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视角下黑龙江省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对策

作者: 王乐 韩福丽

[摘 要]研学旅行能够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带动民族地区文旅新业态的创新发展,助力民族村镇农文旅深度融合。利用研学旅行推动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需关注多维度的民族类研学资源、创新化的民族研学场景、特色化的民族研学旅行基地三个关键要素。根据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可采用民族自然生态文化研学、民族农业生产文化研学、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民族红色文化研学四种发展模式,推动民族文化与研学旅行的主题、课程、体验深度融合,进而推动黑龙江省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文旅融合;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2-0090-07

研学旅行可追溯至16、17世纪欧洲“大游学”,尤以英国为典范。其后波及欧美诸国,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学旅行。于美国、欧洲及日韩等地,研学旅行已历史悠久,为青少年教育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被称为“教育旅游”。其内涵与我国“研学旅行”类似[1]。《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推动研学旅行发展,并将研学旅行阐释为由学校组织的“教游相融”的校外实践活动[2]。无论国外的“教育旅游”抑或国内的“研学旅行”,皆注重旅游活动的学习目的。然而,国外的“教育旅游”更凸显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在教育旅游的分类上,国外依据参与主体不同,区分为儿童教育旅游、青少年教育旅游、成年人教育旅游、老年人教育旅游;按学习内容之异,又分为一般课程学习教育旅游与技能学习教育旅游两大类[3]。此外,国外对“教育旅游”的研究尚涵盖户外教育旅游、教育旅游理论与实践、教育旅游效果、教育旅游动机、教育旅游影响及教育旅游态度等层面[4]。国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策与动机、产品与目的地、课程设计实施及旅游者行为四大方面[5]。但国内外学界均尚未深入开展研学旅游视角下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

一、研学旅行对推动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研学旅行带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2022年,我国实施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该计划致力于通过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布局、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心理交融等多个层面实现全方位的融合与共生,进而巩固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6]。实现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研学旅行是一个有效途径。民族研学旅行产品能够充分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为民族文化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有助于凸显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强其吸引力,进而推动民族地区文旅产业的更大发展。同时,当研学者置身于与自己文化背景迥异的异地时,将有机会与当地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促使不同主体从对方的角度审视文化,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深化研学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形成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念[7]。在全球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与误解的背景下,这种文化观念的培养对于消解主客双方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省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为傲,应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这些研学资源,加大力度推进研学旅行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方面的作用。

(二)研学旅行带动民族地区文旅新业态创新发展

对民族地区研学旅行资源的深度挖掘、整合与合理配置,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并探索文旅产业要素集聚的新路径,从而增强民族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动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旅游”业态,不仅延伸了传统旅游的教育、社会和文化属性,更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媒介,推动文旅融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创新文旅产业新业态,促进文旅产业消费升级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通过整合民族地区资源,结合“研学+文旅+康养、体育、农业、工业”等多元化路径,推动民族地区多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以研学旅行为主导,能够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家庭游、亲子游、暑期游、冰雪游等细分旅游市场的发展。利用少数民族所在地的文化场馆、办公场所、中小幼学校等资源建设研学旅行基地,不仅能有效优化现有资产配置,进一步激发其潜在活力,还能进一步释放民族地区“研学+餐饮、酒店、零售、教具、文创”等研学旅游产业链的消费动能。

(三)研学旅行助力民族村镇农文旅深度融合

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数以村镇为主。民族研学活动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结合旅游休闲的形式,并融入乡土文化的灵魂,为乡村农文旅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经济层面上,能够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生态与特色美景的有机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村、乡村乐园、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项目,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与效益,构建多元化、多产业融合的农文旅发展格局;在社会发展层面,为少数民族群众探索出新增收致富途径,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在乡村文化发展方面,民族研学旅行发展的核心任务在于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由此,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可凭借研学旅行走向更广阔舞台。

二、研学旅行助推黑龙江省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关键要素

(一)民族类研学资源的再认识与再发掘

新技术的涌现、传播方式的革新以及体验经济的崛起,共同推动了对民族资源的重新审视与深度挖掘。其一,民族研学资源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这些资源不仅具有动态性、复合性,而且涵盖了自然、文化、创意等多个维度。少数民族社区、生活方式、民族仪式、传说故事等均可作为研学资源,显示出巨大的拓展潜力。其二,对于资源价值的评判标准也需重新审视。文化旅游的核心在于发现美、创造快乐、分享幸福,因此民族研学资源的开发应致力于为研学者打开新的视野。其三,民族研学资源的配置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新技术和新创意为全时、全域、全要素的民族研学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配置路径。其四,对民族研学资源的创新性利用至关重要。大量的优秀民族文化需要得到有效保护与活化,然而单纯的国家财政支持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要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标,必须构建文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经营发展模式。

(二)民族研学场景的科技化与创新化

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够将过去难以开发的民族研学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场景。如,通过对民族神话故事中壮观场面的创新开发,以及对民族村寨中传统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展示,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旅游体验场景:融入时尚元素可以为民族空间增添独特的魅力;在民族节庆活动和民族博物馆的展示上面融入数字技术互动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展示等,重现民族社区的活力与生机。同时,注重提升各类现有民族空间的旅游功能,如民族博物馆、民族村史馆、村文化馆和村广场等,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开发民宿项目,有效利用少数民族社区内的闲置住房资源;利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拥有的优越生态环境,如阳光、草场、湖泊和森林等,为发展研学旅行发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三)民族研学旅行基地的特色化与完善化

为了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研学需求,应打造一批独具特色、资源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集研学集散、体验、教育和服务于一体,提供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安全措施。基地内建立民族特色鲜明的研学集散中心,作为开展研学活动的起终点和中转点。研学体验中心提供各种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体验活动。例如,研学者可以亲手制作民族工艺品,参与民族节庆活动,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歌舞。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研学教育中心提供系统的研学课程。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研发课程,确保课程内容既丰富又具有深度。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以满足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需求。研学服务中心致力于为研学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与支持。从餐饮住宿到交通出行,从安全保障到心理咨询,确保每一位研学者在研学期间得到充分的照顾和关怀。研学旅行基地的体系化发展有助于形成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民族研学旅行品牌。

三、研学旅行助推黑龙江省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一)民族自然生态文化研学旅行模式

黑龙江省聚居了众多少数民族,各民族在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文化。这些文化既彰显了各民族人民深厚的智慧与创造力,又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核心要素。以蒙古族为例,在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居民利用连环湖温泉与周边自然资源,结合蒙药文化,建立了疗养基地,这种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保健疗愈的智慧,既保护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居住方式上,各民族的传统建筑,如赫哲族的鱼皮屋、鄂伦春族的撮罗子等,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和谐共生的理念。此外,黑龙江省民族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涉及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这些宝贵的传统知识,体现了各民族对自然生态的深刻洞察与理解。这些资源不仅为民族地区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现代社会中黑龙江省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研学旅行的推进中,黑龙江省民族地区应继续坚守并传承自然生态文化,使这些宝贵的民族自然生态文化在研学旅行的助力下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

(二)民族农业生产文化研学旅行模式

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以“存乡忆、记乡愁、兴乡村”为目标,发掘并活化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民族传统生产方式、耕作制度、民俗习惯等农业人文资源,如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鄂伦春族的游牧文化、朝鲜族传统稻作生产文化等。开发出原汁原味的农业生产文化表演形式与体验项目,宣传乡村文化,讲述乡村故事,让游客感受到久违的乡音和乡情。利用村庄历史馆、农耕文化馆等场所以及“共享农场”“研学拓展”等基地,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农耕体验、农业观光、果蔬采摘、户外研学等农文旅融合项目。将民族研学旅行与农业旅游融入大自然,使研学者更好地体验乡村之乐、感受乡愁乡情,在传承弘扬民族农耕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针对民族农业生产文化研学旅行产品的研发,需进一步探索黑龙江省民族文化中的边塞文化、饮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核心要素,并提升民族文化在黑龙江省研学活动中的影响力与地位。

(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模式

在黑龙江省,众多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满族的旗袍制作技艺、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技艺以及朝鲜族的农乐舞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承载着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可以说,在黑龙江省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地区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是非遗研学的重要资源库。推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发展,首要在于加强非遗资源的普查与整理。通过深入民族地区,对当地的非遗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和整理,建立非遗资源库,为研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为研学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四)民族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模式

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革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黑龙江省民族地区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满族的抗日联军、朝鲜族的抗日游击队、蒙古族的抗日武装等,与汉族同胞并肩作战,在这里留下了英勇斗争的足迹。这些斗争不仅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丰富了黑龙江省民族红色文化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红色文化成为了激励各族人民奋发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各地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都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开展民族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阵地。通过对这些红色场所的有效开发利用,让研学者可以深入了解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如红色教育、红色文艺演出等,让更多的研学者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