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作者: 刘乐礼

[摘要]党的新闻舆论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具,目的是武装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面对新的挑战,新闻舆论不仅要进一步审视自身,校正自己的方位、地位、职能、作用,还要审视自身的规律、原则、方法和更好地实现形式,以便与时俱进地改进自己;重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我们克服浮躁而守定一颗党的新闻人的初心,对于我们能够做一个有时代品位的新闻工作者,对于使我们的“理论”更加“彻底”进而构建东风压倒西风的新闻舆论态势,都极其现实、迫切而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立场观点

[中图分类号]G219.2;D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5—0005—17

[作者简介]刘乐礼,男,兵团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新闻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质上是新闻观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

思考新闻观这一命题,总是会使人想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2这段名言之中,有三个关键句:“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而前提是“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用马克思这段名言所揭示的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关系来考察新闻舆论,我们便可以看到新闻舆论的使命与规律,即,党的新闻舆论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具,目的是武装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造福人类社会和人民自己。但党的新闻舆论必须有战斗力而使得自己的理论“彻底”进而掌握群众(或为群众掌握),使群众成为“武器的批判”、转化为推动共产主义伟大实践的物质力量。而“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使新闻舆论本身能够抓住自身的根本而具有战斗力,且在实行新闻舆论时能够抓住所揭示的事物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的本身。再通俗地讲:其一,新闻舆论的使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武装群众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自觉践行者;其二,新闻舆论的规律,即新闻舆论只要具备战斗力就能武装群众;其三,新闻舆论战斗力的必然条件,是必须彻底地揭示事物本身;其四,新闻舆论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身,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其五,这个根本,就是新闻舆论本身以及所针对的事物的本身。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使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经济社会变革和网络媒体兴起的双重作用下,新闻舆论格局深刻变化,多元的社会思潮起伏跌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社会全场域思想舆论不再是一曲独奏,而是主旋律下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这种深刻变化了的意识形态局面,使主流思想舆论的主导权、话语权受到空前挑战。

面对新的挑战,新闻舆论不仅要进一步审视自身,校正自己的方位、地位、职能、作用;还要审视自身的规律、原则、方法和更好的实现形式,以便与时俱进地改进自己;更要面向新的挑战,“抓住事物的根本”,找到更好的方式和路径,使得自己的工作更加“彻底”,更能够“掌握群众”并使之成为更加自觉有力的“武器的批判”。

而就深化认知认识且用于新闻舆论工作实际而言,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家”的鸿篇巨著,对于我们克服浮躁而守定一颗党的新闻人的初心,树立新闻舆论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能够做一个有时代品位的新闻工作者,对于使我们的“理论”更加“彻底”进而构建东风压倒西风的新闻舆论态势,都极其现实、迫切而重要。

一、新闻舆论的属性

报纸的创办,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但它最初却本是为资本的经济服务的,是为了资本的运营通报消息的。而这种事物一经出世,便显示出它除去通报消息之外的普遍的“批判的武器”的强大功能。而这种功能一经各种政治势力所认知,它便成为政治的工具。

1615年,《法兰克福新闻》创刊,标志着人类媒体时代的到来。从这个时候起,新闻舆论及其传播就很快脱去了“通报经济消息”的企业属性的“衣钵”而涅槃为重要的社会事业。这一不亚于“新大陆”式的发现,使得报纸如雨后春笋般疯长,铺天盖地的报纸及后起的其他新闻宣传媒介,以其“批判的武器”的用处,带来风起云涌般的不曾停歇的“武器的批判”,使新闻舆论这个“批判的武器”成为策动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岁月不居,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互联网的加持,使“批判的武器”更加锐利,据信息统计发布,互联网对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总统选举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在新闻媒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各阶级、各政党、各政治集团对于新闻宣传媒介的性质、作用的解读可谓千差万别,赋予新闻舆论的使命也迥然不同。

在报纸还不为劳动大众所把握的封建社会,封建上层的君主和所谓“绅士”们把报纸等新闻舆论传播工具看作是上流社会的精神特权和推行愚民政治、维护“家”天下的统治工具。

到了为攫取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的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把报刊等媒体看成(不管是真正的还是虚伪地)独立的社会“公器”,认为新闻舆论是追求真理的伙伴、启蒙大众的学校、监督政府的法眼和沟通上下的桥梁。其实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随着美西方一揽子的所谓“民主”“普世价值”等谎言的破产,这样的鼓吹已经十分可笑了。靠一小瓶“白色的粉末”而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国际玩笑,早已撕下了美西方所谓新闻自由及其“公器”的“真实性”面具。

对于新闻舆论的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了客观而深刻的揭示,笔者以为,归纳起来主要是六个方面。

(一)新闻媒体是耳目喉舌

“耳目喉舌”,之于新闻媒体之属性,是再形象不过了。通俗地说,新闻舆论就是专门地“看到”“听到”并“说出去”的工作。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在《莱茵报审判案》中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要注意,这个“揭露者”,是个中性词,而非许多人成见的那样——引者注),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1新闻媒体作为“耳目”和“喉舌”,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提出了。

“耳目喉舌”,是要不断“新闻”的,是要孜孜不倦地“舆论”的。迄今,那些《早报》《晚报》《午夜新闻》《朝闻天下》等等,还有那些无处无时不在的“观察者”“爆料者”,都彰显了不曾停歇的“耳目喉舌”的特征和功用。

(二)新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如果说,新闻舆论是“批判的武器”而在实现“武器的批判”的话,那么广大新闻舆论的从业者都应当是“武器的批判”的塑造者,即“理论掌握群众”的导师。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英勇奋斗。”2这一论断,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塑造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对此,习近平同志也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和宣传思想工作者寄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殷切希望,其核心要义,不仅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建筑师。

(三)新闻舆论是政治工作和领导方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家”们,都把新闻舆论作为党的重要的政治工作和领导方法。列宁明确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3因此,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列宁都亲自领导和组织办报纸、广播。十月革命前,列宁参加编辑的报刊就达30多种。斯大林把《真理报》看作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和发动群众夺取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中心”和“领导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把报刊看作“一个方面军”,誉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邓小平同志认为,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作用最广泛的是写文章登在报纸上和出小册子,再就是写好稿子到广播电台去广播。延安和各大根据地印发的“小册子”,成为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新四军甚至是党的白区工作者的“口袋书”,党的主张,以及毛泽东同志的著作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到了国民党将领的案头,产生了极其重大的舆论效果。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传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4

(四)新闻舆论是意识形态的构建者和捍卫者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党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党的主张,进而让“理论掌握群众”使广大群众成为“武器的批判”,最终在全国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由新闻舆论来完成的。如果你只是将马克思主义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没有作更加“彻底”的理论宣传并转化为“批判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不可能形成气候。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们经常会想起存放在博物馆柜子里的那些已经发黄的小册子,那些在中国最早流行的翻译本,其中有许多可都是当时的新闻人冒着生命危险而“煅造”的“批判的武器”。在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化创造创新及其带来的“物质力量”,没有新闻舆论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社会重大转型和面临重大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坚定正确而强大的新闻舆论总是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1989年,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带来的严重的思想混乱及其给舆论导向带来的挑战,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指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1其后,他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求党的新闻舆论肩负起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职责。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时,人民日报编辑范正伟所说的:“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最前沿,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党报评论必须旗帜鲜明、激浊扬清,敢于交锋、勇于亮剑。”又如央视《新闻联播》编辑部主任李风所说的:“《新闻联播》是‘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传播党的声音容不得一丝一毫疏漏。”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面对改革发展复杂局面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

(五)党的媒体姓党

新闻舆论从来都是有阶级性的。哪怕是新闻舆论的始祖《法兰克福新闻》,其一经创刊,就打上资本的烙印。在新闻舆论的历史演进中,媒体的政治功用性一经被发现,便毫不迟疑地被各色阶级的政党和利益集团所抢夺。资本主义的新闻舆论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为资产阶级政党、利益集团、政客所买办的。而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闻价值观。列宁要求报纸要成为党的机关报,新闻工作者要加入党的组织。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指出:“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