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逻辑必然与提升之道
作者: 楼俊超 李婉茹[摘 要]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应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认识其逻辑必然。巩固与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根本之道在于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统领之道在于全面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方位、全过程领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实践之道在于在守正创新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要求,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着力培养造就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队伍。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文化领导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5-0005-08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这一命题作为新的文化使命的要求被明确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1]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并进一步聚焦于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话语转换,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全面领导原则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体现了其对文化领导权和文化主体性重大命题的深切思考。
一、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逻辑必然
文化领导权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关乎党执政地位的稳固,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质、不变色,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逻辑推演下的必然结论,这一命题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实践经验。同时,面对国际与国内双重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亦成为必要的现实需求,彰显了其在实践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我们更应深化对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理论逻辑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应有之义。文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意识形态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反映特定阶级或群体利益和性质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2]9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55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是维护其主导的虚假共同体的一种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所有生活在虚假共同体中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中的价值体系,认同由统治阶级建立的制度体系。恩格斯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他强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团结”[4]19。列宁坚定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他多次重申,“从原则上说,对于应该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5]404。在实施策略上,他积极推进扫盲工作、发展国民教育、开展文化建设;在实施手段上,他在无产阶级群众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6]285,引导其从文化自发走向文化自觉。这些都成为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理论来源。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对中国共产党建设文化领导权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乎国本、国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国家精神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文化领导权的建设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战略眼光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通过创建一系列刊物和报纸,如《新青年》《向导》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更为革命斗争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夺取、巩固文化领导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之一,确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延安时期更是提出了文化的“双百方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观,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胡锦涛也号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追求文化领导权的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现实逻辑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面对国际国内双重挑战的必然要求。“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出加速演进与深度交融的态势,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变化,党的文化领导权面临挑战。
在国际层面,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侧面引发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随着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系之间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加深,对政党在文化导向上的领导作用及其对意识形态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遗余力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刻意抹黑与文化输出,“中国失败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统治论”等论调沉渣泛起。在国内层面,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偶有抬头,西方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严重干扰人们的思想,威胁国家安全与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坚持文化领导权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议题。因此,必须始终保持对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警觉,增强风险的预测、应对与处置能力,确保在战略层面占据主动地位。通过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强化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美好愿景。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影响,“古今中西之争”成为探讨中华文明未来发展方向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这一争论不仅深刻触及了文化认同、传统继承和现代化转型等核心问题,也反映了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平衡本土文化特色与外来文化冲击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一条既能尊重并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又能面向未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性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1]作为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不仅在理论层面要求深刻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更在实践层面要求攀登文化创新的巅峰。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时代内涵,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紧跟历史发展阶段变化,适时设定阶段性目标的历史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根本之道:牢固夯实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
意识形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统治阶级对主体思想乃至行为控制和支配的重要手段,牢固夯实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是新时代提升文化领导权的根本之道。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一,要体悟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党的初心使命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召唤;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北斗”,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谱写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篇章。第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马克思主义是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企图削弱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揭示其理论矛盾和逻辑错误,让人民群众认清其真面目,从而在实践中自觉抵制和反击错误思潮。第三,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建设。“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7]30在思想舆论领域,我们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管理三个不同的地带,巩固拓展红色地带,推动改变黑色地带,防止灰色地带的蜕变。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马克思主义宣传方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社会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主流价值观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同时,媒体环境和公众舆论的结构也在经历深刻转变,国家还需应对来自外部力量的渗透与遏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二是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三是提升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深化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信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与追求,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信心与自豪,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自觉与担当,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引领作用。“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8]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稳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各种思想、观念、文化交汇碰撞,形成了多元而复杂的舆论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网络攻击、信息泄露、谣言传播等安全事件频发,不仅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更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互联网这个主阵地失守,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将受到严重冲击,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柱。“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7]12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舆论阵地首先要在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方面下功夫,用知识培养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准则。其次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综合治网格局。这一格局应涵盖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以及网民自律等多个主体,并融合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应对网络空间的各种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统领之道:全面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旨在确保国家文化发展方向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新时代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要求党的领导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这是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统领之道。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领导,是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关键所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正确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9]855。只有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社会文化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增强民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位置,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前沿阵地。在文艺工作方面,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讴歌人民奋斗的优秀作品。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面,通过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和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党中央审时度势,通过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方面,通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培育高层次人才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党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党中央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党中央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部署在长期实践中孕育出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还为新时代深入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