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黑龙江省担负好文化新使命的思考

作者: 吴玲 朱治戎

[摘 要]黑龙江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担负好文化新使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要挖掘和利用好龙江红色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和现代冰雪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根基为新时代黑龙江省担负好文化新使命提供价值引领,夯实担当基础,增添担当能力。要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重要指示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秉持惠民导向,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赓续历史文脉、弘扬龙江精神,打造龙江文化强省,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龙江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黑龙江省;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G12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1-0005-1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自成立伊始就具有深刻的文化使命感,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以担负好文化使命为己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革命任务,通过思想解放唤醒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形成了一套新的价值系统、话语体系和文化秩序,这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文化建设经验为依托,深入批判旧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系统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形成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实践尤其生产实践服务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重大方针。20世纪90年代,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方位国际竞争,中国共产党更加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专题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指出“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强调了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围绕“文化新使命”谋篇布局,为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10-11。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2]

进入新时代以来,黑龙江省各级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把担当好文化新使命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自觉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使命和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内凝聚“龙江力量”,对外展示“龙江形象”,各项文化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成绩,全省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2023年7月,黑龙江省召开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十五次集体(扩大)学习会议,省委书记许勤高度肯定黑龙江省担负好新时代文化新使命的能力和优势,指出黑龙江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3]。黑龙江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挖掘和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根基,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原则,以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重要指示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秉持惠民导向,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赓续历史文脉、弘扬龙江精神,建设龙江文化强省,担负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龙江力量。

一、新时代黑龙江省担负好文化新使命的文化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强调“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高度赞誉民族文化,赞扬赫哲族“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长远谋划冰雪文化发展远景,提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新时代黑龙江省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根基厚重,拥有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淬炼的红色文化,魅力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潜力巨大的现代冰雪文化,三者为新时代担负好文化新使命提供了价值引领,夯实了担当基础,增添了担当能力。

(一)红色文化提供价值引领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传入哈尔滨。随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革命、建设及改革的思想淬炼和实践锻炼,形成了龙江红色文化。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4]。黑龙江省拥有厚重而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是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好榜样”,拥有新时代担当文化使命的有利条件。

第一,星罗棋布的红色印记。2023年黑龙江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4 620件(套)”。[5]全省有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个。这些革命文物、革命旧址等构成了宝贵的“红色基因库”,承载着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英雄和烈士的光辉事迹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最佳“营养剂”。

第二,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从“江桥抗战”到“东宁堡最后一战”,龙江人民“抗敌最早、持续最久、条件最恶”,完整地经历了十四年抗战全过程,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为了解决国家粮食问题和石油问题,几十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和石油工人无惧冻土严寒、蚊虫野兽、沼泽荆莽,在北大荒“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打破“中国贫油论”,形成了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龙江“四大精神”已成为激励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勇担使命的不竭动力和重要精神标识。

第三,瓜瓞延绵的红色文艺。早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就在黑龙江开始传播,黑土地上开始掀起红色创作的热潮。解放战争时期,《八烈士》《白马石》《八女投江》等以爱国为主题的红色文艺作品迅速涌现。迁建于兴山(今鹤岗市)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克服重重困难,生产了大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红色电影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秉承红色艺术基因,描写解放军战士智取山贼的《林海雪原》至今脍炙人口。这些红色文艺作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龙江人民笃行不怠、奋楫前行,不断担负新的历史使命。

(二)多元民族文化夯实担当基础

黑龙江地区历史悠远,文脉绵长。黑龙江地区文化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后,肃慎、东胡等民族在此狩猎、游牧,繁衍生息,于商周时期形成了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地区是北魏和辽、金、清四朝的发祥地,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满族文化与汉文化在此相互激荡,渗透交融,共生共荣。鄂伦春族、赫哲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世居在这片土地上,或依山而立,或傍水而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或民俗风情,与汉民族一同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多元民族文化。这种多元民族文化成为黑龙江省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坚实基础。

第一,多元民族文化是凝心聚力的“吸铁石”。不同民族在龙江大地上相互融合,形成了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价值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迸发出深厚而无穷的力量。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指出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号召“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黑龙江省各民族积极响应“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号召,共同书写了十四年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其中,有很多为国牺牲的将领是少数民族同志,如赵尚志(满族)、周保中(白族)、李红光(朝鲜族)等。正如杨靖宇将军《告在满同胞父老兄弟的檄文》所说,“这是真正的友谊的团结,是鲜血凝成的战斗的团结”[6]。

第二,多元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指南针”。当下民族元素已然成为市场新宠,传统手工艺品加工、民族农副产品加工、古镇旅游观光等产业陆续崭露头角,逐渐发展为龙江经济的新支柱。截至2021年末,黑龙江省民族地区共引进项目200多个;全省民族地区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483.9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 146元,比2017年增长36.4%。[7]多元民族文化已成为驱动龙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第三,多元民族文化是展示龙江的“新名片”。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考察调研时,赞扬赫哲族“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此外,黑土地上有能歌善舞的朝鲜族,其著名的民歌《阿里郎》在全世界广为传唱;还有心灵手巧的鄂温克族,其手工桦树皮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助力龙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彰显龙江文化软实力。

(三)现代冰雪文化增添担当能力

黑龙江省是中国现代冰雪文化的肇兴地。自1963年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以来,在60余年的冰灯游园会、冰雪节、雪博会、冰雪大世界等发展史中,龙江人民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继承发展古代冰雪文化传统,融入西方冰雪文化元素,将热情大方的淳朴民风与黑土地上的冰雪特色熔铸一体,经过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积淀,造就了熠熠生辉的现代冰雪文化,为黑龙江担当新时代文化新使命赋能良多。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高度肯定黑龙江省发展冰雪文化的远景和潜力。

第一,冰雪民俗文化历史悠久。龙江人民世代与冰雪为伴,对冰雪有着特殊的情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又具有深刻寓意的冰雪节日,如哈尔滨市木兰县滚冰节,“滚冰”意为“滚病”,表达了人民对于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形成了别有风味又饱含人民美好希冀的冰雪饮食,如象征“团圆”“红火”“幸福”的冰糖葫芦,其名称与“福禄”谐音,外表多呈红色,长签上果实紧密贴合,外面包裹糖衣,寓意为一家人美满团圆、红红火火、幸福安康;形成了保暖又不失美观的动物皮草、棉衣、围脖、耳包等冬季冰雪服饰,以及丰富多彩的滑雪、冰球、抽冰尜、打“出溜滑”、狗拉爬犁等冰雪娱乐。这些冰雪民俗展现了龙江人民不惧冰雪、征服冰雪、热爱冰雪、用好冰雪的精神风貌,也是未来吸引旅客、兴旺产业、振兴龙江的重要元素。

第二,冰雪旅游文化领跑全国。《中国·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3)》显示:2022年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指数达到185.5点,同比增长9.4%;产业投资总额达到464.5亿元,同比增长66%;投资项目数达到150个,其中省会哈尔滨在康养、冰雪娱乐、文旅融合等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冰雪文化之都”。[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