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路径

作者: 赵斌 李洪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并多次召开民族地区中央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做好民族工作重点方面、关键问题作出战略部署,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作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一体化、整体化建设奠定实践基础,铸牢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铸牢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铸牢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制度基础,凝聚起新时代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磅礴伟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进路;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5—0113—07

[作者简介]赵斌,男,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学;李洪涛,女,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副编审,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之所以不断被强调、突显,就是因为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世界局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唯有不断凝心聚力、团结一心,才能有效应对波诡云谲的世界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在新征程上赢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胜利,为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有力举措,是党领导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效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并多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议,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重点方面、关键问题作出战略部署,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作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一体化、整体化建设奠定实践基础,铸牢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铸牢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铸牢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制度基础,凝聚起新时代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磅礴伟力。

一、推动中华民族一体化、整体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推进自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深刻改变近代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团结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始终把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一以贯之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不断开创新的胜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密不可分。著名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2]这个自觉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具备相当程度重叠性的历史事实,毋庸置疑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华民族加速形成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中国,中国人民才逐渐开始转变自身身份观念的认识,继而形成一种具备现代性色彩的中华民族意识的理解。

共同体作为个人及其社会关系构成的基本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马克思在研究考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非常关注共同体这一概念,从具体的人及其社会关系引申出共同体这一概念,马克思不仅明确指出共同体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而且鲜明指出人的发展和自由决不能离开共同体,把个人放在一定的关系共同体里进行考察,而非片面地、孤立地审视个人的发展,构成了马克思共同体的一般逻辑。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3]这里所说个人彼此发生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实际上指的就是共同体,在人类的互动和交往的实践过程中,个体通过有机结合构成的对土地“共有”形成的集合体构成了朴素的自然共同体。马克思进一步论证指出,从“无剥削的共同所有”转向“剥削基础上的所有”,再由“剥削基础上的所有”转向“更高阶段无剥削的共同所有”,共同体经历了“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逻辑演变,而“真正共同体”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体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一般形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现了真正共同体的价值要求。“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4]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超越了“虚幻的共同体”的中国实践,是对以往共同体模式特别是“资本共同体”的颠覆,它不仅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现实,而且为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作为在长期历史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体,在经济、文化、社会的长期交往交流中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不仅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也是马克思所强调的真正共同体。因此,形成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科学认识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从这一层面出发,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思想,坚决贯彻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理念,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一体化、整体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巩固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共同价值,汇聚起新时代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二、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多元”统一体,具有一体化的认同基础极其重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5]这一重要论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具体前进方向。如果说认同是影响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前提,那么“五个认同”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缺乏甚至没有认同,各民族成员思想就难以统一,共同体就成了无根之木,共同体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

其一,必须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是由于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不懈奋斗,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历史疆域,共同创造了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书写了悠久璀璨的中国历史,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6]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关键要看一个国家是否统一。从历史上看,但凡国家不够强盛,往往就容易四分五裂、形成一盘散沙,与此相对,凡是强大的国家,往往都是统一独立的国家。历史证明,国家统一是人民之福,国家分裂是民族之祸。可以说,国家的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维护统一关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国家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民族才能拥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与核心,祖国统一不仅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应有之义,更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保障,全体中华儿女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的政治图谋,坚决维护伟大祖国的统一。

其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中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命运与共、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个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大家庭中,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56个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指的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多元”指的是构成“一体”的56个具体民族,其中“一体”包含着“多元”,“多元”共同组成了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一体与多元须臾不可分离,多元与一体也须臾不可分离。中国各民族从长期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牢固树立各民族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水乳交融、休戚相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才能不断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发展、团结奋斗的合力,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三,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汇聚了古往今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筑了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最深层次的力量,文化的发展关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方面要准确认识把握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只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另一方面,还要在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保障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当今世界,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国家综合实力、民族精神面貌与文化的关系愈加密切,迫切需要把文化认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既追求共性,也承认差异,加强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持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中华文化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四,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各族人民的力量、统一各族人民的思想,推动各民族在繁荣发展上取得实质性效果。始终把各族群众的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始终关心各族人民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团结带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局面,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做好民族工作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把各民族繁荣发展真正贯彻落实到了行动中,为形成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局面贡献了力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什么时候老百姓相信党,什么时候各族人民就能够统一思想、众志成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7]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各族人民对现代化建设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只要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朝着安居乐业、稳定安全的生活持续迈进,就一定能够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五,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实实在在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是一条拥有光明前景的科学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正确,前途无限光明。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8]不论是加强各民族大团结,还是推进各民族发展事业,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