐怖组织很可能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创新恐怖主义犯罪形态。具体来说,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应用的背景下,恐怖主义犯罪衍生出了若干新的特征。

(一)暴力袭击手段泛化

从实施暴力袭击的手段的演化路径来看,恐怖组织的暴力手段是不断跟进的。传统实施恐怖活动的暴力形式包括刺杀、爆炸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扩展了当代恐怖袭击的手段。在利用人工智能实施恐怖袭击的基础上,恐怖分子还可能利用无人机自带或是安装的摄像头,通过网络传输将恐怖袭击的实时场景上传到社交媒体。此外,随着5G技术的普遍运用,恐怖分子也可能通过“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方式,针对特定用户的智能手机或智能操作系统,实施定向恐袭。比如,在无人驾驶的汽车里安装恶意软件,针对目标人物实施精准暗杀,或是远程操控汽车撞向行人或是建筑物等。此外,3D打印技术的普及使恐怖分子获得武器的方式更加简单,制造的武器更加复杂且杀伤力更大。这都将对反恐工作带来不容小觑的挑战。

(二)追踪打击恐怖分子的难度增大

法国学者贝尔克斯曾表示,“冷战时期我们至少能预料到危险将来自哪个方向,而现在却不知何时何地就会遭殃。”恐怖分子为了逃避侦查,多使用虚假身份,通过虚拟IP地址发动攻击,这使得筛选、锁定恐怖分子变得困难。加之信息系统建设的多头管理,如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广播电视局、铁道系统、航空公司和机场以及电网系统等分别建设有各自的通信网络、这些企业分别归口于通信管理局、工信部、宣传部、铁路总局和民航总局等职能部门管理,由此造成的权责归属问题,导致对恐怖主义活动的监管不足1。此外,利用人工智能实施网络攻击的证据储存在服务器及相关软件中,这使得恐怖分子可以预先给人工智能下达删除指令对其犯罪证据进行修改甚至删除,这使得追踪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变得困难。在无明确的证据证明这类犯罪是故意的人为犯罪情况下,或将只能判定为智能系统异常,并由相关设备生产厂家承担法律责任,使真正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