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基本要素及培育路径
作者: 史婉婷[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提高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是高校改革创新思政课、增强思政教育实效的客观要求,也是面对时代变化、适应技术革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打造政治强、情怀深、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实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包括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学术素养、道德素养等要素,其培育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风清气正教学环境,与时俱进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培训,开拓进取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交流共同体。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G6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4)05-002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建设和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高校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国之栋梁的培养方面,需要帮助青年人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育人水平,事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时刻关注自身理论功底和知识能力的提高。关于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包含三种倾向:第一种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概括呈现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现状及改进举措。[2]第二种以理论研究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政治素养、学习素养和社会素养等方面。[3]第三种通过深度访谈和数据材料分析,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表征,并依托类别分析来展现思政课教师素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4]此外,还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中教学能力的研究,如通过建构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来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5]然而,现有研究主要从政策外在导向和教师内部要求方面呈现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关于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还需要转换视角。应当从学生、高校等多角度的整体视野出发,基于实际需要,研究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问题,力求全面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构成要素和培育路径。
一、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是高校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贯彻党和国家思政课建设方针的中坚力量。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是改革创新思政课、增强思政教育实效的客观要求,也是面对时代变化、适应技术革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打造政治强、情怀深、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实要求。
(一)改革创新思政课、增强思政教育实效的客观要求
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处于形成正确价值标准以及爱国思想的重要阶段。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学学习中需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不仅是青年人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研素养的地方,而且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发挥好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办好思政课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动摇,进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时代和历史赋予当今高校的现实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贯彻中央思政课改革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践行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是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的客观环节和必经阶段。
(二)面对时代变化、适应技术革新的必然要求
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政课的建设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应运而生,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的信息内容层出不穷。互联网与当代青年的学习和成长密切相关。当代青年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多元,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近年来“互联网+思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直面新的时代形势、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便积极转换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来拓展思政教育的课堂空间,以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宣讲和推广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中,青年人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受各种不良意识形态信息左右,需要得到思政课教师的积极引导。面对这样的环境和形势,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需要与时俱进,以应对新的育人环境,讲好时代故事,推动学生关注现实,引导学生感悟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生命力,从而破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和教育手段,掌握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对话方式,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
(三)打造政治强、情怀深、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占比也不断增大,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从教师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打造政治能力强、理论视野广、教学思维新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而通过思政课教学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需回答的问题是: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形势要求,是积极认同,还是消极抵触;面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机遇、新事物,是主动尝试,还是安于现状;面对思政课教学中的困难和挑战,是迎难而上,还是躲避绕行;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是正面回应、创新解答,还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总是保持着饱满、昂扬、愉悦的精神风貌,力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现实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高效地将思政课讲深、讲活、讲透,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营造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氛围。高校应当关注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建设,提升教师善讲道理的能力,使思政课改革创新自然而然地发生,并取得真实的成效。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核心素养是运用社会心理资源在具体环境中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技能和态度,是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且能推动、保障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以及促进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专业能力素养”[6]。有的研究者从政治觉悟、专业素质、创新意识、道德品格等角度完成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7]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和发挥自身的教学手段、教学知识、教学态度来达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政治性是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根本前提。思政教育的基石在于立德,核心追求在于树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必须坚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培养出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主要表现在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判断力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动摇,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肩负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担当。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思政课教师自身拥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勇敢地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当前全球局势错综复杂,局部冲突不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每当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爆发时,不良的网络舆论以及渗透势力就会试图借此机会通过互联网等传播手段混淆视听,放大问题的不良影响。在根本性问题和重大原则上,思政课教师必须脑子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立场特别坚定。
夯实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中长远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要求,也是在社会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现实要求,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指导,延展思政课的学术性、理论性和政治性,将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结合起来,用生活化的语言回答青年人所关心的问题,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道理。要积极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导向作用,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要坚持为党育人,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放在首位,讲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青年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水平。
(二)专业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主要条件
专业性是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主体要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知识讲深、讲活、讲透需要思政课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教学能力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第一,专业知识是思政课教师“站稳讲台”的重要条件。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掌握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时时关注党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一方面要促进自身知识迭代,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努力融合国际视野,跟随学生的需要积极调整知识结构,与时俱进。要深耕教材,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自说自话的讲课模式。第二,教学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站好讲台”的基本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将治学方法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妥善处理讲什么与怎么讲之间的张力。思政课教师应该善讲道理,将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储备转化为教学技能和教学活动,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锤炼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掌控。要坚持守正创新,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翔实而生动地分析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等根本问题。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相长。第三,敬业精神是思政课教师“站实讲台”的职业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坚持用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人,用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涵养人。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教书育人的理想贯彻到具体而现实的工作之中。要综合运用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教学管理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复盘能力,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前沿性、学术性和思考性。要努力成为青年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引领者、知识传递者和行为示范者,用经典深刻的理论、深入浅出的话语、喜闻乐见的故事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赢得青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关注、喜爱和追随。
(三)学术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根本前提
学术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立足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系统的思想体系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宝库,教师要有丰富扎实的学术基础,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张弛有度、有的放矢。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素养主要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诠释宣讲等方面。第一,对哲学经典文献的研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术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思政课教师应当扎根于哲学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究之中。哲学经典文献研究不仅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内容,还要包括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哲学经典文献的研究建立在思想史批判的基础上。“思想史批判的工作的实质就是,将我们的思想所置身于其中、被其规定和限制的思想的历史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以解决其内在思想矛盾的方式对我们的思想予以深化和发展。”[8]在哲学经典文献研究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同中国的时代问题结合起来,面向生活、面向现实来从事哲学上的思考和研究,让哲学焕发其理论和思想的生命力。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术素养的主要表现。只有真正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需要专业性、学理性和体系性。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阐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所具有的现实性和合理性。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地展现理论内部的逻辑结构。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学科,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从而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诠释和宣讲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思政课教师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还需要适当关注国外在本领域的相关研究。要以理论批判的视角来审视国外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回应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现实关切,从而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要面向世界,以学术的视角、立场和态度,充分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深刻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