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实践理路、现实挑战与解决路径

作者: 彭一鸣

[摘要]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完善,形成了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成为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但要看到,新时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完善过程中存在着市场主体活力有待激发、成果共享机制仍待完善和政府与市场关系亟需厘清等现实问题,需要始终站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民立场,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推动制度完善以及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持续深化制度改革。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践理路;现实挑战;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108—07

[作者简介]彭一鸣,男,厦门大学本科生思政课助教,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制度经济学。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确立了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更是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十个明确”之中,提出“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因此,厘清新时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实践理路、现实挑战与解决路径,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熟定型,从而以现代化的生产关系培育现代化的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一、新时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实践理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为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新时代,国家注重发挥经济改革的系统集成性,主要从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三个模块协调发力,以基本经济制度的强大有机合力充分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党的十五大将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决定了国有企业和多种非公企业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主要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标志着其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稳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渐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主力军。此外,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协调融合发展,增强了彼此的经营效率和发展活力。总的来说,多种市场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市场活力,推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让多元市场主体公平有序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快速发展,增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和配置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4],明确了所有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点明了所有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今后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制度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作出重大调整,其内容不再只是单一所有制,体现了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系统效能和集成优势的重视,为经济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更科学的制度指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所有制改革方向,以公有制经济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其活力和影响力,充分凸显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

这一时期国家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主要聚焦于三点:一是继续加强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坚持力度;二是加强对私营企业市场经济主体的支持力度;三是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核心是公有制经济,而公有制经济又体现为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和以村镇集体生产经营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因此所有制经济改革的重点要锚定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经营制度改革这两个靶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姿始终夯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从而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推进,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强基定局。

(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劳动量和生产要素贡献为分配标准的分配路径,拓宽了人民收入渠道。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着各自的作用范围,公有制经济主要采取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实行按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模式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发挥自身价值,推动分配更加公平,有效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但过于重视经济效率的按要素分配易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因此新时代我国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公平的分配制度,强化按劳分配在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以更大力度促进分配正义。

新时代更加注重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有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4],国家注重发挥政府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积极作用,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并通过调节过高收入构筑橄榄型分配格局。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5],在按劳分配基础上完善按要素分配模式,构筑良好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分配制度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被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充分说明了分配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经济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分配做出了规划,明确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6]。国家高度重视按劳分配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分配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必须将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分配落到实处。

当前我国分配面临的问题是:城乡、区域、行业间贫富差距过大,财富多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群体手中,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仍相对较小,国民生活幸福指数有待提高。因此,新时代国家要发挥好分配改善民生和推进经济转轨的积极作用。党和政府需要通过构建合理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民生,从而实现扩大内需。要看到,在分配制度中起核心引领作用的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消除“马太效应”的强有力武器,是推进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为更高层次的按需分配开辟了道路。

(三)完善以产权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7],推进产权自由流转和要素自由流动组合,推进市场对微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促进宏观经济在良好的微观经济和政府规划调控中稳中有进。新时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所有制与分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产权归属不明晰和市场体系未形成开放完善统一的大格局。所有制改革要抓住产权牛鼻子,产权改革要坚守公有产权的主导地位,同时兼顾对合法的私有产权的保护,最大限度发挥产权对所有制改革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的作用机理在于利用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完善开放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完善政府调控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提出:“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使市场与政府双经济主体职能精准“归位”。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细化为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两大步骤,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8],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化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6],更加注重市场和政府的协调性,通过降低改革成本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收益。

国家将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归结为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求在推进产权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产权改革将极大地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要素市场化配置将充分促进资源积聚和高效利用,推进生产力实现质的突破。

二、新时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现实挑战

现实挑战是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形式,是推动国民经济前进和经济制度完善的重要动力。所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面临的现实挑战便成为制度研究的现实主题,只有厘清现实挑战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一)市场主体活力有待激发

单一公有制使国有企业成为社会的主要所有制经济经营形态,国有企业缺乏生产、科创和经营管理活力,个体经济、民营企业和外资经济形态一度“销声匿迹”。这一状态持续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夕。当改革从城市展开后,政府以调动国有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经济体制的中心。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其生产、经营和创新活力逐渐被激发。国家推进所有制经济由单一公有制拓展到非公有制领域,并通过完善市场主体,为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动力源。

国有企业虽然在经济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但发展活力较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我国市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掌控着国民经济命脉,在关键核心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自由定价权,其定位是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要素服务国计民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国有企业一定时期内忽视了价值规律,削弱了经济发展活力。国有企业虽是国有经济的产物,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积极遵循价值规律,在不受资本逻辑和市场原教旨主义影响的前提下,做市场经济的适应者和引领者,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此外,一些国有企业的资金资源政策有效转化率较低,一定程度的低效经营管理使得企业产生较多的坏账和较高的杠杆率,易诱发经营风险和金融危机。

非公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多的经济发展主体,对繁荣市场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看到非公企业健康成长面临一些困境。首先,非公企业内部发展存在异化劳动和剥削,会损害劳动力的活力。其次,非公企业多以小微企业为主,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融资能力不足,政策有效转化率低,抗风险能力弱。此外,身处数字经济时代,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有的垄断相关产业链,攫取巨额资本财富,甚至企图垄断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严重挤压了小微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空间,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肌体”。因此,协调劳资矛盾、改善劳动生产环境和抑制资本无序扩张成为增强非公企业活力的关键,进而充分提升非公企业的生产活力和创新创造力。

(二)成果共享机制仍待完善

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全员共享发展成果,基本处于同一生活水平线。加之计划经济对经济统的很紧,社会成员可以多渠道赚取收入的可能性较小,民众主要靠政府对经济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分配生活,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步在经济领域确立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提升,交易市场上商品种类丰富多元,人民财富大幅增长。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按要素分配拓宽了民众财富收入渠道,提高了经济效率和分配质量。但要看到,市场经济无法保证分配公平,因此必须在坚持和深化按要素分配中加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按劳分配对社会主义分配相对公平的牵引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在成果共享机制上下功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