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作者: 尚云竹音 姜淑兰

[摘 要]新质生产力范畴的提出和理论阐释是党的理论的又一创新,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新质生产力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等原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持续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新境界、实践新境界、历史新境界。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境界;改革开放;党的生产力理论

[中图分类号]D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5-0013-07

“生产力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生产力及其理论发展方面成就突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直接经验。随着党对生产力认识的深化,生产力理论持续发展,从解放、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再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新时代我们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既是哲学范畴也是政治经济学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多部著作中都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论述,主要观点和思想体现在对生产力要素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研究。

关于生产力的构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他已经在商品市场上购买了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1]215,即生产力包含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生产资料又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其中生产工具是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标志,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关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同价值转化为资本时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另一方面,资本又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2]。事实上,劳动生产力确实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飞速进步的。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3]。“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591,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产生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591-592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52的要求,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列宁面对俄国落后的状态,在十月革命之后也强调:“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5]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体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后逐步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生产力,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思想,准确判断了社会主要矛盾,在关键时刻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生产力在实践中获得空前发展,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改革开放是在历史转折关头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关键一招。随着党的思想路线的转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也使中国进入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新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性回归与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际是以发展生产力为重心。197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讲话中,叶剑英代表党中央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取得了全国政权,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6]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已经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中真正抓住了生产力标准,他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7]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重回党的实践视野和理论视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充分阐释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表达了党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问题的清醒认识,国家科技的强大离不开科技人才即广大知识分子群体。邓小平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提出“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8]。在改革一步步深化的同时,中国把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确定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27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辟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

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摒弃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9]370“讲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际就是要把生产关系的作用讲好。1992年南方谈话再一次解放了思想,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极大激发了社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在如何推进科技进步的问题上,改革科技体制无疑是必经之路。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立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利于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推动科技进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0]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要求把加速科技进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对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持续重视中,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论形成。2001年,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有关科学发展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11]397。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1]465从1995年首提“可持续发展”到2003年明确“科学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论上的成熟。

生产力从落后到取得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为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积累了十余年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三、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包含着生产力在实践上的质的飞跃和理论上的深度创新,集中表现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新质生产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新境界。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探索生产力发展路径、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的最新生产力理论,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又突破传统生产力理论视野进而发展了党的生产力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新境界。创新主导生产力发展路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12]。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12]。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要素的联动发展,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都要求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最活跃因素的劳动者要有更加高水平的发展,包括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高科技人才、更高信息化素质的劳动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径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之一,“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新质态,以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为生成和发展基础,形成和发展的结果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政府、市场都应围绕有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在政策导向、市场导向上为生产要素向高精尖科技领域、龙头企业、未来产业流动形成组合优势服务,鼓励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发挥好优势行业、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各层级企业发展共同体。“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12]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必然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11]。新质生产力理论扩大了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内涵,使得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各要素的组合从“加法”变为“乘法”,堪称是生产力的“核聚变”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新质生产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实践新境界。新时代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在极其厚重的积淀基础上展现新的特点和要求,必然呼唤新的理论的指导。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来说,就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变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还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对高质量物质精神产品的需要;同时,高质量发展也符合在量的积累基础上走向质的提高的经济发展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指标体系,还要有新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的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