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 张军

[摘要]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强盛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此,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重点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下足功夫,以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社会文明;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005—10

[作者简介]张军,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二级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政党研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这段话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一)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3]。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4],“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5]。这就要求一方面我们党的宣传工作者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要建设和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党中央着眼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制度安排。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我们应当使理论面对现实,解决现实矛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所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使理论以现实为指向,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舆论支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离不开积极、正确思想舆论引导,主流思想舆论越强大,人民为理想和梦想而奋斗的信仰、信念、信心也就越坚定。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巩固壮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其深入人心。

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的引导。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7]这“48字方针”全面准确深刻地概括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体现了时代和形势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指明了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努力方向。

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工程。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8]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势必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紧扣主体性和原创性这两个重要标准,努力形成自成一家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形成反映当代中国气象、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其次,应着力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建设,注重顶层设计,鼓励创新,合理设置学科门类和不同层级的学科群;再次,要根据新时代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具有中国风格、大众兼容、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首要内容,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在深刻把握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的新鲜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原则。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中之重。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

文化自信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当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最初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六个更”来概括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当中的突出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一种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当中,大家通过学习一定会发现,党对此的表述做了一个新的改变,即把“六个更”,改为了“三个更”“三个最”。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一种力量。一字之差、一字之别,代表着我们党在这方面的理论认识又有所升华。

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价值观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表达,是国家和民族之魂,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之魂,是国家和民族的魂中之魂。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9]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0]因此对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一定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把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渗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要善于运用法律弘扬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体现到法治实践中,用法治的力量引领正确价值判断、树立正义道德天平。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把握四个度,即高度、深度、厚度和力度

要站到足够的高度。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唯有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才会对它真正重视起来。从国家层面而言,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心,就是争夺价值制高点,这不只是纯理论的问题,而是有关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有关国家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的重大课题。只有占据价值制高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才有合法性,才有号召力,才能在变革中不迷失方向,才能把中国带向光明;只有占据价值制高点,我们才能在全球性的文明对话中获得话语权,才能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中掌握主动,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当性,才能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新蓝图。价值观的背后是核心利益。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向人类的根本利益提升,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争夺价值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国内深刻变革交融共振的今天,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

上一篇:
下一篇: 习近平知行观探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