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抓落实能力研究
作者: 刘永红[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就抓落实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抓落实蕴涵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成为领导干部抓落实的根本遵循。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仍然存在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执行意识不强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脱离实际、注重形象的问题。对此,要大力在抓落实的作风、主体、方法上下功夫,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化政策理解、沟通协调、统筹规划和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澄清保护制度。
[关键词]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执行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093—06
[作者简介]刘永红,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公务礼仪。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语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形势新征程下提高抓落实能力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一、 新时代新征程提高抓落实能力的重大意义
抓落实能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期目标的执行能力。抓落实能力是一切决策部署的落脚点,是检验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最好的“试金石”。
(一)抓落实是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力和执行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伟大奇迹,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使中国真正站起来;进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富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自身建设、自我革新,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将自身锻造为具备强大组织力、行动力和生命力的政党,是各国政党学习的榜样。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呼吁:中国领导人的执行力让世人印象深刻,“我希望美国能做一天中国,(仅仅一天)就好!”[1]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认为,“环顾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以政治自主性为保障的全面深化改革。……对整个世界都有正面示范效应。”[1]
(二)抓落实是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
抓落实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实践行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探索过程。
毛泽东一贯强调要把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党的各级机关解决问题,不要太随便。一成决议,就必须执行。”[2]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贯强调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得到落实。他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的会议、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强调抓落实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伟大成就,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享有崇高的威望,靠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靠的就是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4]
实践证明,只有提高抓落实能力,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贯彻到实际中去,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三)抓落实是检验领导干部政治品质的重要尺度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建设对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邓小平说:“政治路线确定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支持,结果不一样。”[5]能不能抓落实、以怎样的标准抓落实,不仅是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衡量干部讲不讲政治的重要标志。
抓落实是对党忠诚的试金石。对党绝对忠诚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是领导干部的生命线,是领导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党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4]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讲政治必须抓落实,抓落实就是最大的讲政治。在实际工作中,抓落实的过程就是把“讲政治”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
(四)抓落实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始终是衡量改革发展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我们党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在实践中也致力于推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只有把各项惠民政策,把党和政府的爱民之心、亲民之义和为民之举落到实处,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
二、领导干部提高抓落实能力面临的突出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指引着工作的导向。有问题发现不了、认识不到,就谈不上解决。领导干部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抓落实意识不强
首先是责任意识不强。抓落实背后体现的是意志和责任。责任意识淡漠必然导致抓落实能力不足。比如,有的当“太平官”,抱着工作满足于“守摊子”、遇事习惯“撂挑子”;有的甘当“逍遥官”,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有的甘当“机会官”,搞“选择性执行”。这些都是不负责任、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的昏官、懒官、庸官。究其原因,主要是领导干部主体意识缺位,党性不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树立“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的观念。
其次是创新意识不强。在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在创新意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思维不足。有的不想创新,满足现状、小富则安;有的不敢创新,思维不开拓、能力不足;有的不愿创新,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二是创新魄力欠缺。个别领导干部在新事物面前患得患失,怕出问题、怕担责任。三是创新方法不多。不能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效结合,照抄照搬,习惯于凭老经验办事。
再次是执行意识不强。当前,个别领导干部的思想中,其个人权力的威力远胜于法律、制度的威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干部连一些基本规矩都不讲,毫无制度意识、毫无敬畏之心,缺乏为官做人的起码底线,口无遮拦,随心所欲,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干。”[7]一些领导干部仍旧存在制度意识上的认同缺失、制度实施上的执行偏差等问题;有些领导干部内心藐视制度、办事不遵守乃至破坏制度,给全党全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作风不实、落实不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情况。数据显示,至2022年10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3465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5479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3390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较为突出。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表面化、庸俗化、市侩化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对党、对人民的假忠诚、伪忠诚,是腐败的助推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严重影响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使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决定和部署流于形式,最终影响党和国家的政令畅通,疏离党群干群关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犹如横亘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一堵无形之“墙”,把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表面化,严重侵蚀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脱离实际,热衷表面工程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依然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工作中注重形象工程,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个人政绩方面,少数领导干部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是典型的“懒干实事、懒察民情、懒解民忧”庸官;有的追求“短平快”的显绩,不注重“长远实”的潜绩,总是将上级领导关注的、交办的事当成头等大事,总爱把工作做到容易见成效、大家看得见的地方;有的口号喊得响、表态一大堆,实为装腔作势;有的图虚名、讲场面,实际热衷上镜、好大喜功。二是在贯彻落实方面,贯彻工作部署打折扣、搞变通,遇到问题推诿扯皮、回避矛盾;有的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高喊着“落实不过夜”,往往却是“过夜不落实”。领导不问不催不办、群众反映不强烈不办、问题不全面暴露不办。标准化和流程化在执行中变形走样,异化为不担当、不作为的“挡箭牌”。三是在调查研究方面,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四是在监督检查方面,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存在过度留痕、虚假造痕、“摆谱抓痕”、凡事求痕,很多工作都落到了照片图片中、表格表册中、材料资料中。这些现象和行为严重损害了工作的执行力度和落实效果。
三、 新时代提高抓落实能力的对策建议
提高抓落实能力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在抓落实的作风、主体、方法上下功夫
只有改进作风抓落实、主体负责抓落实、讲究方法抓落实,才能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能力。
首先,在抓落实的作风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实事,就是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空谈。”[8]表面上看,形式主义是作风不实,但其实质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必须坚决地制止和纠正。聚焦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要使基层干部从名目繁多的督查考核和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精力和心思智慧倾注在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上,投入到想方设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
其次,在抓落实的主体上下功夫。抓落实要坚持领导带头,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在推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率先垂范、攻坚克难,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是抓落实必须紧紧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人。 “一把手”是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的领导者、决策者和指挥者,对党的方针、政策能否落到实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落实必须紧紧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人,真正让有权力的人解决需要权力才能解决的大事,让有能力的人解决需要能力才能解决的难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9]“一把手”要敢抓敢管,坚持原则、从严要求、保证质量,决不回避矛盾,不怕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