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实践

作者: 张学森

[摘要]鉴往知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历史判断,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历史观,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从而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这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050—14

[作者简介]张学森,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法学博士;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如何理解这一重大历史判断,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掌握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进行批判的历史主动,另一方面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本质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视角。首先,从生产关系的视角,马克思把人类文明形态区分为五大经济社会形态。马克思在1847年《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2之后,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都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会形态进行了论述,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便到来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告终。”1其次,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程度的视角,马克思把人类文明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才真正结束,人才真正走出动物界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与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把人类文明区分为“五形态”相一致,我们可以从核心价值观本质的角度对人类文明的五形态进行说明。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会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人们的行为确立特定的价值方向和价值立场。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更高级社会包含低级社会中一切的合理性因素——包括核心价值观念。这些在不同社会中存在的核心价值观念,尽管可能用词相同,但内涵和实现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熊彼特敏锐得把握住这一问题,他指出:“有些概念,在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中,都是通用的,比如欲望、选择或经济财货等。有些概念虽然在日常的意义上,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社会会有区别,但分析者的加工已经使它们失去了这种区别,比如价格或成本。另外还有一些名词,常常是一定社会制度的产物,就其性质而言,是不能移植的。在产生它们的社会或文化之外去使用它们,等于是对历史的一种歪曲。”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用词相同的核心价值观的误用,从根本上说,是忽略核心价值观背后的社会形态造成的,而社会形态的不同必然带来核心价值观本质的差异。

那么,什么是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呢?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就是维护核心价值的意识形态力量。每个社会,由于其核心价值不同,因此,其核心价值观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从历史发展的大逻辑看,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大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资料,我们只能做出理论上的推想。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的依赖关系还处于人和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之中,这个时期是否形成统摄性的核心价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尚不可知;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其核心价值观就必然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以奴隶主为本”。

封建社会是人的依赖关系发展的最后社会形态。以中国封建社会为例,按照“被依赖”对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封建宗主社会和封建君主社会两种类型。中国封建宗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维护中国封建宗主阶级的利益,因此,中国封建宗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以宗主为本”。也就是说,中国封建宗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价值体系,是围绕着如何为封建宗主的利益服务而进行建构的。那么,如何维护封建宗主的利益呢?封建宗主社会主要依靠的是血缘关系。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进行不同的“封土建国”,从而形成等级森严、层级分明的社会财富分配系统和社会运行控制系统,形成了所谓的“家国同构”现象。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亲亲、尊尊、贤贤、男女有别”的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本质是维护封建宗主的利益,即“以宗主为本”,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生发、繁衍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周礼”,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封建君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以君主为本”,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核心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为维护君主的利益服务的。所不同的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程度的复杂,君主越来越迫切需要本宗族之外的人才来帮助治理国家,不能再简单地依靠血缘关系,因此,“亲亲”的价值观被逐渐排挤出国家的政治生活。到隋唐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封建政府官员的任命逐渐通过科举考试来遴选产生,这一方面给广大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上升通道,打破了阶级、阶层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也为封建君主实施“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人才战略提供了战略抓手。封建君主通过对等级分明的封建官僚体系的掌控,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掌控。与此相适应,逐渐产生出中国封建君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需要指出的是,以“亲亲”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只是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退隐到社会生活中,并形成中国数千年不变的宗法社会。对“三纲五常”进行集中论述的是孔孟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家学说也就成为中国封建君主社会的指导思想,孔孟也因此成为中国封建君主社会的至圣和亚圣。

与中国封建社会相比,西欧封建社会是封建领主社会,因此,西欧封建领主社会核心价值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西欧封建领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以领主为本”。西欧封建领主社会实行分封制,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以服役为条件,连同耕种土地的农民分封给将领和官员们;被封的将领和官员们,再把自己的采邑进行逐层分封,形成国王(皇帝)为首的公、侯、伯、子、男、骑士的等级顺序。但不同等级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只在封者和受封者之间有主从隶属关系,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松散的封建等级制度,加上嫡长子继承制——剥夺其余诸子的继承权——使得封建割据长期存在,导致西欧国家长期处于混乱、四分五裂、经济萧条的局面,同时也为以交换为基础的自由贸易提供了条件,加之西欧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与中国大河流域文明迥异的海洋型商业文明。这为西欧成为资本主义发源地奠定了基础。

发轫于西欧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对物的依赖的社会。这个“物”,是特殊的物——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是资本增值。资本增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没有资本增值,资本主义社会就会灭亡。因此,建立在资本增值核心价值之上的核心价值观,其本质只能是“以资为本”。在资本主义建立初期,如何实现资本增值是一个时代问题。资本增值的条件是必须有资本、工厂(机器化)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工厂(机器化)大生产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随着工业革命得到了解决;资本通过“羊吃人”的运动得到野蛮解决;雇佣劳动,其前提是要有自由劳动力的出现。没有自由劳动力,没有劳动力市场,雇佣劳动就无法产生,剩余价值就无法榨取,资本增值就无法实现。为了取得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必须首先把劳动力在政治上从封建等级制度下、在经济上从封建庄园经济下解放出来。为此,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了平等、自由等战斗口号。但是,“以资为本”条件下的平等,是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意义上的平等,不是资本占有意义上的平等;“以资为本”条件下的自由,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和资本家剥削劳动力意义上的自由,与真正的自由判若云泥。进一步看,“以资为本”,在经济领域表现为资本增值最大化,并由此衍生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念;在政治领域的要求是维护资本的统治。如何维护?在工人阶级日益觉醒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尖锐对立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采取代议制、民主选举、三权分立等一系列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并确保社会在资本的掌控下运行;在文化领域,“以资为本”导致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只考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无视“无支付能力的需求”,这是一种彻底的文化堕落。这些围绕“以资为本”繁衍、生长出的价值观,才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真实的核心价值观。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从核心价值观本质的视角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即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人类文明大约经历了以奴隶主为本、以宗主为本(西方是以领主为本)、以君主为本、以资为本几个阶段。之后,人类文明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时期,其发展目标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那时候的人类才真正脱离动物界,人类文明的大幕才真正开启。

二、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调适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更加进步的“以人为本”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扬弃,标志着社会主义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资本的依赖”所产生的“劳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现象,由此人类社会进入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从实践上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通过人的解放才能够实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解放首先是政治解放,而后是经济解放和社会解放。在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社会解放共同实现的基础上,人的全面解放才可能实现,人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中国,人的政治解放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其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28年的时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利用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用3年的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消除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以人为本”价值本质在政治解放上的价值是平等,这一价值是通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来实现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