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一体化模式探索
作者: 冯丽华 邓赛[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旅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而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前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数字科技应用率低、数据信息不对称、数字化宣传力度欠缺、智能化数据分析不足、乡村数字化人才缺乏、财政专项投入有限等困境,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以创新为特点、以质优为关键、以先进生产力为本质,探索集数字引领、融合发展、技术驱动、人才支持、智能监管、政策扶持的一体化模式,促进乡村文旅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建设;文旅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2-0078-12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多次进一步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方向,为新质生产力的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数字科技应用率低、数据信息不对称、数字化宣传力度欠缺、智能化数据分析不足、乡村数字化人才缺乏、财政专项投入额有限等困境,基于现实中乡村文旅发展的困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本质上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从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力三方面分析新质生产力作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发展的一体化模式,以期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资源。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新质生产力”作出了具体阐释,并指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202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其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2]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它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从中国现实状况出发,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科技需要创新。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3]要实现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就要加强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加强乡村产业科技创新,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赋能现代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一体化模式探索。
(一)劳动资料: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劳动工具的现代化,使劳动者使用先进、高效的工具进行生产,助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生产。新质生产力包括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效的生产设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些因素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向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讲话和指示,皆强调要关心农民、扶持农业、支持农村,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现代化滞后等问题,并于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阐明:“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4]。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劳动资料范围和种类的扩展,例如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新的劳动资料不断被开发和使用,这些新的资料能够满足更加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生产需求。同时,新质生产力能够加强科技与乡村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劳动资料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这些工具包括自动化设备、智能机器人、信息技术系统等,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分析更加快速和准确,从而提高生产的智能化和管理的高效性。
(二)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资源优化整合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应用,在整合乡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5]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整合乡村文旅产业资源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就要求必须做好数字科技这篇大文章。
首先,新质生产力能够制定乡村发展整合规划,建立乡村文旅资源整合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限于一村一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使得资源能够更合理地流向不同行业和领域,实现资源的互补性和有效利用。通过整合资源,可以提升乡村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附加值,推动乡村文旅资源共享合作,促进各方资源协同利用和互补发展,形成产业联动与合作共赢发展模式。如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可形成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
其次,新质生产力能够高效精准分析市场需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体验项目,结合当地文化和特色资源,创新设计文旅产品,加强文化创意设计和品质旅游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打造独特的乡村文旅品牌,提升业态多样性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新质生产力能够优化乡村资源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促进乡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乡村可以实现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的精准度和效率。
(三)劳动者: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复合人才发展
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创业创新、搭建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助推乡村人才发展。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乡村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乡村生产方式在不断更新和升级,传统农业生产逐渐向现代农业、绿色农业转变,乡村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为乡村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热情,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乡村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兴科技和创新理念的引入,带动了乡村生产方式的升级和转型,对乡村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改变。乡村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新时代的生产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促使乡村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乡村振兴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支持。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积极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展会论坛、组织实践培训等方式,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人才的流动和聚集,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乡村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返乡创业或者在乡村就业,形成了人才的集聚效应。人才的聚集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同农业方面代表座谈时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适应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6]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和推动,新质生产力亦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能够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目的在于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激发区域文化活力,开发文旅深层次发展模式,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全方面、多样化的需求,最终推动乡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但目前的乡村文旅产业面临发展困境,存在数字科技利用不充分、信息不对称、智能化分析应用不足等问题。新质生产力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能够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一体化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一)数字科技应用率低,乡村文旅资源挖掘度不高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实现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条件,虽部分地区持续出台挖掘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其开发利用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存在文化挖掘碎片化、表面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数字科技在统筹区域文化信息、整合文化资源中的关键作用。数字科技能够依据地域信息快速处理海量数据,高效整合现有文化数据资源,形成挖掘文化资源领域的整体规划,助力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文化利用率。乡村地区的文旅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点、传统民俗等,发展潜力较大。但现阶段文旅资源挖掘的深度不足,地方对文化精神独特内核的认知较弱,对文化的开发程度也只是局限在表面,文旅资源与现代化联系不够紧密,呈现出文化年代断层的特点,文化本身的现代化属性被减弱以致未能实现文化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
从地域范围来看,文旅资源的挖掘亦限于某一地区、村落,资源往往分散,加之缺乏统一的数字化管理,文旅资源的空间延展性不足,区域文化未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网络状联系,文化的辐射广度受到限制。数字科技是解决挖掘乡村文旅资源瓶颈的重要抓手,能够改变乡村独特且丰富的文化资源浪费现象,最大限度地集各区域文旅资源优势,呈放射状影响带动各区域挖掘文旅资源动能,提高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二)数据信息不对称,乡村各产业间融合度不高
乡村文旅资源与周围相关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与互动,会影响良性循环和共赢发展局面的形成,这种情况会导致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受阻,对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部分乡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文旅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形式单一,常以某一景点、民宿、文化馆为单独产业,产业间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各自为战,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其次,乡村地区信息不对称,相关产业不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当地文旅资源的特点和发展潜力,文旅产业也难以精准获取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走向趋势,产业间没有形成互联网数据相关体系,各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数据信息化的缺位使文旅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尚未形成系统性的乡村文旅开发利用模式。对于边缘地区的监管更是受限,无法实现集约化管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需要前期利用科技手段探查生态环境情况,而目前的科技对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加持运用尚在初步探索阶段。同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例如在餐饮、住宿、公共设施使用方面的信息未能及时进行数字更新,数据中心变更不及时,实时管理不到位,都不利于及时把控各产业的突发情况。尤其是遇到景区与其他产业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的情况,电子科技设备未能迅速合理规划路线,导致游客体验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