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作者: 李海青 毕国帅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而言,这一文明形态作为中华文明的时代样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了文明底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成就,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伟大创造,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作为参与国际秩序变革的文明力量,为人类文明重建做出了中国贡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产物,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积蓄了中国力量;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理念的集中展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005—08

[作者简介]李海青,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改革、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毕国帅,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文明蕴涵,是中华文明的时代展现,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伟大成果,为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人类理想社会制度探索、当代人类文明重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文明底色

对中华民族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汇聚着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时代样态,孕生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过程,是民族复兴的伟大成就。创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与核心要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了文明底色,使民族复兴本身具有丰富的文明蕴涵,从而超出了民族的局限,凸显了世界的向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文明影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历史。自“人猿揖别”之后,人类文明的火种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多点开花”,中华文明是最古老、最完整、最丰富的文明之一,“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2,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3。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最早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些伟大的技术成果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十分发达,在一万年前便开始选育栽培农作物和驯化牲畜;生铁、丝绸、瓷器、茶叶、钢材等方面的制造技术非常先进,就铁的生产而言,11世纪晚期的中国一年能够生产15万吨铁,而整个欧洲直到1700年才达到这样的生产水平;手工业、天文、历法、建筑、医学等领域成就斐然,以纺纱为例,14世纪初期的中国依靠水力推动、装配有32个幼锤的纺纱机,一天内可以生产130磅重的纱线,而欧洲在300年以后才开始运用这样的机器……古代中国拥有让全世界为之惊羡的文明成就。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对中华文明这样称赞道:“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已有高度的文明了。”法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魁奈也曾赞叹说:“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是已知的人口最稠密而又最繁荣的王国。”这些充满赞誉的评说体现了西方对古代中国的崇拜,同时也在客观上肯定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成就。总之,中华文明历史辉煌,曾经一度领先世界,为引领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文明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曲折甚至危机,中华文明也没能幸免。到18世纪中后期,西方文明在工业革命的驱动下迅猛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此时,中华文明还处在传统文明发展阶段,一场东西方之间、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对抗不可避免。对于旧中国而言,鸦片战争开启了国家蒙难、民族蒙羞、文明蒙尘的屈辱历史,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中华文明也在西方文明的重创下面临被消灭的危险。在民族危难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人们开始思寻救亡图存之道。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发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器物来实现自救,但在甲午战争中宣告失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来救亡图存,但终在封建保守势力的打压下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成功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树立在了中国大地上。“但是,就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的来说,革命是以失败而告终了”1,中国依然是一个内部专制(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实行个人专制)、外部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同阶级的先进中国人虽然都为救亡图存进行了积极探索,但都没能达成民族独立的目标,无法承载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历史还要在曲折中继续摸索向前。

整体来看,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阶级不可能自我革命,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良主义路线无法改变旧中国,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在此期间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农民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先进政党领导,与这些阶级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兼具革命性、先进性、人民性、独立性,能够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肩负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迎来真正转机,中华民族由此正式开启了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华民族站立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从“一穷二白”走向了总体小康,使中华民族富裕起来;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使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强大,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它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而且还在于,其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将客观地开启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2事实确实如此,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就是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生并重塑辉煌的过程,创造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应有之义。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形态作为中华文明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成果和存在样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丰厚的文明底色和世界性的文明意义。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和平发展中创造的,体现了文明进步的和平性要求,中华民族是在和平发展中走向复兴,不会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构成威胁。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肆意制造和散播 “中国威胁论”,妄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抹黑和打压,这是严重背离客观事实的。一直以来,中国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努力发展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反恐维和、地区维稳等方面积极作为,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今天的中国和古代中国一样热爱和平,不会通过侵略、欺诈的手段谋取利益,不会威胁其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只会巩固和增进人类文明的成果,只会给世界各国带来福音,不会破坏或损害其他民族的文明。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共同发展中创造的,体现了文明进步的共同性要求,中华民族是在共同发展中走向复兴,能够襄助其他民族发展。一直以来,中国都不曾只顾及自身利益而忽视他国的合理关切,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而是努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他国发展,中国始终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减贫扶弱、应急救灾等方面积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建设、抗击新冠疫情的人道主义援助,都充分展现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中创造的,这种和平性、共同性的文明发展特性,既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和平主义和普惠共荣的文明底色,也为世界其他民族发展及其文明创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发。

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

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性文明,是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取得的文明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意味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完全能够独立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性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

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都应自主探索适合本国的现代化之路。“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就是后发落后国家向西方看齐、整个世界趋于同一的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除走西方道路之外别无选择。事实上,西方模式并非普遍适用,实现现代化也绝非只有西方模式这一条道路。“伴随欧洲的扩张而来的,并不是一种而是几种实际上也是世界性的体系,这些体系并不是来自同一个中心,而是来自多元的或多极的中心,每一个体系都会形成自己的动态过程和自己对其他体系所做反应的方式。”2随着现代化实践的全球展开和现代化理论的不断创新,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已被学界广泛认知。道路形式决定文明形态,现代化道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文明形态的多样性,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明新形态,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超越西方模式和西方文明,丰富世界现代化道路谱系和现代性文明形态,理应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任务和时代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批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独立并走上现代化道路,世界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摸索,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个别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更是成功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科技创新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债务负担沉重、社会不够稳定等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落后状态。究其原因,从根本而言,是由于这些国家没能在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中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的现代化之路。就时下的发展状况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以下几方面的现代化难题:一是“独立自主难”。后发国家要适应现代化潮流,缩小与先发国家的差距,必须向先发国家学习,而先发国家基于自身的优势地位和利益目的,往往会“利用”后发国家,使其产生对自己的“依附”,成为自己谋取高额利润、转移国内矛盾的场地,这势必会导致后发国家丧失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高效发展难”。后发国家起步晚,基础差,经验缺乏,往往不具备优越的制度条件、技术条件、人文条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科学高效的发展模式,故而难以迅速实现现代化的“腾飞”。三是“正常发声难”。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建立的,遵循西方话语逻辑,发展中国家身处世界舞台的边缘地带,既缺乏事务权,也没有话语权,难以进行正常发声。四是“实现赶超难”。由于存在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家往往在国际体系中处于被动不利地位,处处遭受发达国家的排挤、利用、误导和打压,难以实现对先发国家的赶超,只会陷入“发达者更发达,落后者更落后”的循环怪圈中。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辛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此实践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巨大的文明成就和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遵循。第一,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1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中,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走自己的路”实现现代化目标。第二,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现代文明是传统文明的延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在现时代的创新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守传统之正”,不能妄自菲薄,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也要“创时代之新”,不能故步自封,落后时代。第三,要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现代文明理应是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又把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作为关键任务,既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意义,又强调社会各领域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既注重国内现代性因素的培育,又注重国外现代性条件的运用,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文明创造的基本方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第四,要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注重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这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合作共赢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既好又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