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研究

作者: 范英

[摘 要]黑龙江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时,需努力构建“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同向互促格局,以内外经济能量的叠加来实现区域内经济系统的升级跃迁。在外循环发展中,需加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着力点包括:带动区域经济内循环的发展,形成北向国际间合作的中枢,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构建创新驱动下的合作格局。黑龙江加快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实践路径为:统筹区域两大经济循环以形成同向互促效能,以现有经济圈建设为核心加强区域间的协同,理清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应聚力的产业结构,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增强政府制度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向北开放新高地;黑龙江;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161.5;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1-0072-08

新时期,黑龙江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时,需努力构建“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同向互促格局,以内外经济能量的叠加来实现域内经济系统的升级跃迁。为此,加快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便成为今后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黑龙江是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俄开放的最前沿,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1]当前,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黑龙江主要基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静态视角与域外国家建立起了商品交换格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在黑龙江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还需以技术创新优势来构建动态的向北贸易格局,以避免使自身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陷入低水平徘徊的境地。

一、背景介绍

《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等,构成了黑龙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制度安排。黑龙江需自觉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和国家外交战略布局,加强与俄远东地区对接,推动地方间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在推动中俄双边关系高水平运行中展现担当和作为。

近年来,黑龙江着力深化对外经贸合作,2022年对俄贸易1 854.7亿元、同比增长41.3%,占全国的14.5%。当前,黑龙江正在大力推动与俄有关州区跨区域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优化配置,扩大能源、资源、机电产品等传统贸易,拓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服务贸易等新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金融等新业态,推进进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协同发展,加快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形成了更多参与国际循环的新增长点,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开放龙江。[2]12-13在区位优势上,黑龙江有27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对俄边境口岸19个,形成了多层次服务全国对俄合作的载体平台,积蓄了连通欧亚、辐射全球的开放势能。[2]12-13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黑龙江也不断深化与俄罗斯各州的文化交流,推动中俄地方合作理事会成员扩大到中方18个省区市和俄方68个联邦主体,共与36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和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95对。[2]12-13

黑龙江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具有清晰的顶层设计,而且也能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增进与俄罗斯各州民众的人文互动,使向北打造开放新高地在文化纽带的维护下能够向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黑龙江仍需在遵循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原理下,理性看待俄罗斯各州的资源和技术禀赋条件,防止出现向北开放中的贸易断层。同时,黑龙江还应依托国内内循环加强技术创新步伐,以在向北开放新高地中形成技术输出地位来建立区域国际分工中的生态位优势。

二、黑龙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着力点

具体而言,黑龙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着力点可归纳如下:

(一)着力于带动区域经济内循环的发展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提出了以内循环发展为主、外循环发展为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此经济发展战略的导引下,黑龙江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需着眼于带动区域经济内循环的发展。黑龙江作为我国传统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推动经济内循环发展中面临着去除过剩产能的压力,也面临着培育新兴产业的任务。这就要求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需有计划地将域内过剩产能向区域国家各州输送,以助推他们的产业经济发展。同时,还需在供应链视角下引入俄罗斯、蒙古国的优势资源,以助推黑龙江区域内的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所梳理的相关研究文献可知,不少同行并未就以上着力点做出认真思考,而是聚焦黑龙江经济发展外循环的实现路径来展开探讨。

(二)着力于形成向北国际间合作的中枢

黑龙江拥有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区位优势,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下,还需发挥这一区位优势着力于形成向北国际间合作的中枢。这里的“中枢”主要为,向北国际间合作的商流中枢、物流中枢、交通中枢、文化中枢。[3]首先,黑龙江具有形成以上中枢的客观条件。其次,形成以上中枢能够显著释放黑龙江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的正外部性。最后,这对带动黑龙江区域经济内循环发展具有帮助。当前黑龙江已经着手打造交通中枢,并在培育文化中枢。

(三)着力于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

在本文开篇就已指出,黑龙江应形成经济发展内循环与外循环间的同向互促格局。这就要求,黑龙江在经济发展的内外循环中,都需培育自身的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的内循环中,黑龙江需在“哈长经济圈”发展中寻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而在建立向北商流中枢时形成产品优势,以防止出现循环内的无序竞争态势。[4]在经济发展的外循环中,黑龙江需识别俄罗斯、蒙古国的产业经济优势,以静态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和动态的技术创新理论,合理确定自身在参与区域国际间的分工地位,并努力使自己处于区域国际分工中的价值链上端。

(四)着力于构建创新驱动下的合作格局

在熊彼特的语境中,创新反映为对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5]借鉴这一界定,黑龙江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还需着力于构建创新驱动下的合作格局。首先,能够推动经济资源重新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的显现根源于主体的价值判断,在这里则体现为获得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经济红利。技术因素显现则根源于技术链条运维下的资源需求拉动,这与黑龙江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形成国际分工优势地位有关。从中可知,若要使黑龙江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中获得持久的外生红利(由外循环所致),则需突破低水平资源配置的瓶颈,而应以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升资源配置绩效,最终联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两大循环系统。

三、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内驱动力分析

(一)同向互促中经济内循环所提供的内驱动力

黑龙江在目前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不仅与俄方各州建立起了经贸合作关系,还通过金融系统深化了双边贸易活动。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国际贸易按发展的时间维度可分为: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投资他国企业、在他国开设分公司。目前,黑龙江在与俄方各州的经济交往中,实则已经将双边贸易推向了第二个阶段。这就意味着,黑龙江需依靠经济内循环来为双边和多边贸易提供资金支持,进而产生了同向互促中经济内循环所提供的内驱动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去美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发展跨境金融项目构成了黑龙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成为四大中枢所应具备的软实力。这就需要黑龙江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东北区域间协同发展中所提供的内驱动力

在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济交往中,黑龙江还需在东北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中获得内驱动力。原因在于,黑龙江作为具有区位优势的大省,其所打造的向北开放新高地应为东北地区的“新高地”,在广义视角下也可看作国家层面的“新高地”。这就要求,黑龙江所承担的中枢地位,需以支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间的经贸往来为首要任务。由此,实现东北区域间协同发展目标,也将为黑龙江加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提供内驱动力。在推动东北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中,需将发展目标根植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外循环之中,显然这就超出了黑龙江经济发展内外循环的范围,而这样才能避免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出现低水平和无序竞争的局面。

(三)从已有国际合作经验中分析得出内驱动力

根据国际分工原理可知,国际区域间的经贸往来需建立在相互契合的分工协作格局之中。[6]若是一方仅为商品的输出地,另一方仅为商品的输入地,这将使国际经贸往来陷入到萎缩发展之中。因为,商品输出地将被国际市场的低水平消费格局所锁定,而难以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同样,商品输入国缺乏经济造血能力,会使对商品的消化陷入低水平徘徊之中。这就要求,黑龙江需从已有的国际合作经验中合理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且该经济、技术、资源等比较优势应与俄罗斯、蒙古国的产业经济结构、消费环境相适应,以使外方也能参与他们看待“向南开放新高地”之中,最终形成双边和多边国际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双赢局面。

(四)黑龙江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提供内驱动力

黑龙江在加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还需得到省政府的制度创新支持。这里的制度创新是指,根据已有的开放经验和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干扰因素,省政府通过制度激励和制度规制等一系列安排,使向北开放新高地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由此,这里的制度创新也能提供内驱动力。制度创新还需推动区域经济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区域经济资源除资金、技术外,还包括人力资源。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专业化人力资源瓶颈日益显现,这将制约黑龙江与俄罗斯各州的经济互动绩效,也将影响黑龙江与蒙古国南向城市间的经济交流。由此,在黑龙江省政府所给出的制度激励中,应包含针对向北开放新高地开发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四、基于着力点培育内驱动力所面临的挑战

(一)协调黑龙江的内外经济循环面临挑战

在加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需充分发挥跨境金融业的服务功能,使之在商业信用和金融信贷支持下,加快黑龙江和东北其他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商品流通。这就需要在黑龙江形成内外经济循环协同效应。然而,黑龙江经济内循环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所锁定,在内循环中所获得经济收益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提高新兴产业发展绩效,而能够为外循环提供跨境金融所需的资金量则较少。另外,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并未重视发挥内外循环间的协同效应,这也使得黑龙江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面临着内驱动力缺失的风险。

(二)旨在打造新高地的区域协同面临挑战

在东北形成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格局,需加速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打造。但在实践中却面临挑战,即由黑龙江省政府所推动的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战略,是否被东北兄弟省份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另外,即使兄弟省份积极参与新高地的打造之中,但如何建立东北各省份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局面仍有待商榷。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只能为域内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引导,而不能直接干预经济主体的经营战略实施,所以在防止东北区域内涉外经贸活动出现过度和无序竞争态势则存在诸多难题。

(三)契合向北国际区域产业结构面临挑战

20世纪苏东剧变后,俄罗斯尽管继承了苏联80%的遗产,但目前已然成为了能源出口国,其可供与黑龙江乃至东北各省进行分工协作的内容十分有限。目前,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关于建立与蒙古国的经贸往来活动仍处于次要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国在对接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时的力不从心不无关系。在前面的论述中指出,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时,黑龙江应有计划地向外转移过剩产能,并在跨境金融的支持下使蒙古国南向地区能够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合作。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实现过剩产能的对外输出目标仍面临诸多难题。

(四)培养向北开放新高地的人才面临挑战

近年来,黑龙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为培养向北开放新高地的人才队伍提供了条件。然而,目前所开展的各层级、各类型职业教育主要为区域经济内循环服务,其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式还难以支撑涉外人才队伍的建设之需。由于俄罗斯主要以化石能源、重型机械制造为优势产业,蒙古国主要以畜牧业、煤炭业为优势产业,所以这里的涉外人才不仅需通晓俄语和蒙古语,还需掌握与该国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专业知识,甚至在经贸往来中还能参与到技术合作中来。显然,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还难以培养出上述专业人才。

五、黑龙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实践路径

(一)统筹区域两大经济循环以形成同向互促效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